《菜根譚》是明代的一部語錄體著作。 著者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藉貫不詳。 根據他的另一部作品《仙佛奇蹤》,我們得知他早年熱中于仕途功名,晚年歸隱山林,洗心禮佛。 萬曆三十年(1603)前後曾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帶,潛心著述。 與袁黃、馮夢楨等人有所交往。 書名《菜根譚》,取自宋儒汪革語:「人就咬得菜根,則百事可成。 」意思是說,一個人只要就夠堅強地適應清貧的生活,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會有所成就。 明於孔兼在為《菜根譚》寫的(題詞)中,進一步闡述道:「『譚』」以『根譚』名,固自清苦歷練中來,亦自栽培灌溉裡得,其顛頓風波、備嘗險阻可想矣。 」又引用洪應明的話說:「天勞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補之;天阨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于氏的解釋,增加了這樣一層含意,即一個人面對厄運,必須堅定自己的操守,奮發努力,辛勤培植與澆灌自己的理想。 乾隆間署名三山病夫通理的(重刊菜根譚序)則說:「凡種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 」並引月古語「性定菜根香」,說明只有心性澹怕沉靜的人,纔能領會其中的旨意。 《菜根譚》成書於明萬曆年間,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它並未受到足夠的重視,清乾隆間編纂《四庫全書》,連「存目」都未收入。 但是近年來,一股《菜根譚》熱風行于海內外,人們將其與《孫子兵法》、《三國演義》等書一起視作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這是出於何種原因呢?對此,本文作一簡略的分析。 洪應明生活的年代,明朝已全面走向衰敗,這不僅表現在朝綱廢弛,吏治黑暗上,整個社會、文化也呈現江河日下之勢,這一點從稍前于《菜根譚》問世的《金瓶梅》中已可見一斑。 一些有見識的知識分子,在經歷了仕途的風波挫折之後,紛紛退隱江湖。 他們既不願意與當權者同流合污,也不願意違心迎合鄙瑣的社會風氣,於是,表現隱者高逸超脫情懷的作品大量出現,《菜根譚》就是其中的代表。 總的來說,《菜根譚》反映了明代知識分子佛、儒、道三教合一的思想。 或者說,是著者揉合了儒家中庸之道、釋家出世思想和道教無為思想,結合自身體驗,形成的一套出世人世的法則。 菜 根 譚 修 身應 酬評 議閒 適 余過古剎,于殘經敗紙中拾得《菜根譚》一錄。 翻視之,雖屬禪宗,然于身心性命之學,實有隱隱相發明者。 亟攜歸,重加校讎,繕寫成帙。 舊有序,文不雅馴,且於是書無關涉語,故芟之。 著是書者為洪應明,究不知其為何許人也。 乾隆五十九年二月二日,遂初堂主人識 修身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煅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 一唸錯,便覺百行皆非,防之當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針之罅漏;萬善全,始得一生無愧。 修之當如凌雲寶樹,須假眾木以撐持。 忙處事為,常向閒中先檢點,過舉自稀。 動時念想,預從靜裡密操持,非心自息。 為善而欲自高勝人,施恩而欲要名結好,修業而欲驚世駭俗,植節而欲標異見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荊棘,最易夾帶,最難拔除者也。 須是滌盡渣滓,斬絶萌芽,才見本來真體。 能輕富貴,不能輕一輕富貴之心;能重名義,又復重一重名義之念。 是事境之塵氛未掃,而心境之芥蒂未忘。 此處拔除不淨,恐石去而草復生矣。 紛擾固溺志之場,而枯寂亦槁心之地。 故學者當棲心元默,以寧吾真體。 亦當適志恬愉,以養吾圓機。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則根燼復萌,而塵情終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執,執之則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轉為欲根。 無事便思有閒雜念想否。 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氣否。 得意便思有驕矜辭色否。 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懷否。 時時檢點,到得從多入少、從有入無處,才是學問的真消息。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萬變不窮之妙用。 立業建功,事事要從實地着腳,若少慕聲聞,便成偽果;講道修德,唸唸要從虛處立基,若稍計功效,便落塵情。 身不宜忙,而忙於閒暇之時,亦可儆惕惰氣;心不可放,而放於收攝之後,亦可鼓暢天機。 鐘鼓體虛,為聲聞而招擊撞;麋鹿性逸,因豢養而受覊糜。 可見名為招禍之本,欲乃散志之媒。 學者不可不力為掃除也。 一念常惺,才避去神弓鬼矢;纖塵不染,方解開地網天羅。 第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菜根譚》
第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