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江南常州府無錫縣東門外,有個小戶人家,兄弟三人。 大的叫做呂玉,第二的叫做呂寶,第三的叫做呂珍。 呂玉娶妻王氏,呂寶娶妻楊氏,俱有姿色。 呂珍年幼未娶。 王氏生下一個孩子,小名喜兒,方纔六歲,跟鄰舍家兒童出去看神會,夜晚不回。 夫妻兩個煩惱,出了一張招子,街坊上叫了數日,全無影響。 呂玉氣悶,在家裡坐不過,向大戶家借了幾兩本錢,往大倉嘉定一路,收些棉花布匹,各處販賣,就便訪問兒子消息。 每年正二月出門,到八九月回家,又收新貨,走了四個年頭,雖然趁些利息,眼見得兒子沒有尋處了。 日久心慢,也下在話下。 到第五個年頭,呂玉別了王氏,又去做經紀。 何期中途遇了個大本錢的布商,談論之間,知道呂玉買賣中通透,拉他同往山西脫貨,就帶絨貨轉來發賣,于中有些用錢相謝。 呂玉貪了蠅頭微利,隨着去了。 及至到了山兩,發貨之後,遇著連歲荒歉,討賒帳不起,不得脫身。 呂玉少年久曠,也不免行戶中走了一兩遍,走出一身風流瘡,服藥調治,無面回家。 挨到三年,瘡才痊好,討清了帳目。 那布商因為稽遲了呂玉的歸期,加倍酬謝。 呂玉得了些利物,等不得布商收貨完備,自己販了些粗細絨褐,相別先回。 一日早晨,行至陳留地方,偶然去坑廁出恭,見坑板上遺下個青布搭膊。 檢在手中,覺得沉重。 取回下處打開看時,都是白物,約有二百金之數。 呂玉想道:「這不意之財,雖則取之無礙,倘或失主追尋下見,好大一場氣悶。 古人見金不取,拾帶重還。 我今年過三旬,尚無子嗣,要這橫財何用?」忙到坑廁左近伺候,只等有人來抓尋,就將原物還他。 等了一日,不見人來。 次日只得起身。 又行了五百餘里,到南宿州地方。 其日天晚,下一個客店,遇著一個同下的客人,閒論起江湖生意之事。 那客人說起自不小心,五日前侵晨到陳留縣解下搭膊登東。 偶然官府在街上過,心慌起身,卻忘記了那搭膊,裡面有二百兩銀子。 直到夜裡脫衣要睡,方纔省得。 想著過了一日,自然有人拾去了,轉去尋覓,也是無益,只得自認晦氣罷了。 呂玉便問:「老客尊姓?高居何處?」客人道:「在下姓陳,祖貫微州。 今在揚州閘上開個糧食鋪子。 敢問老兄高姓?」呂玉道:「小弟姓呂,是常州無錫縣人,揚州也是順路。 相送尊兄到彼奉拜。 」客人也不知詳細,答應道:「若肯下顧最好。 」次早,二人作伴同行。 第2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警示通言》
第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