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聞人生同了靜觀竟到楊家來。 先拿子婿的帖子與丈母,又一內弟的帖與小舅。 楊媽只道是錯了,再四不收。 女兒只得先自走將進來,叫一聲「娘!」媽媽見是一個鳳冠霞帔的女眷,吃那一驚不小。 慌忙站起來,一時認不出。 女兒道:「娘休驚怪!女兒即是翠浮庵靜觀是也。 」媽媽聽了聲音,再看面龐,才認得出:只是有了頭髮,妝扮異樣,若不仔細,也要錯過。 媽媽道:「有一年多不見你面,又無音耗。 後來聞得你同師父到那裡下路去了,好不記掛!今年又着人去看,庵中鬼影也無,正自思念你,沒個是處,你因何得到此地位!」女兒才把去年搭船相遇,直到此時,奉旨完婚,從頭至尾說了一遍。 喜得個楊媽媽雙腳亂跳,口扯開了收不擾來,叫兒子去快請姊夫進來。 兒子是學堂中出來的,也盡曉得趨蹌,便拱了聞人生進來,一同姊妹站立,拜見了楊媽媽。 此時真如睡裡夢裡,媽媽道:「早知你有這一日,為甚把你送在庵裡去?」女兒道:「若不送在庵中,也不能勾有這一日。 」當下就接了楊媽媽到聞家過門,同坐喜筵。 大吹大擂,更余而散。 此後,聞人生在宦途時有蹉跌,不甚象意。 年至五十,方得腰金而歸。 楊氏女得封恭人,林下偕老。 聞人生曾遇著高明相士,問他宦途不稱意之故。 相士道:「犯了少年時風月,損了些陰德,故見如此。 」聞人生也甚悔翠浮庵少年盂浪之事,常與人說尼庵不可擅居,以此為戒。 這不是「偷期得成正果」之話?若非前生分定,如何得這樣奇緣?有詩為證: 主婚靡不仗天公,堪嘆人生盡聵聾。 若道姻緣人可強,氤氳使者有何功? 卷35 訴窮漢暫掌別人錢 看財奴刁買冤家主 詩云: 從來欠債要還錢,冥府于斯倍灼然。 若使得來非分內,終須有日復還原。 卻說人生財物,皆有分定。 若不是你的東西,縱然勉強哄得到手,原要一分一毫填還別人的。 從來因果報應的說話,其事非一,難以盡述。 在下先揀一個希罕些的,說來做個得勝頭回。 晉州古城縣有一個人,名喚張善友。 平日看經唸佛,是個好善的長者。 渾家李氏卻有些短見薄識,要做些小便宜勾當。 夫妻兩個過活,不曾生男育女,家道盡從容好過。 其時本縣有個趙廷玉,是個貧難的人,平日也守本分。 只因一時母親亡故,無錢葬埋,曉得張善友家事有餘,起心要去偷他些來用。 算計了兩日,果然被他挖個牆洞,偷了他五六十兩銀子去,將母親殯葬訖。 自想道:「我本不是沒行止的,只因家貧無錢葬母,做出這個短頭的事來,擾了這一家人家,今生今世還不的他,來生來世是必填還他則個。 」張善友次日起來,見了壁洞,曉得失了賊,查點家財,箱籠裡沒了五六十兩銀子。 張善友是個富家,也不十分放在心上,道是命該失脫,嘆口氣罷了。 惟有李氏切切於心道:「有此一項銀子,做許多事,生許多利息,怎捨得白白被盜了去?」 正在納悶間,忽然外邊有一個和尚來尋張善友。 張善支出去相見了,問道:「師傅何來?」和尚道:「老僧是五台山僧人,為因佛殿坍損,下山來抄化修造。 抄化了多時,積得有兩百來兩銀子,還少些個。 又有那上了疏未曾勾銷的,今要往別處去走走,討這些佈施。 身邊所有銀子,不便攜帶,恐有失所,要尋個寄放的去處,一時無有。 一路訪來,聞知長者好善,是個有名的檀越,特來寄放這一項銀子。 待別處討足了,就來取回本山去也。 」張善友道:「這是勝事,師父只管寄放在舍下,萬無一誤。 只等師父事畢來取便是。 」當下把銀子看驗明白,點計件數,拿進去交付與渾家了。 出來留和尚吃齋。 和尚道:「不勞檀越費齋,老僧心忙要去募化。 」善友道:「師父銀子,弟子交付渾家收好在裡面。 倘若師父來取時,弟子出外,必預先分付停當,交還師父便了。 」和尚別了自去抄化。 那李氏接得和尚銀子在手,滿心歡喜,想道:「我才失得五六十兩,這和尚倒送將一百兩來,豈不是補還了我的缺?還有得多哩!」就起一點心,打帳要賴他的。 第23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初刻拍案驚奇》
第2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