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公引兵西,遇彭越昌邑,因與俱攻秦軍,戰不利。 還至栗,遇剛武侯,奪其軍,可四千餘人(1),並之。 與魏將皇欣、魏申徒武蒲之軍並攻昌邑,昌邑未拔。 西過高陽。 酈食其(謂)[為]監門,曰:「諸將過此者多,吾視沛公大人長者(2)。 」乃求見說沛公。 沛公方踞床(3),使兩女子洗足。 酈生不拜(4),長揖(5),曰:「足下必欲誅無道秦(6),不宜踞見長者。 」於是沛公起,攝衣謝之(7)。 延上坐(8)。 食其說沛公襲陳留(9),得秦積粟。 乃以酈食其為廣野君,酈商為將,將陳留兵,與偕攻開封十,開封未拔。 西與秦將楊熊戰白馬,又戰曲遇東,大破之。 楊熊走之滎陽,二世使使者斬以徇(11)。 南攻穎陽,屠之。 因張良遂略韓地轘轅。 (1)可:將近,大約。 (2)大人;德行高尚的人。 (3)踞床:伸開腿坐在床上。 是非常不禮貌的姿式。 踞,伸開腿坐。 (4)拜:行敬禮。 古時為下跪叩頭及打恭作揖的通稱。 (5)長揖:古時不分尊卑的一種相見禮。 拱手高舉,自上而下。 (6)足下:對對方的敬稱。 (7)攝:整理。 謝:道歉。 (8)延:引入,請入。 (9)說;勸說。 十偕:一起。 (11)使:派。 使者:奉長官之命而去行事之人。 徇:示眾。 當是時,趙別將司馬卬方欲渡河入關,沛公乃北攻平陰,絕河津(1)。 南(2),戰雒陽軍,軍不利,還至陽城,收軍中馬騎,與南陽守齮戰犨東,破之。 略南陽郡,南陽守齮走,保城守宛。 沛公引兵過而西。 張良諫曰:「沛公雖欲急入關,秦兵尚眾,距險(3)。 今不下宛,宛從後擊,強秦在前,此危道也。 」於是沛公乃夜引兵從他道還,更旗幟,黎明,圍宛城三匝(4)。 南陽守欲自剄(5)。 其舍人陳恢曰(6):「死未晚也(7)。 」乃逾城見沛公,曰:「臣聞足下約,先入咸陽者王之。 今足下留守宛。 宛,大郡之都也,連城數十,人民眾,積蓄多,吏人自以為降必死,故皆堅守乘城(8)。 今足下近日止攻(9),士死傷者必多;引兵去宛,宛必隨足下後十:足下前則失咸陽之約,後又有強宛之患。 為足下計,莫若約降(11),封其守(12),因使止守(13),引其甲卒與之西。 諸城未下者,聞聲爭開門而待,足下通行無所累(14)。 」沛公曰:「善。 」乃以宛守為殷侯,封陳恢千戶。 引兵西,無不下者。 至丹水,高武侯鰓、襄侯王陵降西陵。 還攻胡陽,遇番君別將梅鋗,與皆(15),降析、酈。 遣魏人寧昌使秦,使者未來,是時章邯已以軍降項羽於趙矣(16)。 (1)絕:橫渡。 津:渡口。 (2)南:向南,南進。 (3)距險:憑借險要地勢來抵抗。 距,同「拒」。 (4)匝:周匝,環繞一圍。 (5)自剄(jing,逕):自刎。 (6)舍人:待從賓客及親信左右的通稱。 (7)死未晚也:這裡是省略了前提條件,意思是說等到走頭無路的時候再尋死也還不算晚。 (8)乘:防守,守衛。 (9)盡日:整日。 止攻:停止前進,留下來攻城。 十隨足下後:意思是跟在您後面追擊。 (11)莫若:沒有什麼辦法比得上,什麼都比不上。 (12)封其守:封賞那裡的郡守。 (13)止守:留下來在那裡防守。 (14)累:牽累,牽掛。 (15)與皆:和……一塊,並軍作戰。 皆,同「偕」。 《會注考證》:「秘閣本,古鈔本皆作『偕』,與《漢書》合。 」(16)降:使降,即攻下的意思。 初,項羽與宋義北救趙,及項羽殺宋義,代為上將軍,諸將黥布皆屬,破秦將王離軍,降章邯,諸侯皆附。 及趙高已殺二世,使人來,欲約分王關中,沛公以為詐,乃用張良計,使酈生、陸賈往說秦將,啖以利(1),因襲攻武關,破之。 又與秦軍戰於藍田南,益張疑兵旗幟(2),諸所過毋得掠鹵(3),秦人喜(4),秦軍解(5),因大破之。 又戰其北,大破之。 乘勝,遂破之。 (1)啖以利:等於說「啖之以利吃」,意思是用利益、金錢去收買誘惑。 啖,吃,這裡是使吃,即設誘的意思。 (2)張:張開,指懸掛。 (3)掠鹵:搶掠。 鹵,通「虜」。 (4)喜;同「喜」。 (5)解(xie,懈):同「懈」,懈怠。 漢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諸侯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1),繫頸以組(2),封皇帝璽符節(3),降軹道旁(4)。 諸將或言誅秦王。 沛公曰:「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祥。 」乃以秦王屬吏(5),遂西入咸陽。 欲止宮休捨(6),樊噲、張良諫,乃封秦重寶財物府庫(7),還軍霸上。 召諸縣父老豪傑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8)」,誹謗者族(9),偶語者棄市十。 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 與父老約,法三章耳(11):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12)。 余悉除去秦法(13)。 諸吏人皆案堵如故(14)。 凡吾所以來(15),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16)!且吾所以還軍霸上,待諸 侯至而定約束耳(17)。 」乃使人與秦吏行縣鄉邑,告諭之。 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18)。 沛公不讓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19)。 」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1)素車白馬:白車白馬,是用於凶喪的車馬。 (2)組:絲帶。 (3)封:封閉,封起來。 璽:即玉璽,天子之印。 符節:古代朝廷用作信物的憑證,用以傳達命令或徵調兵將。 符:用竹木或金屬製成,上書文字,剖分為二,雙方各持一半,使用時兩半相合以驗真假。 一般做成虎形,也稱虎符,用以徵調兵將。 節,以竹製成,用以證明身份,使臣持之。 (4)軹道:亭名,在今陝西西安市東北。 (5)屬吏:交付給吏人。 屬,交付,托付。 (6)止宮休捨:停留在宮中休息。 (7)府庫:倉庫,藏財物的地方。 (8)苛法:苛虐的法令。 (9)誹謗:指批評朝政之得失。 「誹」、「謗」都是指責別人過失,誹為背後指責,謗為公開指責。 十偶語:相對私語。 《集解》引臣瓚曰:「《始皇本紀》曰『偶語經書者棄市』。 」棄市:處死刑。 古代處犯人死刑,多在街市上執行,表示與眾共棄。 《索引》:「按:《禮》云『刑人於市,與眾棄之』。 」(11)法三章耳:意思是法律只有三個條目。 即下兩句所說對殺人、傷人及搶劫者判罪。 這是相對秦法來說比較簡約的法律。 章,條目。 (12)抵罪:當罪。 《集解》引李斐:「傷人有曲直,盜臧有多少,罪名不可豫(預先)定,故凡言抵罪,耒知抵何罪也。 」(13)悉除去秦法:全部廢除秦朝的法律。 悉,全部,都。 (14)案堵如故:一切照常,和原先一樣。 案堵,同「安堵」,安居,安定。 堵,牆。 (15)凡:表示總括,有總起來說的意思。 (16)無:同「毋」,不要。 (17)定約束:制定規矩、制度。 約束,規約。 (18)饗:用酒食款待人。 (19)費人:讓別人花費。 費,花費,破費。 或說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1),地形強。 今聞章邯降項羽,項羽乃號為雍王,王關中。 今則來(2),沛公恐不得有此。 可急使兵守函谷關,無內諸侯軍(3),稍征關中兵以自益(4),距之。 」沛公然其計(5),從之。 十一月中,項羽果率諸侯兵西,欲入關,關門閉。 聞沛公已定關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關。 十二月中,遂至戲。 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聞項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令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 」欲以求封(6)。 亞父勸項羽擊沛公。 方饗士,旦日合戰(7)。 是時項羽兵四十萬,號百萬。 沛公兵十萬,號二十萬,力不敵(8)。 會項伯欲活張良(9),夜往見良,因以文諭項羽十,項羽乃止。 沛公從百餘騎,驅之鴻門(11),見謝項羽(12)。 項羽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 不然,籍何以生此(13)!」沛公以樊噲、張良故,得解歸(14)。 歸,立誅曹無傷。 (1)十倍天下:是天下的十倍。 (2)則:如果。 (3)無內諸侯軍:不要讓諸侯軍進來,內,同「納」,進入。 (4)稍:漸漸。 征:徵集。 自益:指增加自己的兵力。 (5)然其計:以其計為然。 認為他的計策對。 然,對,正確,這裡是以為然的意思。 (6)求封:指求項羽的封賞。 (7)合戰:交戰,會戰。 (8)不敵:抵不過。 (9)會:正趕上,恰好。 活張良:使張良活命,即救張良的命。 十以文諭項羽:意思是用言辭向項羽解釋。 文,言辭。 諭,使明白,曉喻。 《正義》:「《項羽本紀》雲項伯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擊之不義』。 此以文諭之。 」事詳《項羽本紀》。 (11)驅:趕馬。 (12)謝:謝罪,道歉。 (13)生此:《項羽本紀》作「至此」。 (14)解:解脫,逃脫。 第9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