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王聞淮陰侯已舉河北,破齊、趙,且欲擊楚,乃使龍且往擊之。 淮陰侯與戰,騎將灌嬰擊之,大破楚軍,殺龍且。 韓信因自立為齊王。 項王聞龍且軍破,則恐,使盱台人武涉往說淮陰侯(1)。 淮陰侯弗聽。 是時,彭越復反,下梁地,絕楚糧。 項王乃謂海春侯大司馬曹咎等曰:「謹守成皋,則漢欲挑戰,慎勿與戰(2),毋令得東而已(3)。 我十五日必誅彭越,定梁地,復從將軍。 」乃東,行擊陳留、外黃。 (1)武涉說淮陰侯的內容是勸說淮陰侯背漢聯楚,三分天下。 詳見《淮陰侯列傳》。 (2)慎:千萬。 (3)毋令得東:不要讓漢軍得以東進。 外黃不下。 數日,已降,項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詣城東(1),欲阬之。 外黃令舍人兒年十三(2),往說項王曰:「彭越強劫外黃,外黃恐,故且降,待大王。 大王至,又皆阬之,百姓豈有歸心?從此以東,梁地十餘城皆恐,莫肯下矣。 」項王然其言(3),乃赦外黃當阬者。 東至睢陽,聞之皆爭下項王(4)。 (1)已:通「以」。 (2)舍人:門客。 (3)然其言:以其言為然,認為他的話對。 「然」,正確,對。 (4)爭下:爭著降服。 漢果數挑楚軍戰,楚軍不出。 使人辱之,五六日,大司馬怒,渡兵汜水。 士卒半渡,漢擊之,大破楚軍,盡得楚國貨賂(1)。 大司馬咎、長史翳、塞王欣皆自剄汜水上。 大司馬咎者,故蘄獄掾,長史欣亦故櫟陽獄吏,兩人嘗有德於項梁,是以項王信任之。 當是時,項王在睢陽,聞海春侯軍敗,則引兵還。 漢軍方圍鍾離眛於滎陽東,項王至,漢軍畏楚,盡走險阻(2)。 (1)貨賂:財貨。 (2)險阻:指山高路險之地。 是時,漢兵盛食多,項王兵罷食絕。 漢遣陸賈說項王,請太公,項王弗聽。 漢王復使侯公往說項王,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 項王許之,即歸漢王父母妻子(1)。 軍皆呼萬歲。 漢王乃封侯公為平國君。 匿弗肯復見(2)。 曰:「此天下辯士,所居傾國(3),故號為平國君。 」項王已約,乃引兵解而東歸。 (1)父母妻子:劉邦生母劉媼已死,此處「母」指劉邦庶母,「子」指庶子劉肥。 (依趙翼《廿二史劄記》)(2)匿弗肯復見:意思是讓侯公隱藏起來,漢王不肯再見到他。 一說是侯公藏起來不願再見漢王,表示不圖封賞。 (3)所居傾國:意思是因侯公口才好,他住在哪兒就會使人家的國家傾覆。 漢欲西歸,張良、陳平說曰:「漢有天下太半(1),而諸侯皆附之。 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 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 」漢王聽之。 漢五年,漢王乃追項王至陽夏南,止軍,與淮陰侯韓信、建成侯彭越期會而擊楚軍。 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會。 楚擊漢軍,大破之。 漢王復入壁,深塹而自守(2)。 謂張子房曰:「諸侯不從約,為之奈何?」對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3)。 君王能與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4)。 即不能(5),事未可知也。 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6),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穀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 」漢王曰:「善。 」於是乃發使者告韓信、彭越曰:「併力擊楚。 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穀城與彭相國。 」使者至,韓信、彭越皆報曰:「請今進兵。 」韓信乃從齊往,劉賈軍從壽春並行,屠城父,至垓下。 大司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舉九江兵,隨劉賈、彭越皆會垓下,詣項王(7)。 (1)太半:大半。 (2)深塹:挖深壕溝。 (3)固:本來。 宜:應該。 (4)致:使至,招來。 (5)即:如果。 (6)傅:附著,靠近,這裡是到的意思。 (7)詣:往,到……去,這裡有逼近的意思。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 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1)!」項王則夜起,飲帳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2),常騎之。 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3)。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4)!」歌數闋(5),美人和之。 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1)何楚人之多:怎麼楚人這麼多。 (2)騅(zhu□錐):毛色蒼白相雜的馬。 (3)逝:跑。 (4)奈若何:把你怎麼辦。 (5)闋:樂曲每終了一次叫一闋。 「數闋」就是幾遍。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1),馳走。 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 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2)。 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3),田父紿曰「左」(4)。 左,乃陷大澤中。 以故漢追及之。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漢騎追者數千人。 項王自度不得脫。 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於此(5),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 也。 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6),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7),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8)。 漢軍圍之數重。 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 」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 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9),遂斬漢一將。 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十。 與其騎會為三處。 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 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 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 (1)直:同「值」,當,趁。 (2)屬:連接,這裡指跟上。 (3)田父(f□,甫):老農。 (4)紿:欺騙。 (5)卒:終於。 (6)快戰:痛快地打一仗。 (7)刈(yi意):割,砍。 (8)四向:面向四方。 (9)披靡:原指草木隨風倒伏,這裡比喻軍隊潰敗。 十辟易:倒退的樣子。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 烏江亭長檥船待(1),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 願大王急渡。 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2)!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 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 」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 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 項王身亦被十餘創(3)。 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4)?」馬童面之(5),指王翳曰:「此項王也。 」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6)?,邑萬戶,吾為若德(7)。 」乃自刎而死。 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 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8)。 五人共會其體,皆是。 故分其地為五: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 (1)檥(y□倚):整船靠岸。 (2)何渡為:還渡江幹什麼。 (3)被:遭受。 (4)故人:舊友。 (5)面之:跟項王面對面。 呂馬童原在後面追趕項王,項王回過頭來看見他,二人才正面相對。 (6)購:懸賞徵求。 (7)為若德:意思是送給你點兒好處。 「德」,恩德。 (8)體:身體的部分,四肢加頭合稱五體。 項王已死,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 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為其守禮義,為主死節(1),乃持項王頭視魯(2),魯父兄乃降。 始,楚懷王初封項籍為魯公,及其死,魯最後下,故以魯公禮葬項王穀城。 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 諸項氏枝屬(3),漢王皆不誅。 乃封項伯為射陽侯。 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項氏,賜姓劉。 (1)死節:為節操而死。 (2)視:同「示」,給……看。 (3)枝屬:宗族。 第8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8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