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本市的安寧,需要由衛隊長巴西利烏斯插手選出一位羅馬主教:限制教士擁有他們的土地所有權,其最終目的是為了保護人民的利益,他們出於虔誠將會拿出大量財產以修復毀敗的教堂。 意大利受着它的征服者的武力的保護;過去長時間對軟弱的提奧多西烏斯家族不停進行騷擾的高盧和日耳曼野蠻民族,現在卻對意大利的邊界表示尊重。 奧多亞克越過亞得里亞海對內波斯皇帝被刺的事進行譴責,並要回濱海省達爾馬提亞。 他越過阿爾卑斯山,以從居住在多瑙河彼岸的魯吉安人的國王法瓦或斐勒特烏斯手中救下剩餘的諾裡孔省,這國王在戰場上被擊敗,並被俘獲;大批俘虜和臣民轉歸了意大利;羅馬,在長時間失敗之後,現在可以聲稱在她的野蠻人主子的領導下取得了勝利。 儘管奧多亞克十分小心,並取得了勝利,他的王國卻呈現出一派苦難和荒涼景象。 自提比略時代以來,在意大利便已感覺到農業的衰落;當時的人完全有理由抱怨,羅馬人民的生活完全依賴着風和海浪的偶然的幫助。 在帝國分裂和衰敗的過程中,埃及和阿非利加撤回了每年入貢的農產品;人口隨着生活資源的緊縮日益減少;整個國家由於戰爭、饑荒和瘟疫帶來的不可輓回的損失而日益民窮財盡。 聖安布羅斯曾因看到原來由波洛尼亞、摩德納、雷吉烏姆和普拉森夏加以裝點的人口密集的地區,現在已是一片荒涼而感慨萬端。 基拉西烏斯教皇是奧多亞克的一個臣民;他頗為誇張地斷言,在艾米利亞、托斯卡尼及其附近幾省,人煙几乎已經斷絶了。 靠主人喂養的羅馬平民,一旦主子不再那麼慷慨,便只能束手待斃,或向外逃亡;藝術的衰落使得勤勞的工匠無事可幹,生活無着;原可耐心地支持他們的趨于毀敗的國家的元老院,卻全都在為自己的私產和奢侈生活的喪失而悲痛不已。 原來也歸在意大利荒廢面積之中的廣大產業中的三分之一都被征服者據為己有。 傷害因不必要的侮辱而更形嚴重;實際受苦的感覺由於擔心更多可怕的災禍的來臨而更顯不堪;看到新的土地被分給新來的一群群的野蠻人,每一個元老都提心吊膽,唯恐任意行事的勘察員會忽然來到他的心愛的別墅,或他們產量最豐的田莊。 最不幸是那些面對著自己無法抗拒的力量,默默忍受一切的人們。 既然他們還願意活下去,那暴君既饒了他們的性命,他們便應該對他懷有某種感激之情;而既然他是他們的命運的絶對主宰,那他留給他們的一份兒便應看作是他的純粹出於好意賜給他們的禮物。 由於奧多亞克原來許諾以滿足這個肆意妄為、混亂不堪的群眾的要求作為他高升的代價,意大利的苦難因他的謹慎和寬厚而有所減緩。 野蠻人的國王常受到他們的土生臣民的反抗,被他們推翻或殺死;而意大利的各種各樣的僱傭軍隊,聚集在一位被推選的將軍的旗幟之下,倒享有更大的自由和劫掠的特權。 一個沒有民族團結和世襲繼承權的王國必會迅速解體。 奧多亞克在統治了14年之後便受到更有才能的東哥特國王提奧多里克的壓迫,奧多亞克在作戰藝術和行政管理方面同樣堪稱英雄,他重建了一代和平和繁榮,他的名字至今尚為,也值得為人所稱道。 第三十七章僧侶的出現。 僧侶制度迅速發展的原因。 聖西門柱頭修士。 野蠻人對基督教的皈依。 行政和宗教事務緊密相連難解難分的情況促使我,甚至是迫使我不得不先講述了基督教的進步、遭受迫害、建立、分裂、最後獲得成功,和它的逐漸腐敗的過程。 我有意推遲了對兩件在人性的研究方面饒有興趣、對羅馬帝國的衰亡極關重要的宗教重大事件的研討。 那便是,Ⅰ.僧侶生活的形成;和Ⅱ.北部野蠻人的皈依。 Ⅰ.繁榮和安寧帶來了傖俗和高雅基督教徒的劃分。 鬆散和不完備的宗教活動完全足以滿足一般群眾的宗教要求了。 帝王和行政官員、士兵或商人,則要求能把他們的激烈的熱情和由衷的信念和他們所從事的職業、他們所追求的利益、他們得以放縱的熱情調和起來:但是,那些完全服從,以至濫用福音教的嚴格信條的苦行主義者卻又受到那種野蠻的把人看成罪犯,把上帝看成暴君的熱情的鼓舞。 他們嚴肅地拋棄掉當代的一切事務活動和歡樂;不飲酒、不吃肉、不結婚;折磨自己的肉體,損傷自己的感情,儘力過一種痛苦的生活,要以此來換得永恆的幸福。 在君士坦丁統治時期,苦行主義者紛紛逃離瀆神的、墮落的人世,進入永遠孤寂的地方或宗教社團去,和耶路撒冷的基督教徒一樣,他們放棄自己在塵世佔有的財產不再使用,而把一些性別相同、傾向相同的人聚集在一起組成群居社會;他們自稱為隱士、僧侶和苦行僧,以表明他們孤獨地退隱到天然或人為的荒漠中去的生活。 他們很快便受到他們所厭惡的塵世的尊敬;這種不需借助科學或理性,便能超越希臘各種學派,靠艱苦努力所能獲得的成就的神聖哲學普遍受到高度的讚揚。 這些僧侶,在藐視財富、痛苦和死亡方面真不在斯多噶派之下:畢達哥拉斯的沉默和順從在他們的奴隷般的紀律中又復活起來了;他們也和犬儒學派一樣堅定地厭惡文明社會的一切形式和禮儀。 但是,這種神聖哲學的信徒們卻渴望模仿更純潔、更完美的一種模式。 他們踏着退隱到荒漠中去的先知們的足跡前進;他們恢復了原來猶太苦行教派在巴勒斯坦和埃及創立的一種虔誠和着意于靜觀的生活方式。 普林尼的哲學眼光曾經飽含驚詫地觀察過居住在死海附近棕梠樹叢中的一個孤獨的民族;在他們的生活中沒有金錢;他們不依靠女人繁衍後代;他們從對人類的厭惡和悔恨的情緒中可以永遠獲得自願前來參加的同道。 迷信的果實纍纍的母體埃及為僧侶的寺院生活提供了第一個範例。 生活于下蒂巴伊斯的一個無知青年安東尼散掉他的遺產,拋棄自己的家庭和故鄉,以獨創的無所顧忌的狂熱,開始悔罪的僧侶生活。 經過在一片墳地和一座荒廢的塔樓中長時間痛苦的見習期之後,他大膽地由尼羅河向東經過3天的行程進入了一片沙漠地帶;他發現了一塊既可以提供陰涼又有水源的地方;最後他定居在紅海附近的科茲姆山,在那裡有一座古老的寺院至今保留着這位聖徒的名字和對他的懷念。 基督教徒的離奇的虔誠信念把他趕進了沙漠;當他必須在亞歷山大里亞港和人群見面時,他十分小心和莊嚴地保持住了自己的名聲。 他和他十分讚賞他的學說的阿塔納西烏斯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而且這位埃及的農民恭敬地辭謝了君士坦丁皇帝對他的一次體面的邀請。 這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安東尼直活到105歲的高齡)親眼看到了他的示範和他的教導所產生的豐碩成果。 在利比亞沙漠中、在蒂巴伊斯山岩上,以及在尼羅河邊的城市裡,眾多的僧侶定居點迅速發展起來。 在亞歷山大里亞以南的尼特里亞山區及其附近的荒野中,居住着5000多名隱士;今天的旅遊者還可以到由安東尼的門徒們在那塊不毛之地建立起來的50所寺院的廢塔中去進行調查。 第17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羅馬帝國興亡史》
第1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