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樊虎二人與叔寶都是通家厚友,還是這等從長私議,那五十個士兵,都是小人兒,聽得這句話,都亂嚷起來道:「這樣好話,瞞着我們講!明日進州稟太爺,說原有捕盜秦瓊,在本州捕盜多年,深知賊人巢穴,暗受響馬常例,如今謀幹在來老爺標下為旗牌官,遮掩身體,求老爺作主,討得秦瓊來,就有陳達、牛金了。 」 樊虎道:「列位不要在家裡亂嚷,進衙門稟官就是。 」 各散去訖。 明早眾人進府,樊虎拿批上月台來轉限,眾人都跪在丹墀下面。 劉刺史問樊虎道:「這響馬會有蹤跡麼?」 樊虎道:「老爺,蹤跡全無。 」 刺史叫用刑的拿去打。 用刑的將要來扯,樊虎道:「小的還有一事,稟上老爺。 」 刺史道:「有什麼事?」 樊虎道:「本州府有個秦瓊,原是本衙門捕盜,如今現在總管來節度老爺標下為官。 他捕盜多年,還知些蹤影。 望老爺到來爺府中,將秦瓊討回,那陳達、牛金,定有下落。 」 刺史還不曾答應,允與不允,那五十多人上月台亂叫:「爺爺作主,討回秦瓊。 這秦瓊受響馬常例,買閒在節度來爺府中為官。 老爺若不作主,討回秦瓊,到此捕盜,老爺就打死小的們,也無濟於事。 」 劉刺史見眾人異口一詞,只得筆頭轉限免比,出府伺候。 不說眾人躲過一限,卻說秦叔寶自長安回家,常想起當日雖然是個義舉,几乎弄出事來,甚覺猛浪之至,自此在家,只是收斂。 這日正在府中立班,外面報本州劉刺史相見。 來總管命請進。 兩下相見了,敘了幾句寒溫。 劉刺史便開言:「上年因東都起建宮殿,山東各州,都有協濟銀兩,不料青州三千兩錢糧,行至本州長葉林被劫,那強盜還自通名,叫甚陳達、牛金。 青州申文東都,那督理的宇文司空,移文將下官停俸,着令一月內賠償前銀,並要這干強賊。 如遲還要加罪,已曾差人緝拿,並無消息。 據眾捕稟稱,原有都頭秦瓊,今在貴府做旗牌,他極會捕賊,意欲暫從老大人處,借去捉拿此賊。 」 來總管把秦瓊一看,對劉刺史道:「那長大的便是秦瓊,雖有才幹,下官要不時差遣,怎又好兼州中事的?」 秦叔寶也就跪下道:「旗牌在府原要伺候老爺,不時差委捕盜,原有樊虎一干,怎教旗牌代他?」 來總管道:「正是。 還着該州捕盜跟緝才是。 」 劉刺史見秦瓊推諉,總管不從,心中不快道:「下官也只要拿得賊人,免于賠償,豈苦苦要這秦瓊?但各捕人稟稱,秦瓊原是捕盜,平日慣受響馬常例,謀充在老大人軍前為官,還要到上司及東都告狀。 下官以為不若等他協同捕盜,若僥倖拿着,也是一功;若或推辭,怕這干人在行台及東都告下狀來,那時秦瓊推也推不得了。 」 來總管聽說,便道:「我卻有處。 秦瓊過來,據劉刺史說你受響馬常例,難道果有此事?這也不過激勵你成功。 就是捕盜,也是國家的正事,不要在此推調,你就跟那劉刺史出去罷。 」 叔寶見本官不做主,就沒把臂了,只得改口道:「老爺吩咐,劉爺要旗牌去,怎敢不去?只是旗牌力量與樊虎一干差不多,怕了不了事,反代他們受禍。 」 來總管道:「他這一干捕盜要你,畢竟知你本事了得,你且去,我這廂有事,還要來取你。 」 秦瓊只得隨了劉刺史出來。 唐萬仞、連明都在府外接住道:「秦大哥,沒奈何纏到你身上來,兄的義氣深重,決不肯親自去拿,露個風聲,在小弟耳內,我們捨死忘生的去,也說不得了。 」 叔寶道:「賢弟,我果然不知甚麼陳達、牛金。 」 叔寶換了平常的衣服,進府公堂跪下。 劉刺史以好言寬慰道:「秦瓊,你比不得別的捕盜人員,你卻是個有前程的人,素常也能事。 就是今日我討你下來,也出於無奈,你若果然拿了這兩個通名的賊寇,我這個衙門中信賞錢外,別有許多看顧處。 就是你那本官來爺自然加獎。 這個批上,我即用你的名字了。 」 叔寶同眾友出府燒紙,齊心捕緝,此事蹤跡全無。 三日進府,看來總管衙門分上,也不好就打。 第二第三限,秦瓊也受無妄之災了。 畢竟不知何如,且聽下回分解。 第二十二回 馳令箭雄信傳名 屈官刑叔寶受責詩曰:四海知交金石堅,何堪問別已經年。 相攜一笑渾無語,卻憶曾從夢裡回。 人生只有朋友,沒有君臣父子的尊嚴。 有兄弟的友愛,更有妻子前亦說不得的,偏是朋友可以相商。 故朋友最是難忘,最能起人記念。 況在豪傑見豪傑,意氣相投,彼此沒有初相見的嫌疑,也沒貧富貴賤的色相,若是知心義盟好友,偶然別去,真是一日三秋,常要尋着個機會相聚。 時值三秋,九月天氣,單雄信在家中督促莊客家僮經理秋收之事。 正坐在廳上,只見門上人報王、李二位爺到。 單雄信聽了,歡然迎出門來,邀他二人下馬進內,就拉在書房中,列下些現成酒餚,敘向來間闊。 雄通道:「前歲底接兄華翰,正掃門下榻,怎直至今日方來?」 伯當道:「前時自與兄相別,李玄邃因楊越公府上相招,自入長安,後弟又自他處遷延,要去長安會李見時,路經少華山,為齊國遠所留,住彼日久,書達仁兄,到寶莊來過節盤桓。 不期發書之後,就遇見齊州秦大哥。 」 雄信驚呼:「他在舍下回去,今聞得在總管標下為官,怎麼在關中又與兄相會?」 第6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隋唐演義》
第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