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是六十里路,起身遲了些,到長安時,日已沉西。 叔寶留心不進城中安下處,恐出入不便。 離明德門還有八里路遠,見一大姓人家,房屋高大,掛一個招牌,寫「陶家店」。 叔寶就道:「人多日晚,怕城中熱閙,尋不出大店來,且在此歇下罷。 」 催趲行囊馬匹進店,各人下馬,到主人大廳上來,上邊掛許多不曾點的珠燈。 主人見眾豪傑行李鋪陳仆從,知是有勢力的人,即忙笑臉慇勤道:「列位老爺,不嫌菲餚薄酒,今晚就在小店,看了幾盞粗燈,權為接風洗塵之意。 到明日城中方纔燈市整齊,進去暢觀,豈不是好?」 叔寶是個有意思的人,心中是有個主意:今日才十四,恐怕朋友們進城沒事幹,街坊頑耍,惹出事來,況他公幹還未完,正好趁主人酒席,輓留諸友。 到五更天,賫過了壽禮,卻得這個閒身子,陪他們看燈。 叔寶見說,便道:「即承賢主人盛情,我們總允就是了。 」 於是眾友開懷痛飲,三更時盡歡而散,各歸房安歇。 叔寶卻不睡,立身庭前,主人督率手下收拾傢伙,見叔寶立在面前,問:「公貴衙門。 」 叔寶道:「山東行台來爺標下,奉官賫壽禮與楊爺上大壽,正有一事奉求。 」 店主道:‘湛麼見教?” 叔寶道:「長安經行幾遍,街道衙門日間好認。 如今我不等天明,要到明德門去,寶店可有識路的尊使,借一位去引路?」 主人指着收傢伙一人道:「這個老仆,名叫陶容,不要說路徑,連禮貌稱呼,都是知道的。 陶容過來!這位山東秦爺,要進明德門,往越府拜壽去,你可引路。 」 陶容道:「秦爺若帶得人少,老漢還有個兄弟陶化,一發跟秦父拿拿禮物。 叔寶道:“這個管家果然來得。 」 回房中叫健步取兩串皮錢,賞了陶容、陶化,就打開皮包,照單順號,分做四個氈包,兩名健步,與陶容弟兄兩個拿着,跟隨在後。 叔寶乘眾友昏睡中,不與說知,竟出陶家,進明德門去了不題。 卻說越公乃朝廷元輔,文帝隆寵已極。 當陳亡之時,將陳宮妃妾女官百員賜與越公為晚年娛景。 越公雖是爵尊望重的大臣,也是一個奸雄漢子。 一日因西堂丹桂齊開,治酒請幕僚宴飲,眾人無不諛辭迎合,獨李玄邃道:「明公齒爵俱尊,名震天下,所欠者惟老君丹一耳。 」 越公會意,即知玄邃道他後庭幸寵,恐不能長久的意思,即便道:「老夫老君丹也不用,自有法以處之。 」 到明日越公出來,坐在內院,將內外錦屏大開,即叫人傳旨與眾姬妾道:「老爺念你們在此供奉日久,辛勤已著,恐怕誤了你們青春。 今老爺在後院中,着你們眾姬妾出去。 如眾女子中,有願去擇配者立左,不願去者立右。 」 眾女子見說,如開籠放鳥,群然蜂擁將出來,見越公端坐在後院,越公道:「我剛纔叫人傳諭你們,多知道了麼?如今各出己見站定,我自有處。 」 眾女子雖在府中受用,每想單夫獨妻,怎的快樂。 準百女子,倒有大半跪在左邊。 越公蹩轉頭來,只見還有兩個美人:一個捧劍的樂昌公主,陳主之妹,一個是執拂美人,是姓張名出塵,顏色過人,聰穎出眾,是個義俠的奇女子。 越公向他兩個說道:「你二人亦該下來,或左或右,亦該有處。 」 二人見說,走下來跪在面前。 那個捧劍的涕泣不言,只有那執拂的獨開言道:「老爺隆恩曠典,着眾婢子出來擇配,以了終身,也是千古奇逢,難得的快事;但婢子在府,耳目口鼻,皆是豪華受用,怎肯出去,與瓮牖繩樞之子,舉案終身?古人云:『受恩深處便為家。 』況婢子不但無家,視天下並無人。 」 越公見說,點頭稱善。 又問捧劍的:「你何故只顧悲泣?」 樂昌公主便將昔曾配徐德言破鏡分離之事,一一陳說,後得徐德言為門下幕賓,夫妻再合是後話。 當時越公見說,也不嗟嘆,便叫二美人起來站後,隨吩咐總管領官,開了內宅門。 那些站左的女子四五十人,俱令出外歸家,自擇夫婿。 凡有衣飾私蓄,悉聽取去。 於是眾女子各各感恩叩首,泣謝而出。 越公見那些粉黛嬌娥,擁擠出門,後覺心中爽快。 自此將樂昌公主與執拂張氏,另眼眷寵為女官,領左右兩班金釵。 光陰荏苒。 那年上元十五,又值越公壽誕,天下文武大小官員,無不賚禮上表,到府稱賀。 其時李靖恰在長安,聞知越公壽誕,即具揭上謁,欲獻奇策。 未及到府,門吏把揭拿去。 時越公尚未開門,只得走進側室班房裡伺候。 那些差官將吏,俱亦在內忙亂。 西邊坐著一個虎背熊腰、儀表不凡的大漢,李靖定睛一看,便舉手道:「兄是那裡人氏?」 那大漢亦起身舉手道:「弟是山東人。 」 李靖道:「兄尊姓大名?」 那人道:「弟姓秦名瓊。 」 李靖道:「原來是歷城叔寶兄。 」 叔寶道:「敢問兄長上姓何名?」 李靖道:「弟即是三原李靖。 」 叔寶道:「就是藥師兄,久仰。 」 兩人重新敘禮,握手就坐,各問來因。 叔寶問李靖所寓,靖答道:「寓在府前西明巷,第三家。 」 兩人正在敘話得濃,忽聽得府內秦樂開門,有一官吏進來喊道:「那個是三原李老爺,有旨請進去相見。 」 李靖對叔寶道:「弟此刻要進府去相見,不及奉陪;但弟有一要緊話,欲與兄說。 見若不棄,千萬到弟寓所細談片晌。 」 第4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隋唐演義》
第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