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珪吩咐手下,抬秦爺行李上山。 眾豪傑各上馬,邀叔寶同上少華山。 入關到廳敘禮,伯當即引手陪罪,擺酒與叔寶接風洗塵。 叔寶與伯當敘闊別寒溫,叔寶將皂角林傷人問罪,遠戍幽州,遇親題技帥府至回鄉,承羅公薦在來公標下為旗牌官,細細備說。 「今奉本官差遣,賚送禮物,趕來年正月十五長安楊越公府中拜壽。 適纔齊兄見教,得會諸兄,實三生之幸。 」 因問李玄邃蹤跡。 伯當道:「他因楊越公公子相招而去,想也在長安。 」 叔寶又問道:「伯當,你緣何在此?」 伯當道:「小弟因此山經過,蒙齊、李二弟相留。 已修書雄信,要去過節盤桓。 今日遇見兄長進長安公幹,卻就鼓起小弟這個興來,不往單二哥處去了,陪兄長安賚賀,就去看燈,兼訪玄邃。 」 叔寶是個多情的人,道:「兄長有此高興,同行極遠。 」 齊國遠、李如珪開言道:「王兄同行,小弟願隨鞭登。 」 叔寶卻不敢遽然招架,心中暗想:「王伯當偶在綠林中走動,卻是個斯文人,進長安沒有滲漏處。 這齊國遠、李如珪,卻是兩個鹵莽滅裂之人;若同他到長安,定要惹出一場不軌的事來,定然波及於我。 」 卻又不好當面說他兩個去不得,只得用粉飾之語,對齊、李二人道:「二位賢弟不要去。 王兄他是不愛功名富貴的人,棄了前程,浪遊湖海。 我看此山關隘,城垣房屋殿宇,規矩森雄,倉廩富足,又兼二兄本領高強,人丁壯健,隋朝將亂之秋,舉少華之眾,則隋家疆土可分;事即不果,退居此山,足以養老。 苦與我同進長安看燈,不過是兒戲的小事。 京行要一個月方回,眾人散去,二位回來,將何為根本?那時卻歸怨于秦瓊。 」 齊國遠以叔寶為誠實之意,卻也遲疑。 李如珪卻大笑道:「秦兄小覷我與兄弟,難道我們自幼習武藝時節,就要落草為寇?也只為粗鄙,不能習文,只得習武。 近因奸臣當道,我們沒奈何,同這班人嘯聚此山,待時而動。 兄例說我二人,在此打家劫舍,養成野性,進長安恐怕不遵兄長約束,若出禍來,貽害仁兄。 不領我們去是正理,若說恐小弟們無所歸着,只是小覷我二人了,是要把綠林做終身了。 」 把個叔寶說個透心涼,只得改口道:「二位賢弟,若是這等多心,大家同去變罷了。 」 齊國遠道:「同去再也無疑。 」 吩咐嘍囉收拾戰馬,選了二十名壯健嘍囉,背負包裹行李,帶盤費銀兩。 吩咐山上其餘嘍囉,不許擅自下山。 秦叔寶也去扎縛那兩個健步,不可泄漏,大家有禍。 三更時候,四友六騎馬,手下眾人,離了華山,取路奔陝西。 約離長安有六十里之地,是日夕陽時候,王伯當與李如珪運轡而行,遠望一座舊寺鼎新,殿脊上現出一座流金寶瓶,被夕陽照射。 伯當在馬上道:「李賢弟,可見得世事,忽成忽敗。 當年我進長安時候,這座寺已頽敗了,卻又是什麼人發心。 修得這種齊整?」 如珪道:「我們如今且在山門下,只當歇歇腳步,進去瞻仰瞻仰,便曉得是何人修建。 」 叔寶自下少華山,不敢離齊、李二人左右。 官道行商,過客最多,恐二人放技響箭,嚇下人的行李來,貽禍不小。 籌算這兩個人到長安,只暫住兩三日便好;若住得日子多了,少不得有一椿大禍。 今日才十二月十五日,到正月十五,還有一個足月,倒不如在前邊修的這個寺裡,問長老借僧房權住。 過了殘年,燈節前進城,三五日,好拘管他。 又不好上前明言,把馬一夾,對齊、李二人道:「二位賢弟,今年長安城下處卻貴哩!」齊國遠笑道:「秦兄也不像個大丈夫,下處貴多用幾兩銀子罷了,也拿在口裡說。 」 叔寶道:「賢弟有所不知,長安歇家房屋,都是有數的。 每年房價,行商過客,如舊停歇。 今年卻多了我們這輩朋友。 我一人帶兩名健步,會見列位,就是二三十人。 難道就是我秦瓊有朋友。 這些差來賀壽的官,那一個沒個朋友?高興到長安看燈,人多屋少,擠塞一塊,受許多拘束,卻不是有銀子沒處用?」 他兩個卻是養成的野性,怕的是拘束,回道:「秦兄,若是這等,怎樣的便好?」 叔寶道:「我的意思,要在前邊修的寺裡借僧房權住。 你看這荒郊野外,走馬射箭,舞劍掄槍,無束無拘,多少快活。 住過殘年,到來春燈節前,我便進城送禮,列位卻好看燈。 」 王伯當也會意,也便極力攛掇,說話之間,已到山門首下馬。 命手下看了行囊馬匹,四人整衣進了山寺二門,過韋馱殿,走南道上大雄寶殿。 那甬道也好遠,這望上去,四角還不會修得。 佛殿的屋脊便畫了,檐前還未收拾。 月台下搭了高架,匠人收拾檐口。 架木外設一張公座,張的黃羅傘。 傘下公座上坐上紫衣少年。 旁站五六人,各青衣大帽垂手侍立,甚有規矩。 月台下豎兩面虎頭硬牌,用硃筆標點,還有刑具排列。 這官兒不知是何人,叔寶眾人不知進去不進去。 且聽下回分解。 第十六回 報德祠酬恩塑像 西明巷易服從夫詩曰:俠士不矜功,仁人豈昧德。 置壁感負覊,范金酬少伯。 恩深自合肝膽鏤,肯同世俗心悠悠。 君不見報德祠宇揭夫起,報德酬恩類如此。 信陵君魏無忌,因妹夫平原君為秦國所圍,虧如姬竊了兵符與信陵君,率兵十萬,大破秦將蒙騖,救全趙國。 他門客有人對信陵君道:「德有可忘者,有不可忘者:人有德於我,是不可忘;我有德於人,這不可不忘。 」 總之,施恩的斷不可望報,受恩的斷不可忘人。 第4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隋唐演義》
第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