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趺(f ū夫)坐:即「結跏趺坐」,略稱「跏趺」。 佛教徒坐禪的一種姿勢,即將雙足背交叉于左右股上;右手安左手掌中,二大拇指面相合,然後端身正坐,俗稱盤腿打坐。 見善導《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 《大智度論》:「諸坐法中,結跏趺坐最安穩,不疲極,此是坐禪人坐法。 」 (4) 可以見(xiàn 現)矣:可以現形了。 見,通「現」。 (5) 丹:煉丹是道教法術之一。 派于古代方術。 原指在鼎爐中燒煉礦石藥物,以制「長生不死」的丹藥,即「金丹」。 後道士將這一方術加以擴展,稱「金丹」 為「外丹」,稱精神修煉的成果為「內丹」。 人體比擬鼎爐,「精」、「氣」比擬藥物,以「神」去燒之,使精、氣、神凝成「聖胎」,即為「內丹」。 這裡指內丹,後《王蘭》一文中的「金丹」,指外丹。 (6) 夜叉:梵語音譯。 意譯「能啖鬼」、「捷疾鬼」等。 佛經中一種形象凶惡的鬼,列為天龍八部神眾之一,我國詩文小說中,則常指醜惡之鬼,或喻凶暴醜惡之人。 (7) 顛疾:瘋癲病。 顛,通「癲」。 屍變 陽信某翁者(1) ,邑之蔡店人。 村去城五六里,父子設臨路店,宿行商。 有車伕數人,往來負販,輒寓其家。 一日昏暮,四人偕來,望門投止(2) ,則翁家客宿邸滿(3)。 四人計無復之,堅請容納。 翁沉吟思得一所,似恐不當客意。 客言:「但求一席廈字(4) ,更不敢有所擇。 」時翁有子婦新死,停屍室中,子出購材木未歸(5)。 翁以靈所室寂,遂穿衢導客往。 入其廬,燈昏案上;案後有搭帳衣(6) ,紙衾覆逝者(7)。 又觀寢所,則復室中有連榻(8)。 四客奔波頗困,甫就枕,鼻息漸粗。 惟一客尚矇矓。 忽聞靈床上察察有聲,急開目,則靈前燈火,照視甚了:女屍已揭衾,起;俄而下,漸入臥室。 面淡金色,生絹抹額(9)。 俯近榻前,遍吹臥客者三。 客大懼,恐將及已,潛引被覆首,閉息忍咽以聽之。 未幾,女果來,吹之如諸客。 覺出房去,即聞紙衾聲。 出首微窺,見僵臥猶初矣。 客懼甚,不敢作聲,陰以足踏諸客;而諸客絶無少動。 顧念無計(10),不如着衣以竄。 裁起振衣(11),而察察之聲又作。 客懼,復伏,縮首衾中。 覺女復來,連續吹數數始去(12)。 少間,聞靈床作響,知其復臥。 乃從被底漸漸出手得褲,遽就着之,白足奔出(13)。 屍亦起,似將逐客。 比其離幃,而客已拔關出矣(14)。 屍馳從之。 客且奔且號,村中人無有警者。 欲扣主人之門,又恐遲為所及。 遂望邑城路,極力竄去。 至東郊,瞥見蘭若(15),聞木魚聲(16),乃急撾山門(17)。 道人訝其非常(18),又不即納。 旋踵,屍已至,去身盈尺。 客窘益甚。 門外有白楊,圍四五尺許,因以樹自幛(19);彼右則左之,彼左則右之(20)。 屍益怒。 然各寖倦矣(21)。 屍頓立。 客汗促氣逆(22),庇樹間。 屍暴起,伸兩臂隔樹探撲之。 客驚仆。 屍捉之不得,抱樹而僵。 道人竊聽良久,無聲,始漸出,見客臥地上。 燭之死,然心下絲絲有動氣。 負入,終夜始蘇。 飲以湯水而問之,客具以狀對。 時晨鐘已盡(23),曉色迷蒙,道人覘樹上,果見僵女。 大駭,報邑宰(24)。 宰親詣質驗(25)。 使人拔女手,牢不可開。 審諦之,則左右四指,並卷如鈎,入木沒甲。 又數人力拔,乃得下。 視指穴如鑿孔然。 遣役探翁家,則以屍亡客斃,紛紛正嘩。 役告之故。 翁乃從往,舁屍歸。 客泣告宰曰:「身四人出(26),今一人歸,此情何以信鄉裡?」宰與之牒,賫送以歸(27)。 【註釋】 (1) 陽信:縣名。 在今山東省北部。 (2) 望門投止:見有人家,便去投宿。 《後漢書。 張儉傳》:「儉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門投止。 」止,宿。 (3) 客宿邸(d ǐ底)滿:住宿客人很多,旅舍已滿。 邸,旅舍。 (4) 一席廈宇:廊梅下一席之地。 廈,兩廂,走廊。 宇,屋檐。 (5) 材木:棺木。 材,棺。 (6) 搭帳衣:指靈堂中障隔靈床的帷幛。 舊時喪禮,初喪停屍靈床,靈前置幾,設位燃燈,祭以酒漿,幾後設帷。 見《萊陽縣誌》。 《禮記。 喪大記》「徹帷」《疏》:「徹帷者,初死恐人惡之,故有帷也。 至小斂衣屍畢,有飾,故除帷也。 」 (7) 紙衾(q īn 欽):指初喪時用以覆蓋屍體的黃裱紙或白紙。 衾,被。 《泰安縣誌》(民國本):「既死,覆以紙被,報喪親友,或謂『接亡』,或謂『落柩』。 」 (8) 復室:指套房中的裡間。 (9) 抹額:也叫「抹頭」,一種束額的頭巾。 此指以巾束額。 (10)計:此字底本模糊難辨,據鑄雪齋抄本補正。 (11)振衣:抖動衣服;指欲穿衣。 (12)數數(shu òshu ò朔朔):多次。 (13)白足:光着腳。 (14)拔關:拔開門閂。 關,門插關,即門閂。 (15)蘭若:梵語「阿蘭若」的音譯。 《大乘義章》一五:「阿蘭若者,此翻名為空閒處也。 」原為佛家比丘習靜修的處所,後一般指佛寺。 (16)木魚:佛教法器名。 刻木作魚形,中鑿空洞,扣之作聲。 一為圓形,刻有魚鱗,僧人誦經時敲擊以調音節;一為長形,弔庫堂前,開飯時擊之以招僧眾。 《百丈清規。 法器章》:「相傳雲,魚晝夜常醒,刻木象形,擊之,所以驚昏惰也。 」 (17)撾(zhu ā抓):敲。 山門:寺院的外門。 (18)道人:這裡指和尚。 晉宋間和尚、道士通稱道人。 葉夢得《石林燕語》:「晉宋間佛教初行,未有僧稱,通曰道人。 」 (19)幛:本指屏風、帷幕,也作「障」,遮蔽。 (20)彼左則右之:此據鑄雪齋抄本,原無此五字。 (21)寖(q ìn 浸)倦:漸漸疲倦。 寖,同「浸」,漸。 第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聊齋誌異 上》
第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