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武與李陵俱為侍中。 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久之,單于使陵至海上,為武置酒設樂。 因謂武曰:「單于聞陵與子卿素厚,故使陵來說足下,虛心欲相待。 終不得歸漢,空自苦亡人之地,信義安所見乎?前長君為奉車,從至雍棫陽宮,扶輦下除,觸柱,折轅,劾大不敬,伏劍自刎,賜錢二百萬以葬。 孺卿從祠河東後土,宦騎與黃門駙馬爭船,推墮駙馬河中,溺死,宦騎亡。 詔使孺卿逐捕。 不得,惶恐飲藥而死。 來時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陽陵。 子卿婦年少,聞已更嫁矣。 獨有女弟二人,兩女一男,今復十餘年,存亡不可知。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時,忽忽如狂,自痛負漢;加以老母系保宮。 子卿不欲降,何以過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安危不可知。 子卿尚復誰為乎?願聽陵計,勿復有雲!」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位列將,爵通侯,兄弟親近,常願肝腦塗地。 今得殺身自效,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 臣事君,猶子事父也。 子為父死,亡所恨,願無復再言。 」陵與武飲數日,復曰:「子卿,壹聽陵言。 」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請畢今日之歡,效死於前!」陵見其至誠,喟然嘆曰:「嗟呼!義士!陵與衛律之罪上通於天!」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 陵惡自賜武,使其妻賜武牛羊數十頭。 後陵復至北海上,語武:「區脫捕得雲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 』」武聞之,南鄉號哭,歐血,旦夕臨。 數月,昭帝即位。 數年,匈奴與漢和親。 漢求武等。 匈奴詭言武死。 後漢使復至匈奴。 常惠請其守者與俱,得夜見漢使,具自陳道。 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 」使者大喜,如惠語以讓單于。 單于視左右而驚,謝漢使曰:「武等實在。 」於是李陵置酒賀武曰:「今足下還歸,揚名于匈奴,功顯于漢室,雖古竹帛所載,丹青所畫,何以過子卿!陵雖駑怯,令漢且貰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奮大辱之積志,庶几乎曹柯之盟。 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為世大戮,陵尚復何顧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異域之人,壹別長絶!」陵起舞,歌曰:「徑萬里兮度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 路窮絶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隤,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陵泣下數行,因與武決。 單于召會武官屬,前以降及物故,凡隨武還者九人。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詔武奉一太牢謁武帝園廟,拜為典屬國,秩中二千石,賜錢二百萬,公田二頃,宅一區。 常惠徐聖趙終根皆拜為中郎,賜帛各二百匹。 其餘六人,老歸家,賜錢人十萬,復終身。 常惠後至右將軍,封列侯,自有傳。 武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鬚髮盡白。 【校注】此篇不見于原本《古文觀止》。 校以《四部備要》重刊殿本《漢書》及中華書局標點本《漢書》卷五十四。 戒兄子嚴敦書 馬 援 援兄子嚴、敦,並喜譏議,而通輕俠客。 援前在交趾,還書誡之日:「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 好論議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 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復言者,施衿結縭,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龍伯高惇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 吾愛之重之,願汝曹效之。 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 父喪致客,數郡畢至。 吾愛之重之,不願汝曹效也。 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 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 訖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將下車輒切齒,州郡以為言,吾常為寒心,是以不願子孫效也。 」 典論·論文 曹 丕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與弟超書曰:「武仲以能屬文為蘭台令史,下筆不能自休。 」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 裡語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見之患也。 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于學無所遺,于辭無所假,咸自以騁驥騄于千里,仰齊足而並馳。 以此相服,亦良難矣!蓋君子審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論文。 王粲長於辭賦,徐幹時有齊氣,然粲之匹也。 如粲之初征、登樓、槐賦、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圓扇、橘賦,雖張、蔡不過也,然於他文未能稱是。 琳、瑀之章表書記,今之雋也。 應瑒和而不壯;劉楨壯而不密。 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至于雜以嘲戲;及其所善,揚、班儔也。 常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又患闇于自見,謂己為賢。 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備其體。 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 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于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第1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古文觀止》
第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