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至秦王,續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捶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墮名城,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鑄鐻,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谿以固。 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秦王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秦王既沒,餘威震于殊俗。 然而陳涉,瓮牖繩樞之子,甿隷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銛于鈎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曩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論貴粟疏 晁 錯 聖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 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 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加以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餘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之民未盡歸農也。 民貧則奸邪生。 貧生於不足,不足生於不農,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 夫寒之於衣,不待輕暖;饑之於食,不待甘脂;饑寒至身,不顧廉恥。 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製衣則寒。 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于農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擇也。 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為物輕微易藏,在於把握,可以周海內而亡饑寒之患。 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 粟米布帛生於地,長於時,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 數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饑寒至。 是故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 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 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來,弔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當具。 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於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遊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農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千里游敖,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 此商人所以兼併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 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 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上下相反,好惡乖迕,而欲國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 欲民務農,在於貴粟。 貴粟之道,在於使民以粟為賞罰。 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 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餘者也。 取于有餘,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餘,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 順於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 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復卒三人。 車騎者,天下武備也,故為復卒。 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亡粟,弗能守也。 」以是觀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 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復一人耳,此其與騎馬之功相去遠矣。 爵者,上之所擅,出於口而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於地而不乏。 夫得高爵與免罪,人之所甚欲也。 使天下人入粟于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 長門賦 司馬相如 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遙以自虞。 魂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獨居。 言我朝往而暮來兮,飲食樂而忘人。 心慊移而不省故兮,交得意而相親。 伊予志之慢愚兮,懷貞慤之歡心。 願賜問而自進兮,得尚君之玉音。 奉虛言而望誠兮,期城南之離宮。 修薄具而自設兮,君曾不肯乎幸臨。 第1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古文觀止》
第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