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丞相絳侯周勃免就國,人有告勃謀反,逮系長安獄治,卒亡事,復爵邑,故賈誼以此譏上。 上深納其言,養臣下有節。 是後大臣有罪,皆自殺,不受刑。 至武帝時,稍復入獄,自甯成始。 初,文帝以代王入即位,後分代為兩國,立皇子武為代王,參為太原王,小子勝則梁王矣。 後又徙代王武為淮陽王,而太願王參為代王,盡得故地。 居數年,梁王勝死,亡子。 誼覆上疏曰: 陛下即不定製,如今之勢,不過一傳再傳,諸侯猶且人恣而不制,豪植而大強,漢法不得行矣。 陛下所以為蕃-及皇太子之所恃者,唯唯陽、代二國耳。 代北邊匈奴,與強敵為鄰,能自完則足矣。 而淮陽之比大諸侯,廑如黑子之著面,適足以餌大國耳,不足以有所禁禦。 方今制在陛下,制國而令子適足以為餌,豈可謂工哉!人主之行異布衣。 布衣者,飾小行,競小廉,以自托于鄉黨,人主唯天下安社稷固不耳。 高皇帝瓜分天下以王功臣,反者如DC40毛而起,以為不可,故-去不義諸侯而虛其國。 擇良日,立諸子雒陽上東門之外,畢以為王,而天下安。 故大人者,不牽小行,以成大功。 今淮南地遠者或數千里,越兩諸侯,而縣屬於漢。 其吏民徭役往來長安者,自悉而補,中道衣敝,錢用諸費稱此,其苦屬漢而欲得王至甚,逋逃而歸諸侯者已不少矣。 其勢不可久。 臣之愚計,願舉淮南地以益淮陽,而為梁王立後,割淮陽北邊二三列城與東郡以益梁;不可者,可徙代王而都睢陽。 梁起於新C745以北著之河,淮陽包陳以南-之江,則大諸侯之有異心者,破膽而不敢謀。 梁足以-齊、趙,淮陽足以禁吳、楚,陛下高枕,終亡山東之憂矣,此二世之利也。 當今恬然,適遇諸侯之皆少,數歲之後,陛下且見之矣。 夫秦日夜苦心勞力以除六國之禍,今陛下力制天下,頤指如意,高拱以成六國之禍,難以言智。 苟身亡事,畜亂宿禍,孰視而不定,萬年之後,傳之老母弱子,將使不寧,不可謂仁。 臣聞聖主言問其臣而不自造事,故使人臣得畢其愚忠。 唯陛下財幸! 文帝於是從誼計,乃徙淮陽王武為梁王,北界泰山,西至高陽,得大縣四十餘城;徙城陽王喜為淮南王,撫其民。 時又封淮南厲王四子皆為列侯。 誼知上必將復王之也,上疏諫曰:“竊恐陛下接王淮南諸子,曾不與如臣者孰計之也。 淮南王之悖逆亡道,天下孰不知其罪?陛下幸而赦遷之,自疾而死,天下孰以王死之不當?今奉尊罪人之子,適足以負謗于天下耳。 此人少壯,豈能忘其父哉”白公勝所為父報仇者,大父與伯父、叔父也。 白公為亂,非欲取國代主也,發憤快志,剡手以沖仇人之匈,固為俱靡而已。 淮南雖小,黥布嘗用之矣,漢存特幸耳。 夫擅仇人足以危漢之資,于策不便。 雖割而為四,四子一心也。 予之眾,積之財,此非有子胥、白公報于廣都之中,即疑有-諸、荊軻起於兩柱之間,所謂假賊兵為虎翼者也。 願陛下少留計!” 梁王勝墜馬死,誼自傷為傅無狀,常哭泣,後歲余,亦死。 賈生之死,年三十三矣。 後四歲,齊文王薨,亡子。 文帝思賈生之言,乃分齊為六國,盡立悼惠王子六人為王;又遷淮南王喜于城陽,而分淮南為三國,盡立厲王三子以王之。 後十年,文帝崩,景帝立;三年而吳、楚、趙與四齊王合從舉兵,西鄉京師,梁王-之,卒破七國。 至武帝時,淮南厲王子為王者兩國亦反誅。 孝武初立,舉賈生之孫二人至郡守。 賈嘉最好學,世其家。 贊曰:劉向稱“賈誼言三代與秦治亂之意,其論甚美,通達國體,雖古之伊、管未能遠過也。 使時見用,功化必盛。 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 ”追觀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風俗,誼之所陳略施行矣。 及欲改定製度,以漢為土德,色上黃,數用五,及欲試屬國,施五餌三表以系單于,其術固以疏矣。 誼亦天年早終,雖不至公卿,未為不遇也。 凡所著述五十八篇,掇其切于世事者著于傳雲。 卷四十九 爰盎晁錯傳第十九 爰盎字絲。 其父楚人也,故為群盜,徙安陵。 高後時,盎為呂祿舍人。 孝文即位,盎兄噲任盎為郎中。 絳侯為丞相,朝罷趨出,意得甚。 上禮之恭,常目送之。 盎進曰:「丞相何如人也?」上曰:「社稷臣。 」盎曰:「絳侯所謂功臣,非社稷臣。 社稷臣主在與在,主亡與亡。 方呂后時,諸呂用事,擅相王,劉氏不絶如帶。 是時絳侯為太尉,本兵柄,弗能正。 呂后崩,大臣相與共誅諸呂,太尉主兵,適會其成功,所謂功臣,非社稷臣。 丞相如有驕主色,陛下謙讓,臣主失禮,竊為陛下弗取也。 」 後朝,上益莊,丞相益畏。 已而絳侯望盎曰:「吾與汝兄善,今-乃毀我!」盎遂不謝。 及絳侯就國,人上書告以為反,征系請室,諸公莫敢為言,唯盎明絳侯無罪。 絳侯得釋,盎頗有力。 絳侯乃大與盎結交。 淮南厲王朝,殺闢陽侯,居處驕甚。 盎諫曰:「諸侯太驕必生患,可-削地。 」上弗許。 淮南王益橫。 謀反發覺,上征淮南王,遷之蜀,檻車傳送。 盎時為中郎將,諫曰:「陛下素驕之,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 淮南王為人剛,有如遇霜露行道死,陛下竟為以天下大弗能容,有殺弟名,奈何?」上不聽,遂行之。 第20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漢書》
第20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