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夷至于戰國,貴詐力而賤仁誼,先富有而後禮讓。 是時,李悝為魏文侯作盡地力之教,以為地方百里,提封九百頃,除山澤、邑居參分去一,為田六百萬畝,治田勤謹則畝益三升,不勤則損亦如之。 地方百里之增減,輒為粟百八十萬石矣。 又曰: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 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故甚貴與甚賤,其傷一也。 善為國者,使民毋傷而農益勸。 今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歲收畝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稅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 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終歲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 石三十,為錢千三百五十,除社閭嘗新、春秋之祠,用錢三百,余千五十。 衣,人率用錢三百,五人終歲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 不幸疾病死喪之費,及上賦斂,又未與此。 此農夫所以常困,有不勸耕之心,而令糴至于甚貴者也。 是故善平糴者,必謹觀歲有上、中、下孰。 上孰其收自四,余四百石;中孰自三,余三百石;下孰自倍,余百石。 小饑則收百石,中饑七十石,大饑三十石,故大孰則上糴三而舍一,中孰則糴二,下孰則糴一,使民適足,賈平則止。 小饑則發小孰之所斂、中饑則發中孰之所斂、大饑則發大孰之所斂而糶之。 故雖遇饑饉、水旱,糴不貴而民不散,取有餘以補不足也。 行之魏國,國以富強。 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 然王制遂滅,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有國強者兼州域,而弱者喪社稷。 至于始皇,遂並天下,內興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賦,發閭左之戍。 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 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猶未足以澹其欲也。 海內愁怨,遂用潰畔。 漢興,接秦之敝,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 高祖乃令民得賣子,就食蜀、漢。 天下既定,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 上於是約法省禁,輕田租,十五而稅一,量吏祿,度官用,以賦於民。 而山川、園池、市肆租稅之人,自天子以至封君湯沐邑,皆各為私奉養,不領于天子之經費。 漕轉關東粟以給中都官,歲不過數十萬石。 孝惠、高後之間,衣食滋殖。 文帝即位,躬修儉節,思安百姓。 時民近戰國,皆背本趨末,賈誼說上曰: 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 」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 古之治天下,至ED54至悉也,故其畜積足恃。 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瀅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賦也。 殘賊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將泛,莫之振救。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 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 既聞耳矣,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 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卒然邊境有急,數十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罷夫贏老易子而咬其骨。 政治未畢通也,遠方之能疑者並舉而爭起矣,乃駭而圖之,豈將有及乎? 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 苟粟多而財有餘,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則勝。 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今毆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基力,末技游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則畜積足而人樂其所矣。 可以為富安天下,而直為此廩廩也,竊為陛下惜之! 於是上感誼言,始開籍田,躬耕以勸百姓。 晁錯復說上曰: 聖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 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 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加以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餘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之民未盡歸農也。 民貧,則堅邪生。 貧生於不足,不足生於不農,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 夫寒之於衣,不待輕暖;饑之於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 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製衣則寒。 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父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于農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忘擇也。 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為物輕微易臧,在於把握,可以周海內而亡饑寒之患。 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 粟米布帛生於地,長於時,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數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為堅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饑寒至。 是故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 第6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漢書》
第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