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以班示諸國。 桓帝時,襄楷言佛陀、黃老道以諫,欲令好生惡殺,少嗜欲,去奢泰,尚無為。 魏明帝曾欲壞宮西佛圖。 外國沙門乃金盤盛水,置於殿前,以佛舍利投之於水,乃有五色光起,於是帝嘆曰:「自非靈異,安得爾乎?」遂徙于道闕 ,為作周閣百間。 佛圖故處,鑿為濛汜池,種芙蓉于中。 後有天竺沙門曇柯迦羅入洛,宣譯誡律,中國誡律之始也。 自洛中構白馬寺,盛飾佛圖,畫跡甚妙,為四方式。 凡宮塔制度,猶依天竺舊狀而重構之,從一級至三、五、七、九。 世人相承,謂之「浮圖」,或雲「佛圖」。 晉世,洛中佛圖有四十二所矣。 漢世沙門,皆衣赤布,後乃易以雜色。 晉元康中,有胡沙門支恭明譯佛經《維摩》、《法華》、三《本起》等。 微言隱義,未之能究。 後有沙門常山衛道安性聰敏,日誦經萬餘言,研求幽旨。 慨無師匠 ,獨坐靜室十二年,覃思構精,神悟妙賾,以前所出經,多有舛駁,乃正其乖謬。 石勒時,有天竺沙門浮圖澄,少於烏萇國就羅漢入道,劉曜時到襄國。 後為石勒所宗信,號為大和尚,軍國規謨頗訪之,所言多驗。 道安曾至鄴候澄,澄見而異之。 澄卒後,中國紛亂,道安乃率門徒,南遊新野。 欲令玄宗在所流布,分遣弟子,各趣諸方。 法汰詣揚州,法和入蜀,道安與慧遠之襄陽。 道安後入苻堅,堅素欽德問,既見,宗以師禮。 時西域有胡沙門鳩摩羅什,思通法門,道安思與講釋,每勸堅致羅什。 什亦承安令問,謂之東方聖人,或時遙拜致敬。 道安卒後二十餘載而羅什至長安,恨不及安,以為深慨。 道安所正經義,與羅什譯出,符會如一,初無乖舛。 於是法旨大著中原。 魏先建國于玄朔,風俗淳一,無為以自守,與西域殊絶,莫能往來。 故浮圖之教 ,未之得聞,或聞而未信也。 及神元與魏、晉通聘,文帝又在洛陽,昭成又至襄國,乃備究南夏佛法之事。 太祖平中山,經略燕趙,所逕郡國佛寺,見諸沙門、道士,皆致精敬,禁軍旅無有所犯。 帝好黃老,頗覽佛經。 但天下初定,戎車屢動,庶事草創,未建圖宇,招延僧眾也。 然時時旁求。 先是,有沙門僧朗,與其徒隱于泰山之琨而谷。 帝遣使致書,以繒、素、旃罽、銀鉢為禮。 今猶號曰朗公谷焉。 天興元年,下詔曰:「夫佛法之興,其來遠矣。 濟益之功,冥及存沒,神蹤遺軌,信可依憑。 其敕有司,于京城建飾容範,修整宮舍,令信向之徒,有所居止。 」 是歲,始作五級佛圖、耆闍崛山及須彌山殿,加以繢飾。 別構講堂、禪堂及沙門座,莫不嚴具焉。 太宗踐位,遵太祖之業,亦好黃老,又崇佛法,京邑四方,建立圖像,仍令沙門敷導民俗。 初,皇始中,趙郡有沙門法果,誡行精至,開演法籍。 太祖聞其名 ,詔以禮征赴京師。 後以為道人統,綰攝僧徒。 每與帝言,多所愜允,供施甚厚。 至太宗,彌加崇敬,永興中,前後授以輔國、宜城子、忠信侯、安成公之號,皆固辭。 帝常親幸其居,以門小狹,不容輿輦,更廣大之。 年八十餘,泰常中卒。 未殯,帝三臨其喪,追贈老壽將軍、越胡靈公。 初,法果每言,太祖明叡好道,即是當今如來,沙門宜應盡禮,遂常致拜。 謂人曰:「能鴻道者人主也,我非拜天子,乃是禮佛耳。 」 法果四十,始為沙門。 有子曰猛,詔令襲果所加爵。 帝后幸廣宗,有沙門曇證,年且百歲。 邀見于路,奉致果物。 帝敬其年老志力不衰,亦加以老壽將軍號。 是時,鳩摩羅什為姚興所敬,于長安草堂寺集義學八百人,重譯經本。 羅什聰辯有淵思,達東西方言。 時沙門道彤、僧略、道恆、道衤剽、僧肇、曇影等 ,與羅什共相提挈,發明幽致。 諸深大經論十有餘部,更定章句,辭義通明,至今沙門共所祖習。 道彤等皆識學洽通,僧肇尤為其最。 羅付之撰譯,僧肇常執筆,定諸辭義,注《維摩經》,又著數論,皆有妙旨,學者宗之。 又沙門法顯,慨律藏不具,自長安游天竺。 歷三十餘國,隨有經律之處,學其書語 ,譯而寫之。 十年,乃于南海師子國,隨商人泛舟東下。 晝夜昏迷,將二百日。 乃至青州長廣郡不其勞山,南下乃出海焉。 是歲,神瑞二年也。 法顯所逕諸國,傳記之,今行于世。 其所得律,通譯未能盡正。 至江南,更與天竺禪師跋陀羅辯定之,謂之《僧祇律》,大備于前,為今沙門所持受。 先是,有沙門法領,從揚州入西域,得《華嚴經》本。 定律後數年,跋陀羅共沙門法業重加譯撰,宣行于時。 世祖初即位,亦遵太祖、太宗之業,每引高德沙門,與其談論。 于四月八日,輿諸佛像 ,行于廣衢,帝親禦門樓,臨觀散花,以致禮敬。 先是,沮渠蒙遜在涼州,亦好佛法。 有罽賓沙門曇摩讖,習諸經論。 于姑臧,與沙門智嵩等 ,譯《涅槃》諸經十餘部。 又曉術數、禁咒,歷言他國安危,多所中驗。 蒙遜每以國事諮之。 神中,帝命蒙遜送讖詣京師,惜而不遣。 既而,懼魏威責,遂使人殺讖。 讖死之日,謂門徒曰:「今時將有客來,可早食以待之。 」 第61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魏書 下》
第6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