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抗表曰:「伏承大行皇帝,背棄萬方,奉諱號踴,五內摧剝。 仰尋詔旨,實用驚惋。 今海內草草,異口一言,皆云大行皇帝,鴆毒致禍。 臣等外聽訟言,內自追測。 去月二十五日聖體康悆,至于二十六日奄忽升遐。 即事觀望,實有所惑。 且天子寢疾,侍臣不離左右,親貴名醫,瞻仰患狀,面奉音旨,親承顧托。 豈容不豫初不召醫,崩棄曾無親奉,欲使天下不為怪愕,四海不為喪氣,豈可得乎?復皇后女生,稱為儲兩,疑惑朝野,虛行慶宥。 宗廟之靈見欺,兆民之望已失;使七百危于累卵,社稷墜於一朝。 方選君嬰孩之中,寄治乳抱之日,使奸豎專朝,賊臣亂紀,惟欲指影以行權,假形而弄詔,此則掩眼捕雀,塞耳盜鐘。 今秦隴塵飛,趙魏霧合,寶夤、醜奴勢逼豳雍,葛榮、就德憑陵河海,楚兵吳卒密邇在郊。 古人有言:邦之不臧,鄰之福也。 一旦聞此,誰不窺窬?竊惟大行皇帝,聖德馭宇,繼體正君,猶邊烽迭舉,妖寇不滅,況今從佞臣之計,隨親戚之談,舉潘嬪之女以誑百姓,奉未言之兒而臨四海,欲使海內安乂,愚臣所未聞也。 伏願留聖善之慈,回須臾之慮,照臣忠誠,錄臣至款,聽臣赴闕,預參大議,問侍臣帝崩之由,訪禁旅不知之狀,以徐、鄭之徒付之司敗,雪同天之恥,謝遠近之怨。 然後更召宗親,推其年德,聲副遐邇,改承寶祚,則四海更蘇,百姓幸甚。 」 於是遂勒所統將赴京師。 靈太后甚懼,詔以李神軌為大都督,將於大行杜防。 榮抗表之始,遣從子天光、親信奚毅及倉頭王相入洛,與從弟世隆密議廢立。 天光乃見莊帝,具論榮心,帝許之。 天光等還北 ,榮發晉陽。 猶疑所立,乃以銅鑄高祖及咸陽王禧等六王子孫像,成者當奉為主,惟莊帝獨就。 師次河內,重遣王相密來奉迎,帝與兄彭城王劭、弟始平王子正于高渚潛渡以赴之。 榮軍將士咸稱萬歲。 于時武泰元年四月九日也。 十一日,榮奉帝為主,詔以榮為使持節、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大將軍、開府、兼尚書令、領軍將軍、領左右、太原王,食邑二萬戶。 十二日,百官皆朝於行宮。 十三日 ,榮惑武衛將軍費穆之說,乃引迎駕百官於行宮西北,雲欲祭天。 朝士既集,列騎圍繞,責天下喪亂,明帝卒崩之由,雲皆緣此等貪虐,不相匡弼所致。 因縱兵亂害,王公卿士皆斂手就戮,死者千三百餘人。 皇弟、皇兄並亦見害,靈太后、少主其日暴崩。 榮遂有大志,令御史趙元則造禪文,遣數十人遷帝于河橋。 至夜四更中,復奉帝南還營幕。 帝憂憤無計,乃令人喻旨于榮曰:「帝王迭襲,盛衰無常,既屬屯運,四方瓦解。 將軍仗義而起,前無橫陳,此乃天意,非人力也。 我本相投,規存性命,帝王重位,豈敢妄希?直是將軍見逼,權順所請耳。 今璽運已移,天命有在,宜時即尊號。 將軍必若推而不居,存魏社稷,亦任更擇親賢,共相輔戴。 」 榮既有異圖,遂鑄金為己像,數四不成。 時幽州人劉靈助善卜占,為榮所信,言天時人事必不可爾。 榮亦精神恍惚,不自支持,久而方悟,遂便愧悔。 於是獻武王、榮外兵參軍司馬子如等切諫,陳不可之理。 榮曰:「愆誤若是,惟當以死謝朝廷。 今日安危之機,計將何出?」獻武王等曰:「未若還奉長樂,以安天下。 」 於是還奉莊帝。 十四日,輿駕入宮。 于時或雲榮欲遷都晉陽,或雲欲肆兵大掠,迭相驚恐,人情駭震,京邑士子不一存 ,率皆逃竄,無敢出者。 直衛空虛,官守廢曠。 榮聞之,上書曰:「臣世荷蕃寄,征討累年,奉忠王室,志存效死。 直以太后淫亂,孝明暴崩,遂率義兵,扶立社稷。 陛下登祚之始,人情未安,大兵交際,難可齊一,諸王朝貴,橫死者眾,臣今粉軀不足塞往責以謝亡者。 然追榮褒德,謂之不朽,乞降天慈,微申私責。 無上王請追尊帝號,諸王、刺史乞贈三司,其位班三品請贈令仆,五品之官各贈方伯,六品已下及白民贈以鎮郡。 諸死者無後聽繼,即授封爵。 均其高下,節級別科,使恩洽存亡,有慰生死。 」 詔曰:「覽表不勝鯁塞。 朕德行無感,致茲酷濫,尋繹往事,實切于懷。 可如所表。 」 自茲已後,贈終叨濫,庸人賤品,動至大官,為識者所不貴。 武定中,齊文襄王始革其失,追褒有典焉。 榮啟帝遣使循城勞問,於是人情遂安,朝士逃亡者亦稍來歸闕。 榮又奏請番直,朔望之日引見三公、令仆、尚書、九卿及司州牧、河南尹、洛陽河陰執事之官,參論國治,經綸王道,以為常式。 五月,榮還晉陽。 七月,詔曰:「乾坤統物,星象贊其功;皇王禦運,股肱匡其業。 是以周道中缺 ,齊晉立濟世之忠;殷祚或虧,彭韋振救時之節。 自前朝失禦,厄運薦臻,太原王榮爰戴朕躬,推臨萬國,勛逾伊霍,功格二儀,王室不壞,伊人是賴。 可柱國大將軍、兼錄尚書事,余如故。 」 時葛榮將向京師,眾號百萬。 相州刺史李神軌閉門自守。 賊鋒已過汲郡,所在村塢悉被殘略。 榮啟求討之。 九月,乃率精騎七千,馬皆有副 ,倍道兼行,東出滏口。 葛榮為賊既久,橫行河北,時眾寡非敵,議者謂無制賊之理。 葛榮聞之,喜見于色,乃令其眾曰:「此易與耳。 諸人俱辦長繩,至便縛取。 」 第10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魏書 下》
第1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