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特悲劇的外部原因是封建專制制度的束縛。 維特曾想通過事業上的發展來擺脫愛情的失望所造成的心靈創傷。 他走出綠蒂周圍的小世界,投身到社會這個大世界之中,他到公使館供職,以一展自己的聰明才智。 但是當時德國社會十分鄙陋,那些拘泥刻板的人,處處因循守舊、虛文俗禮,公使對標新立異的維特很是反感,周圍的那些庸人個個精神貧乏,空虛無聊,虛偽奸佞,爾虞我詐,一心追逐等級地位。 社會上等級觀念根深蒂固,連馮·B小姐的姑媽,這位「除了仰仗門第的隆蔭」之外,一貧如洗的老太太,也對維特這位市民階級的知識分子極為鄙視;有一次維特無意中出現在貴族沙龍上,惹起一場風波,那些「高貴的」貴族先生和夫人寧肯退場,也不願同他這個地位低下的人一起參加晚會。 受盡屈辱的維特非常憤怒,真想在自己胸口上捅上一刀,「好透一透憋在心裡的悶氣」。 由於在社會上四處碰壁,事業上的失敗,維特對前途不再抱任何希望,而是完全任憑自己的感情,又回到了綠蒂身邊,更深地捲入三角戀愛的糾葛中而不能自拔。 可以設想,如果有一個適合維特發展的社會環境,他完全有可能幹出一番事業,從而擺脫對綠蒂的苦戀,出現與現在迥乎不同的結局。 可是,德國社會容納不下維特這個天才,鄙陋的封建制度把他推向了毀滅的深淵。 普羅米修斯被釘上了德國苦難的十字架,歌德自己則克服了失戀的痛苦和自殺的念頭,「把使他不安、使他痛苦的一切,以及時代的騷動情緒所包含的病態和畸形的東西,全都傾泄在他創造出來的人物身上」,「揭開了沉睡在當代的深深激動着的心靈裡的一切秘密」。 維特這個形象的豐富性和深刻性,就在於他蘊含了18世紀下半葉德國社會的階級內容和時代思潮,維特身上帶著德國資產階級軟弱無力的深深的印記,使他成了「反叛的受難者」。 有人說,維特對綠蒂的愛戀是「單戀」,「單相思」。 果真是如此嗎?還是讓我們來看看小說裡的描寫。 維特愛綠蒂,因為她是自然、純樸和美的化身,而且兩人的心是相通的,在精神上、感情上他們有着許多共同的東西,綠蒂對當時一些文學作品的看法,她對英國感傷主義小說的喜愛都是同維特一致的。 德國詩人克洛普施托克以莊嚴、明快的語言歌頌自然的詩篇《春天慶典》溝通了兩人的心靈,她把手放在維特的手上,維特則「眼含喜悅的淚水吻着它」。 維特感覺到,綠蒂對他的命運是關心的,是愛他的(1771年7月13日信)。 綠蒂這一方也並不全是被動,時有主動的愛意的表露:她說話時有時把手擱在他的手上;她還允許維特伏在她的手上痛哭;她撅着嘴給金絲雀喂食,然後把小鳥遞給維特,讓啄過她的芳唇的喙子也去親親他;她有時凝視着維特的目光,接受他「下意識流露的感情時」「喜形于色」;後來她下決心要與維特疏遠,也是「為形勢所迫」,她說:「事到如今,為了我的安寧,我求您,不能,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讀了莪相詩歌,她一反善於剋制的常態,和維特緊緊摟抱在一起……可見,維特對綠蒂的愛絶非自作多情,是得到綠蒂的回報的,至少在感情上是這樣。 這部小說是維特在傾訴自己的煩惱和痛苦,如果綠蒂也寫一部書信體小說,吐露自己心曲的話,那她對維特的愛一定也是十分熾熱的,她內心的矛盾和痛苦也是不輕的。 我們再舉一例來加以印證:有次綠蒂獨自在家默默思忖,把丈夫和維特兩人作了比較:丈夫穩重、可靠、深愛着她,是她和她的弟妹們的倚靠,跟着他,她就可以營造自己一生的幸福;維特呢?他非常可貴,從相識的一刻起,他倆就「志同道合,意氣相投」,她「無論感覺到、想到什麼有意思的事,都習慣于同他分享」,他如離去,「將在她心上撕開一個無法重新填補的裂口」。 一個是她生活上的倚靠,一個能給她感情上和精神上的慰藉。 這種兩難選擇真夠她為難的。 人的感情是微妙的、複雜的,一個女子與一男子結合,感情上又依戀另一個男子,這在生活中並不罕見。 綠蒂沒有離開自己的丈夫同維特結合,並不說明她不愛維特。 「願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屬」,這只是一種良好的願望,事實上兩個情投意合、兩心相印的男女,由於種種原因不能結合而抱憾終生,這樣的例子無論是在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中或是現實生活中,都並不罕見。 因此,說維特是「單戀」或「單相思」,這論點筆者實難苟同。 四、自然·天才 維特時代,「自然」是一個熱門話題。 早在18世紀中葉,盧梭目睹私有制產生以來,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文明壓抑了人的發展,人的貪婪和慾望使人逐漸背離了自然、樸質和美好的本質。 他認為人類最美好的狀態是「自然狀態」,因此他強調人必須「順乎自然」,呼籲「返回自然」。 他在小說《愛彌爾》中把主人公置於大自然之中,讓他在勞動和實踐中增長才幹,努力將他培養成具有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具有民主意識的新人。 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作家接過盧梭「返回自然」的口號,提倡投入自然的懷抱,反對違反自然的東西,嚮往合乎自然的社會制度。 第4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少年維特的煩惱》
第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