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自《四部叢刊》本《欒城集》 我曾經閲讀《史記》的六國世家,私下裡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諸侯國憑藉五倍于秦國的土地,十倍于秦國的民眾,全力向西攻打殽山西面方圓千里的秦國,最後竟然不能免于滅亡。 我常常對這個問題深思遠慮,認為一定有可以使他們保全自己的策略。 因此未嘗不責怪當時六國那班謀臣,他們對於禍患的考慮太粗疏,謀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淺了,而且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勢啊! 秦王與諸侯爭奪天下的地區,並不在齊、楚、燕、趙,而是在韓、魏的區域;諸侯與秦國爭奪天下的地區,也不是在齊、楚、燕、趙,而是在韓、魏的區域。 對秦國來說,韓、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之患。 韓、魏兩國阻塞着秦國的往來要衝,掩護着殽山以東的各諸侯國,所以天下最重要的地區,沒有比得上韓、魏兩國了。 從前范雎在秦國受到重用時,就建議收撫韓國;商鞅在秦國受到重用時,又建議收撫魏國。 秦昭王沒有得到韓、魏的歸順,就出兵攻打齊國的剛、壽地區,范雎把這看作是值得擔憂的事情。 那末秦國所顧忌的是什麼,就可以看得清楚了。 秦國對燕、趙兩國用兵,對它說來是危險的事。 因為越過韓國、穿過魏國去進攻另一國的國都,前面將遇到燕、趙的抵抗,而韓、魏又會乘機從背後打來,這是危險的用兵之道。 然而秦國進攻燕國、趙國時,不曾擔心韓、魏會從後面襲擊,這是因為韓、魏都已歸附了秦國的緣故。 韓國、魏國是各諸侯國的屏障,卻讓秦國軍隊能夠往來其間,這難道是明瞭天下的形勢嗎?放棄小小的韓、魏,讓它們去抵擋如狼似虎的秦國,它們怎能不屈服並投入秦國的懷抱呢?韓、魏兩國既已屈服而歸附了秦國,然後秦國的軍隊就能夠無所阻擋地向東方各諸侯國用兵,從而使各國遍受它的禍害了。 韓國和魏國不能獨自抵擋秦國,然而天下的諸侯卻又要憑藉韓、魏來掩護自己不受西方的侵略,因此,不如加強和韓、魏的團結,從而抵制秦國。 秦國軍隊不敢越過韓、魏來覬覦齊、楚、燕、趙四國,那末,齊、楚、燕、趙四國就能憑藉這種形勢使自己得以保全了。 由四個沒有戰爭的國家,來支持面對強敵的韓、魏,使韓、魏沒有東顧之憂,而為天下的諸侯挺身而出,抵禦秦兵。 由韓、魏兩國對付秦國,而另外四國在後方休養生息,並且暗中幫助解決韓、魏的急難。 象這樣就可以用來應付一切,那個秦國還能做什麼呢?不知道出此策略,卻貪圖邊界上的微小利益,背棄、破壞盟約,以至于自相殘殺。 秦國的大軍尚未出動,而天下的諸侯已經把自己搞得困頓不堪了。 致使秦人得以鑽他們的空子,攻取他們的國家,能不令人悲痛嗎? (顧偉列) 黃州快哉亭記 〔宋〕蘇轍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漢、沔,其勢益張;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與海相若。 清河張君夢得,謫居齊安,即其廬之西南為亭,以覽觀江流之勝。 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東西一舍,波瀾洶湧,風雲開闔。 晝則舟楫出沒于其前,夜則魚龍悲嘯于其下。 變化倏忽,動心駭目,不可久視。 今乃得玩之幾席之上,舉目而足。 西望武昌諸山,岡陵起伏,草木行列,煙消日出,漁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數,此其所以為快哉者也。 至于長洲之濱,故城之墟,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周瑜、陸遜之所騁騖,其流風遺蹟,亦足以稱快世俗。 第40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古文觀止譯注》
第40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