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進一步想到象我這樣學識淺薄、才能庸陋的人,先生還提拔鼓勵我,我先祖這樣命途多乖窮愁潦倒而死的人,先生還寫了碑銘來顯揚他,那麼世上那些俊偉豪傑、世不經見之士,他們誰不願意拜倒在您的門下?那些潛居山林、窮居退隱之士,他們誰不希望名聲流播于世?好事誰不想做,而做惡事誰不感到羞愧恐懼?當父親、祖父的,誰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孫?做子孫的,誰不想使自己的父祖榮耀顯揚?這種種美德,應當全歸於先生。 我榮幸地得到了您的恩賜,並且冒昧地向您陳述自己所以感激的道理。 來信所論及的我的家族世系,我怎敢不聽從您的教誨而加以研究審核呢? 榮幸之至,書不盡懷,曾鞏再拜上。 (丁如明) 墨池記 〔宋〕曾鞏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雲也。 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豈有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于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于楹間以揭之,又告于鞏曰:「願有記。 」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選自中華書局排印本《曾鞏集》 臨川郡城的東面,有塊突起的高地,下臨溪水,名叫新城。 新城上面,有一口低窪的長方形水池,稱為王羲之墨池。 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臨川記》裡所記述的。 王羲之曾經仰慕東漢書法家張芝,在此池邊練習書法,池水都因而變黑了,這就是他的故跡。 難道真的是這回事嗎?當王羲之不願受人勉強而做官的時候,他曾遍游越東各地,泛舟東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 難道當他逍遙遨遊盡情遊覽的時候,又曾經在此地休息過嗎?王羲之的書法到了晚年才漸入佳境,看來他所以能有這麼深的造詣,是因為他刻苦用功所達到的結果,而不是天才所致。 但後世沒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們所下的學習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來學習的功夫怎麼可以少化嗎!更何況對於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邊現在是撫州州學的校舍。 教授王君深怕關於墨池的事蹟被湮沒無聞,就寫了「晉王右軍墨池」這六個大字懸掛在門前兩柱之間標明它,又對我說:「希望有篇敘記文章。 」我推測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為愛好別人的長處,即使是一技之長也不肯讓它埋沒,因此就連他的遺蹟一併重視起來嗎?或者是想推廣王羲之臨池苦學的事蹟來勉勵這裡的學生嗎?人有一技之長,尚且使後代人尊崇到這般地步,更不用說仁人君子們留下來的風尚和美德會怎樣地影響到後世人呢!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作記。 (丁如明) 諫院題名記 〔宋〕司馬光 【原文】 古者諫無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無不得諫者。 漢興以來,始置官。 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眾,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為任亦重矣。 居是官者,當志其大,舍其細,先其急,後其緩;專利國家而不為身謀。 彼汲汲於名者,猶汲汲於利也。 其間相去何遠哉! 第38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古文觀止譯注》
第3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