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前半段描寫小石城山的奇異景色,後半段借景抒情,以佳勝之地被埋沒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經邦濟世之才卻橫遭斥逐,蟄居蠻荒,英雄無用武之地。 字裡行間,隱隱含有對當時最高統治者昏瞶不明的強烈譏刺。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1]。 其上為睥睨梁之形[2],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 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 環之可上,望甚遠。 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3],類智者所施設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4],及是愈以為誠有。 有怪其不為之於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5],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儻不宜如是。 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選自中華書局校點本《柳宗元集》 從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過黃茅嶺往下走,有兩條路:一條向西,走過去尋找風景卻毫無所得;另一條稍為偏北又折向東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條河流截斷了,有一座石山橫擋在這條路的盡頭。 石山頂部天然生成女牆和棟樑的形狀,旁邊又凸出一塊好象堡壘,有一個洞象門。 從洞往裡探望一片漆黑,丟一塊小石子進去,咚地一下有水響聲,那聲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盤繞着登到山頂,站在上面望得很遠。 山上沒有泥土卻長着很好的樹木和竹子,而且更顯得形狀奇特質地堅硬,竹木分佈疏密有致、高低參差,好象是人工特意佈置的。 唉!我懷疑上帝的有無已很久了,到了這兒更以為上帝確實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煙輻湊的中原地區去,卻把它擺在這荒僻遙遠的蠻夷之地,即使經過千百年也沒有一次可以顯示自己奇異景色的機會,這簡直是白耗力氣而毫無用處,神靈的上帝似乎不會這樣做的。 那麼上帝果真沒有的吧?有人說:「上帝之所以這樣安排是用這佳勝景色來安慰那些被貶逐在此地的賢人的。 」也有人說:「這地方山川鐘靈之氣不孕育偉人,而唯獨凝聚成這奇山勝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材而多產奇峰怪石。 」這二種說法,我都不信。 (汪賢度) 【註釋】 [1]垠(yín銀):邊界。 [2]睥睨(pì nì避逆):城牆上的小牆,亦稱女牆。 (lì麗):棟。 [3]數(cù醋):密。 [4]造物者:指創造萬物的上帝。 [5]更(gēng耕):經歷、經過。 伎:同「技」;技藝、長處。 阿房宮賦 [唐]杜牧 【作者介紹】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 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進士。 為弘文館校書郎。 歷監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勛元外郎,黃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 官終中書舍人。 早年頗有抱負,主張削平藩鎮,抗擊吐蕃,回紇統治集團的侵擾,加強國防,以拯救日趨衰敗的唐王朝,晚年漸趨保守消極。 杜牧詩文兼擅,是晚唐著名作家。 他的散文以議論見長,氣勢縱橫,敢於論列軍國大事,指陳時弊,具有較強的現實性,繼承了韓、柳派古文家的優良傳統。 他的詩意境清新,風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輕浮艷麗的文壇上獨樹一幟。 後人因稱他為「小杜」,以繼杜甫;又因和李商隱齊名,被稱為「小李杜」。 第35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古文觀止譯注》
第3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