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山:在永州(今湖南零陵縣)城西五里。 [2]鈷鉧:燙鬥。 因潭形似燙鬥,故名鈷鉧潭。 [3]浚:深。 魚梁:阻水的壩,中間留有空缺,可放置捕魚的竹簍。 [4]偃蹇(jiǎn簡):曲折起伏的樣子。 [5]嶔(qīn欽)然:山石聳立的樣子。 [6]羆(pí皮):熊的一種,體形比熊大,俗稱人熊。 [7]李深源、元克己:二人均為柳宗元友人。 李深源名幼清,原任太府卿。 元克己原任侍御史。 二人此時同貶居永州。 [8]刈(yì意):割。 [9]清泠(líng零):清澈明淨。 [10](yíng營):泉水聲。 [11]匝旬:周旬,即十天。 [12]灃(fēng豐):在今陝西鄠縣東,周文王建都處。 鎬(hào浩):在今陝西西安市西南,周武王建都處。 鄠:今陝西鄠縣。 杜:亦稱杜陵,在今西安市東南。 以上四地都是唐都長安附近豪門貴族聚居之地。 [13]賈:同「價」。 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唐]柳宗元 【題解】本篇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遊記。 文章着力摹寫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從中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中孤淒悲涼的心情,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對潭中游魚的刻劃雖只寥寥幾句,卻極其準確地寫出潭水空明澄澈的程度和游魚的形神姿態,其生動傳神的筆觸、繪聲繪影的手段,令人歎為觀止。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1],為嵁為岩[2]。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3];俶爾遠逝[4];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5],明滅可見。 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右[6],余弟宗玄;隷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選自中華書局校點本《柳宗元集》 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一片竹林,聽到有流水聲,那清脆的聲音如環珮叮咚,心裡不禁暗暗高興。 在竹叢中砍出一條通道,鑽過去俯身見有一個小潭,潭水非常清澈。 小潭由整塊的巨石作底,近岸邊石底上卷露出水面,形成一處處突出水面的高低、島嶼、高岩、巨石。 小潭四周綠樹翠藤,交織攀纏如網,參差懸垂,搖曳多姿。 潭裡大約有一百多條魚,都好象懸空而游毫無依託似的。 陽光一直照到水底,那魚的影子點點映在潭底石上,獃獃地一動也不動;忽然尾巴一扭游到遠處,往來倏忽,好象在和遊人取樂。 向小潭的西南方眺望,只見一條曲折蜿蜒的小溪,時隱時現。 溪岸犬牙交錯,無法探知它的源頭。 坐在潭邊,四面竹樹環抱,寂寥無人,那幽深悲涼的氣氛,簡直蝕骨傷神。 由於這地方環境太冷清,不可久居,所以留下標誌就離開了。 這次同遊的有吳武陵、龔右,我堂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是崔家兩少年,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汪賢度) 【註釋】 [1]坻(chí池):水中高地。 [2]嵁(kān堪):高深的山岩。 [3]佁(chì翅):痴獃的樣子。 [4]俶(chù觸)爾:動的樣子。 [5]鬥折:象北斗星那樣曲折。 [6]吳武陵:信州(今江西上饒)人,唐憲宗元和初年進士,因罪被貶永州,與柳宗元交好。 龔右:有些版本作龔古,生平不詳。 小石城山記 [唐]柳宗元 【題解】本文是「永州八記」中的最後一篇。 第35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古文觀止譯注》
第3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