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宜:合宜。 《禮記·中庸》:「義者,宜也。 」[2]之:往。 [3]煦煦(xǔ許):和藹的樣子。 這裡指小恩小惠。 [4]孑孑(jié潔):瑣屑細小的樣子。 [5]黃老:漢初道家學派,把傳說中的黃帝與老子共同尊為道家始祖。 [6]楊:楊朱,戰國時哲學家,主張「輕物重生」、「為我」。 墨:墨翟,戰國初年的思想家,主張「兼愛」、「薄葬」。 《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7]汙 (wū污):污衊,詆毀。 [8]誕:荒誕。 自小:自己輕視自己。 [9]云爾:語助詞,相當於「等等」。 關於孔子曾向老子請教,《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及《孔子家語·觀周》都有記載。 [10]四:指士、農、工、商四類。 [11]六:指士、農、工、商,加上和尚、道士。 [12]資:依靠。 焉:代詞,指做生意。 [13]宮室:泛指房屋。 [14]宣:宣洩。 湮(yān煙)鬱:鬱悶。 [15]強梗:強暴之徒。 [16]符:古代一種憑證,以竹、木、玉、銅等製成,刻有文字,雙方各執一半,合以驗真偽。 璽(xī西):玉製的印章。 鬥斛:量器。 權衡:秤錘及秤桿。 [17]以上幾句語出《莊子·胠篋》。 《老子》也說:「絶聖棄智,民利百倍;絶仁棄義,民復孝慈;絶巧棄利,盜賊無有。 」[18]其:指佛家。 [19]而:爾,你。 下同。 [20]「清淨寂滅」:佛家以離開一切惡行煩擾為清淨。 《俱舍論》卷十六:「諸身語意三種妙行,名身語意三種清淨,暫永遠離一切惡行煩惱垢,故名為清淨。 」寂滅:梵語「湼槃」的意譯。 指本體寂靜,離一切諸相(現實世界)。 《無量壽經》:「超出世間,深樂寂滅。 」[21]三代:指夏、商、周三朝。 黜(chù處)貶斥。 [22]其:指道家。 [23]傳(zhuàn撰):解釋儒家經典的書稱「傳」。 這裡的引文出自《禮記·大學》。 [24]天常:天性。 [25]夷:中國古代漢族對其他民族的通稱。 [26]進:同化。 [27]經:指儒家經典。 二句出自《論語·八佾》。 [28]引文見《詩經·魯頌·閟宮》。 戎狄:古代西北方的少數民族。 膺:攻伐。 荊舒:古代指東南方的少數民族。 [29]幾何:差不多。 胥:淪落。 [30]郊:郊祀,祭天。 假:通「格」,到。 [31]廟:祭祖。 [32]文:周文王姬昌。 武:周武王姬發。 周公:姬旦。 孟軻:戰國時鄒(今山東鄒縣)人。 孔子再傳弟子,被後來的儒家稱為「亞聖」。 [33]荀:荀子,名況,又稱荀卿、孫卿。 戰國末年思想家、教育家。 揚:揚雄(約前53——公元18),字子云,西漢末年文學家、思想家。 [34]廬:這裡作動詞。 其居:指佛寺、道觀。 [35]鰥(guān關):老而無妻。 獨:老而無子。 [36]庶乎:差不多、大概。 原毀 [唐]韓愈 【題解】本文論述和探究譭謗產生的原因。 作者認為士大夫之間譭謗之風的盛行是道德敗壞的一種表現,其根源在於「怠」和「忌」,即怠于自我修養且又妒忌別人;不怠不忌,譭謗便無從產生。 文章先從正面開導,說明一個人應該如何正確對待自己和對待別人才符合君子之德、君子之風,然後將不合這個準則的行為拿來對照,最後指出其根源及危害性。 通篇採用對比手法,有「古之君子」與「今之君子」的對比,有同一個人「責己」和「待人」不同態度的比較,還有「應者」與「不應者」的比較,等等。 全篇行文嚴肅而懇切,句式整齊中有變化,語言生動而形象,刻劃當時士風,可謂入木三分。 第28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古文觀止譯注》
第2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