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王命令我說:「我對齊國久已有深仇大恨,不考慮燕國的弱小,而打算對齊國報復。 」臣答道:「齊秉承霸國的一些教導,留有屢次戰勝的遺蹟,熟悉兵事,熟習戰爭。 大王倘要攻擊它,那一定要發動天下來算計它,那就沒有快于聯結趙國了。 況且準北和宋國地方,楚國和魏國都願意得到的。 趙國倘使贊同,約楚國和魏國儘力幫助,合四國力量來攻打它,齊國可以徹底打敗的。 」先王說:「好。 」臣才接受命令,準備了使人的符節,使臣向南出使到趙國。 很快回來覆命,起兵跟着去攻打齊國。 靠着合乎天道和先王的英明,齊國黃河北面的土地,隨着先王進兵到濟水上都佔有了。 在濟水上的軍隊,接受命令攻擊齊軍,大破齊軍。 拿着精鋭武器的輕裝大軍,長驅直達齊國都城。 齊王逃奔到莒,倖免一死。 珠玉財寶,車子、盔甲、寶器,全都被繳獲運回燕國。 大呂鐘陳列在元英殿,燕國的舊鼎運回到歷室殿,齊國的寶器陳設在寧台。 燕國薊丘豎立的旗幟插在齊國汶水上的竹田裡。 自從五霸以來,功業沒有及到先王的。 先王認為滿足了他的志願,認為臣不廢他的命令,所以分地來封臣,使臣得跟小國諸侯相比。 臣不才,自認為接受命令,秉承教導,可以徼幸地無罪了,所以接受封爵的命令沒有推辭。 臣聽說賢明的君主,功業建立了不會廢掉,所以記載在《春秋》裡;有先知的士子,聲名確立了不會毀壞,所以被後世所稱讚。 系先王的報怨雪恥,平定萬乘強國,收繳齊國八百年的積蓄,到了拋棄群臣的日子,留下詔告後嗣的遺囑,執政任事的臣子秉承遺教,所以能夠安撫庶孽,推及百姓徒隷,都可以傳教到後代。 臣聽說善於創作的不一定善於完成,善於開始的不一定善於終結。 從前伍子胥的話得到闔閭的聽信,所以吳王的足跡遠到楚國的郢都;夫差聽不進子胥的話,賜給他革囊,讓它的屍體在江裡飄浮。 吳王夫差不覺悟先見的可以立功,所以把子胥沉在江裡而不後悔。 子胥不先見君主的氣度不同,所以被投入江內仍不改變他的怨憤。 使自身免于禍患,保全功名,來表揚先王的行事的,這是臣的上策。 遭受毀辱的錯誤處置,毀壞先王的聲名的,這是臣子所非常擔心的。 面臨不測之罪,以徼幸不死為利的,是按照義來行事的人不敢做的。 臣聽說古代的君子,絶交時也不發生惡毒的聲音;忠臣的出走,不想勉強保全他的好名聲。 臣雖不才,已多次受到君子的教導了。 怕您輕信旁邊人的話,不考 察疏遠的臣的行為,所以敢於用書信來回報,只望您的留意。 (周振甫) 【注 釋】 第4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古文觀止譯注》
第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