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會稽孔稚珪,光祿靈產之子,侍中道隆之孫,張融之內弟。 稚珪富學,與陸思曉、謝淪為君子之交。 珪不樂世務,宅中草沒人。 南有山池,春日蛙鳴。 仆射王晏嘗鳴笳鼓造之,聞群蛙鳴,晏曰:「此殊聒人耳。 」答曰:「我聽卿鼓吹,殆不及此。 」晏有愧色。 歷位太子詹事。 贈光祿大夫。 (出《談藪》) 【譯文】 孔稚珪,齊國會稽郡人氏,光祿大夫靈產的兒子,侍中道隆的孫子,張融的內弟。 孔稚珪很有才學,和陸思曉、謝淪是朋友。 孔稚珪不願意幹家務瑣事。 院子裡的蒿草長得可以沒人他也不剷除。 他家對面南山有一池塘,水中有蛙,每天春天蛙聲鼓噪,直傳入院中。 仆射王晏有一次吹着笳敲着鼓前來拜訪他,聽到蛙聲鼓噪,對孔稚珪說:「這些蛙聲真刺耳。 」孔稚珪回答說:「我聽你吹笳敲鼓還趕不上我的蛙鳴呢!」王晏聽了後很難為情。 孔稚珪官歷太子詹事,死後追封為光祿大夫。 李元誠 北齊趙郡李元誠,鉅鹿貞公恢之孫,鉅鹿簡介靈之(靈之原作之公,據北齊書二二李元忠傳改)曾孫。 性放誕,不好世務,以飲酒為務。 為太常卿,太祖欲以為仆射,而疑其多酒。 子騷諫之,元誠曰:「我言作仆射不如飲酒樂,爾(爾原作耳。 據明抄本改)愛仆射,宜勿飲酒。 」行台尚書司馬子如及孫騰,嘗詣元誠,其庭宇蕪曠,環堵頹圮。 在樹下,以被自擁,獨對一壺,陶然樂矣。 因見(見字原缺,據明抄本補)其妻,衣不曳地。 撒所坐在褥,質酒肉,以盡歡意焉。 二公嗟尚,各置餉饋,受之而不辭,散之親故。 元誠一名元忠。 拜儀同,領衛尉,封晉陽公。 卒贈司徒,謚曰文宣。 (出《談藪》) 【譯文】 北齊趙郡人李元誠,是鉅鹿貞公李恢的孫子,簡公李靈的曾孫。 性情放蕩怪誕,不願意做家務事,把喝酒當成營生,官為太常卿。 太祖想任他為仆射,卻疑慮他喝酒誤事。 李元誠兒子李騷勸說他少喝酒。 他說:「依我說作仆射不如喝酒快活。 你愛仆射這個官職,應當不喝酒。 」行台尚書司馬子如和孫騰,曾到李元誠家。 見到他家庭院荒蕪空曠,周圍的院牆已經坍塌。 李元誠披着被子獨自一人在喝酒,自得其樂,他妻子穿著很短的衣裙。 李元誠看到他們進了院,忙招喚他妻子撤去他坐的褥子去換酒,來招待他們。 二人感嘆李元誠這樣好客,各自拿出自己的餉銀送給他。 李元誠欣然接受一點也不推辭,將這些銀錢送給親朋。 李元誠還有一個名字叫元忠。 他官任儀同,領衛尉,被封為晉陽公。 他去世後被皇上贈為司徒,追認為文宣。 陶弘景 丹陽陶弘景幼而惠,博通經史。 覩葛洪《神仙傳》,便有志于養生。 每言仰視青雲白日,不以為遠。 初為宜都王侍讀,後遷奉朝請。 永明(永明原作水平,按梁書五-陶弘景傳謂永明十年上表辭祿,據改)中,謝職隱茅山。 山是金陵洞穴,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華陽洞天。 有三茅司命之府,故時號茅山。 由是自稱華陽隱居,人間書疏,皆以此代名。 亦士安之玄晏,稚川之抱朴也。 惟愛林泉,尤好著述。 縉紳士庶稟道伏膺,承流向風,千里而至。 先生嘗曰:「我讀外書未滿萬卷,以內書兼之,乃當小出耳。 」齊高祖問之曰:「山中何所有?」弘景賦詩以答之,詞曰:「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 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 」高祖賞之。 (出《談藪》) 【譯文】 丹陽陶弘景幼年聰慧,博覽群書。 自從他閲讀了葛洪的《神仙傳》後,便產生了隱居山林、修仙養道的想法。 他常常對人說:「仰觀青雲白日所顯現的天象,離我歸隱山林修仙養道的時日不遠了。 」陶弘景起初官拜宜都王侍讀,後來改遷奉朝請,這是一個閒職,定期參加一些朝會了事。 齊武帝永明年間,陶弘景辭去官職歸隱茅山。 茅山有個金陵洞,洞長環回一百五十餘里,又叫華陽洞天,內有三茅司命的府廟,因此當時人叫它茅山。 由這個洞名,陶弘景自號為華陽居士。 此後,凡有記載他的書文,都用華陽居士這個稱謂。 陶弘景隱居茅山,就象士大夫以能參加古代聖賢的禮教玄晏為榮、葛洪懷抱木皮守持本真一樣。 陶弘景不但有林樂之好,而且尤為喜愛著書立說。 晉紳庶士中仰敬他的人很多,有的不遠千里來拜謁他求道。 陶先生曾說:「我讀修煉以外的雜書不到萬卷,同時也讀有關修仙成道的書,權當小小的研究吧。 」齊高祖問詢陶弘景:「卿歸隱泉林,山中有什麼東西那麼吸引着你啊?」陶弘景賦詩作答。 詩中說:「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 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 」齊高祖讀詩後,非常讚賞陶弘景。 田游岩 唐田游岩初以儒學累徵不起,侍其母隱嵩山。 甘露中,中宗幸中獄,因訪其居,游岩出拜。 詔命中書侍郎薛元超入問其母,禦題其門曰,「隱士田游岩宅」,徵拜弘文學士。 (出《翰林盛事》) 【譯文】 唐朝人田游岩,起初想以儒學做為進身為官的道路,屢次參加科考都不得中。 之後,隱居嵩山侍奉母親。 甘露年間,中宗皇帝游五嶽居中的嵩山,訪問田游岩居所,田游岩出迎參拜。 中宗皇帝命令中書侍郎薛元超進內室問候田游岩的老母,親自為田家居室門上題「隱士田游岩宅」六個大字,並且賜拜田游岩為弘文學士。 朱桃椎 朱桃椎,蜀人也。 淡泊無為,隱居不仕。 披裘帶索,沈浮人間。 竇軌為益州,聞而召之。 遺以衣服,逼為鄉正。 桃椎不言而退,逃入山中。 夏則裸形,冬則以樹皮自覆。 凡所贈遺,一無所受。 織芒履,置之於路上。 見者皆曰,「朱居士之履也。 」為鬻取米,置之本處。 桃椎至夕取之,終不見人。 高士廉下車,深加禮敬。 召至,降階與語。 桃椎一答,既而便去。 士廉每加褒異,蜀人以為美談。 (出《大唐新語》) 【譯文】 朱桃椎,巴蜀人士。 生性淡泊不求有所做為,始終隱居不出來作官,身披獸皮用藤索纏縛,浪跡在民間。 竇軌為益州長官時,聽說這件事後讓人將朱桃椎喚來詢問他的生活狀況,並送給他衣服讓他穿上,同時強行讓他做鄉裡的裡正。 朱桃椎一句話不說,轉身逃往深山中。 朱桃椎隱居深山裡,夏天赤身裸體,冬天冷了就用樹皮蓋在身上取暖。 凡是別人贈送給他的一切物件,一律不接受。 他將織好的芒鞋放在行人經過的道上,路人看見了,都說:「這是朱桃椎編織的芒鞋啊!」朱桃椎買米將對換的東西放在你家近前,你收取東西后也要將米放在原處。 他都是到了夜晚悄悄從山林裡出來取米,始終沒有人遇見過他。 高士廉途經此地,聽說這件事後,對朱桃椎非常敬重。 他特意派人將朱桃椎請來,放下架子跟朱桃椎談話。 朱桃椎答說完了轉身離去。 高士廉每每談到此事,對朱桃椎都大加讚揚,稱他為奇世異人。 蜀人都以出了個朱桃椎這樣的人而感到榮幸。 盧鴻 玄宗徵嵩山隱士盧鴻,三詔乃至。 及謁見,不拜,但磬折而已。 問其故,鴻對曰:「臣聞老子云,禮者忠信之薄,不足可依。 山臣鴻,敢以忠信奉上。 」玄宗異之,召入賜宴,拜諫議大夫,賜章服,並辭不受。 給米百石,絹百疋,送還隱居之處。 (出《大唐新語》) 第2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太平廣記 三》
第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