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蘇州吳縣甿汪鳳,宅在通津,往往怪異起焉。 不十數年,鳳之妻子洎仆使輩,死喪略盡。 鳳居不安,因貨之同邑盛忠。 忠居未五六歲,其親戚凋隕,又復無幾。 忠大憂懼,則損其價而摽貨焉。 吳人皆知其故,久不能售。 邑胥張勵者,家富於財,群從強大,為邑中之蠹橫,居與忠同裡。 每旦詣曹,路經其門,則遙見二青氣,粗如箭竿,而緊鋭徹天焉。 勵謂實玉之藏在下,而精氣上騰也。 不以告人,日日視之。 因詣忠,請以百緡而交關焉。 尋徙入,復晨望,其氣不衰。 於是大具畚鍤,發其氣之所萌也。 掘地不六七尺,遇盤石焉。 去其石,則有石櫃,雕鎸製造,工巧極精,仍以鐵索周匝束縛,皆用鐵汁固縫,重以石灰密封之。 每面各有朱記七窠,文若謬篆,而又屈曲勾連,不可知識,勵即加鉗錘,極力開拆。 石櫃既啟,有銅釜,可容一斛,釜口銅盤覆焉,用鉛錫錮護。 仍以紫印九窠,迴旋印之,而印文不類前體,而全如古篆。 人無解者。 勵拆去銅盤,而釜口以緋繒三重冪之。 勵才揭起,忽有大猴跳而出。 眾各驚駭,無敢近者。 久之,超逾而莫如所詣。 勵因視釜中,乃有石銘云:禎明元年,七月十五日,茅山道士鮑知遠,囚猴神于此。 其有發者,發後十二年,胡兵大擾,六合煙塵,而發者俄亦族滅。 禎明即陳後主叔寶年號也。 勵以天寶二年十月發,至十四年冬,祿山起戎,自是周年,勵家滅矣。 (出《集異記》) 【譯文】 唐朝蘇州吳縣有個農民叫汪鳳,他的住宅在通津。 在那裡常常發生一些奇怪的事情。 不到十多年的時間,汪鳳的妻子、孩子,以及家裡的僕人等,几乎全死了。 汪鳳感到住在這裡很不太平,於是就把它賣給了同城裡一個叫盛忠的人。 盛忠住了沒有五六年的時間,他的親戚又死了不少。 盛忠十分憂愁害怕,就想降低價錢便宜賣出,可是吳人都知道是什麼原因,所以很長時間沒有賣出去。 城裡有個叫張勵的人,家裡很有錢。 跟從他的人多,勢力很強大,是城裡有名的壞蛋,他橫行霸道,和盛忠住鄰居。 他每天到官署去上班,都要經過盛忠的門前。 一天他遠遠的看見了盛忠的宅院裡有兩股青氣,象箭桿那樣粗,而且密接無間直貫長空。 張勵認為住宅的下面埋藏的全是寶玉,而年久無人知道,所以精氣才往上升騰。 但他卻不把這種想法告訴給別人,自己天天的觀察。 一天他就到了盛忠那裡,請求用一百緡銅錢買盛忠的住宅。 不久就搬了進去。 他又在早晨看見了青氣非常的旺盛。 於是就準備了簸箕和鍬,挖那冒着青氣的地方。 挖地不到六七尺深,就碰上了一塊大磐石。 挖掉那磐石,就發現地下有個石櫃,上面刻有圖案,製造的工藝卡分精巧。 四周還用鐵索鏈捆綁着。 都用鐵水把四周堅固地焊上,又用石灰把它封得很嚴密。 四面各有七個紅色的文字標記着,那文字好象是寫錯了的篆字,而又彎彎曲曲的勾連着,使人難以認識。 張勵就用鉗錘用力敲打拆開石櫃。 等石櫃打開以後,裡面有一個銅鍋,可以盛下十斗的東西,鍋口用盤蓋着,又用鉛錫將它緊錮保護,還用紫印九顆來回地在上面印着。 但印文和前面的筆體不一樣,全象石篆字,人沒有能解釋的。 張勵拆掉了銅盤,那鍋口用紅色的絲織品覆蓋了三層。 張勵剛揭開,忽然有一隻大猴從裡面跳出來。 人們都驚訝害怕,沒有敢靠近的。 過了很長時間,大猴跳越着不知到哪裡去了。 張勵就看那鍋裡,便有石頭上刻的字說:「禎明元年,七月十五日,茅山道士鮑知遠,在這裡囚禁神猴,有發現的,發現後十二年,胡兵就要大肆擾亂,天下煙塵四起,而發現的人不久也就要滅族。 」禎明就是陳後主叔寶的年號。 張勵在天寶二年十月發現了神猴,到了十四年的冬天,安祿山起兵叛亂。 從這時以後一年張勵家也就都死了。 僧普滿 唐大曆中,澤潞有僧,號普滿,隨意所為,不拘僧相,或歌或笑,莫喻其旨。 以言事往往有驗,故時人待之為萬回。 建中初,于潞州佛舍中題詩數篇而亡。 所記者云:「此水連涇水。 」雙珠血滿川。 青牛將赤虎,還號太平年。 ”題詩後,人莫能知。 及賊泚稱兵,眾方解悟。 此水者泚字,涇水者,自涇州兵亂也。 雙珠者,泚與滔也,青牛者,興元二年乙丑歲,乙者木也,醜者牛也。 明年改元貞元,歲在丙寅。 丙者火也,寅者虎也。 至是賊已平,故雲青牛將赤虎,還號太平年。 (出《廣德神異錄》) 【譯文】 唐朝大曆年間,澤潞有個和尚,號叫普滿。 他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不受任何拘束,看上去不象和尚的樣子。 有時歌唱,有時大笑,沒有能明白他的用意的人。 他所說的事情,常常都能得到驗證。 因此當時的人待他為萬回。 (意為多轉輪迴)建中初年,他在潞州佛舍裡題詩有好幾篇而後就死了。 所記下的詩說:「此水連涇水,雙珠血滿川。 青牛將赤虎,還號太平年。 」題詩後,人都沒有知道的。 等到賊泚採取軍事行動,大家才理解醒悟詩的意思。 此水就是「泚」字,涇水是指從涇州兵亂,雙珠是泚和滔,青牛是指興元二年是乙丑年,乙是木的意思,醜是牛的意思,第二天改元貞元年,那年屬丙寅年,而丙是火的意思,寅是虎的意思。 到這時逆賊已被平定,所以說青牛將赤虎,還號太平年。 秦城芭蕉 天水之地,邇于邊陲,土寒,不產芭蕉。 戎師使人于興元求之,植二本於亭台間。 每至入冬,即連土掘取之,埋藏於地窟。 候春暖,即再植之。 庚午辛未之間,有童謡曰:「花開來裹,花謝束裹。 」而又節氣變而不寒,冬即和煦。 夏即暑毒,甚于南中,芭蕉於是花開。 秦人不識,遠近士女來看者,填咽衢路。 尋則蜀人犯我封疆,自爾年年一來,不失芭蕉開謝之候。 乙亥歲,歧隴援師不至,自隴之西,竟為蜀人所有。 暑濕之候,一如巴邛者。 蓋劍外節氣,先布于秦城。 童謡之言,不可不察。 (出《玉堂閒話》) 【譯文】 天水這個地方,離邊陲很近,這裡土涼,不出產芭蕉。 戎師讓人從興元弄來了二棵種到了亭台中間。 每年到了入冬的時候,就把它連土挖出來,埋藏在地窟裡,等到春暖花開時再把它栽上。 庚午辛未之年,有童謡說:「花開來裹,花謝來裹。 」而節氣變的不寒冷了,冬天和煦,夏天酷熱,夏天比南方的中午還熱,這時芭蕉就開花了。 秦人都不認識,遠近的男女前來觀賞的人很多,主要的街道都站滿了人。 不久蜀國人侵犯我們疆界,從那時開始,年年都要來一次,都不錯過芭蕉開花和花謝的時候。 乙亥年,岐隴的援救的軍隊還沒到,從隴的西面開始,竟然被蜀人所佔領。 夏天濕熱的時候和巴邛一樣。 這大概是劍外節氣先散佈到秦城。 童謡的話,不可以不考察。 睿陵僧 睿陵之側,有貧僧居之。 草衣芒履,不接人事。 嘗燔木取灰貯之,亦有施其資鏹者,得即藏於灰中,無所使用。 出入必輓一拖車,謂人曰:「此是駟馬車,汝知之乎?他日,必有龍輿鳳輦,萃于此地。 」居人罔測其由。 及漢高祖皇帝,因山于此,陵寢陶器,所用須灰。 僧貯灰甚多,至于畢功,資用不闕。 又于灰積中頗獲資鏹。 輦輅之應,不差毫釐。 因山既畢,僧亦化滅。 睿陵行禮官寮,靡不知者。 (出《玉堂閒話》) 【譯文】 第26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太平廣記 二》
第2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