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渡者,不知姓名,常乘木杯渡水,因而為號。 初在冀州,不修細行,神力卓越,世莫測其由。 嘗于北方,寄宿一家,家有一金像,渡竊而將去。 家主覺而追之,見渡徐行,走馬逐之不及。 至于孟津河,浮木杯于水,憑之渡河,不假風掉,輕疾如飛,俄而渡岸,達于京師。 見時可年四十許,帶索襤褸,殆不蔽身。 言語出沒,喜怒不均。 或剖冰扣凍而洗浴,或著履上山,或徒行于市。 唯荷一蘆圌子,更無餘物。 嘗往延賢寺法意道人處,意以別房待之。 後欲往瓜步,至(至原作江,據明抄本改)于江側,就航人告渡,不肯載之。 復累足杯中,顧眄言詠,杯自然流,直渡北岸。 向廣陵,遇村舍、李家八關齋,先不相識。 乃直入齋堂而坐,置圌于中庭。 眾以其形陋,無恭敬之心。 李見蘆圌當道,欲移置牆邊。 數人舉不能動。 渡食竟,提之而去,笑曰:「四天王李家。 」于時有一豎子,窺其圌中,有四小兒,並長數寸,面目端正,衣裳鮮潔。 於是追覓,不知所在。 後三日,乃見在西界蒙龍樹下坐,李禮拜請還家,日日供養。 渡不甚持齋,飲酒噉肉,至于辛膾,與俗不殊。 百姓奉上,或受不受。 沛國劉興伯為袞州刺史,遣使要之。 負圌而來。 興伯使人舉視,十餘人不勝,伯自看,唯見一敗衲及一木杯。 後李家復得二十餘日,清旦忽云:「欲得一袈裟,中時令辦。 」李即經營,至中未成。 渡雲暫出,至暝不返。 合境聞有異香,疑之為怪。 處處覓渡,乃見在北岩下,敷敗袈裟于地,臥之而死。 頭前腳後,背生蓮華,極鮮香,一夕而萎。 邑共殯葬之。 後日有人從北來雲「見渡負蘆圌,行向彭城。 」乃共開棺,唯見敗衣。 既至彭城,遇有白衣黃欣,深信佛法,見渡禮拜,請還家。 至貧,但有麥飯而已,渡食之怡然。 止得半年,忽語欣云:「可覓蘆圌三十六枚,吾須用之。 」答云:「此間止可有十枚,貧無以買,恐不盡辦。 」渡曰:「汝但檢覓,宅中應有。 」欣即窮檢。 果得三十六枚,列之庭中。 雖有其數,亦多破敗。 命欣次第孰視,皆已新完。 渡密封之,因語欣令開,乃見錢帛皆滿,可堪百許萬。 識者謂杯渡分身他土,所得親施,回以施欣。 欣受之,皆為功德。 經一年許,渡辭出,欣為辦糧食。 明晨,見糧食皆存,不知渡所在。 經一月許,復至京師。 時潮溝有朱文殊者,少奉佛法。 渡多來其家,文殊謂渡云:「弟子脫捨身沒後,願見救濟,脫在好處,願為法侶。 」渡不答。 文殊喜,佛法默默,已為許矣。 後東遊入吳郡,路見釣魚師,因就乞魚。 魚師施一餧者。 渡手弄反覆,還投水,游活而去。 又見網(網原作往,據明抄本改)師,更從乞魚。 網師瞋罵不與,渡乃拾取兩石子擲水中。 俄而有兩水牛斗其網中,網碎敗,不復見牛,渡亦已隱。 行至松江,乃仰蓋於水中,乘而渡岸。 經涉會稽剡縣,登天台山。 數月而返京師。 少時,游止無定,請召或往不往。 時南州有陳家,頗有衣食,渡往其家,甚見迎奉。 聞都下復有一杯渡,陳父子五人,咸不信,故下都(都原作鄉,據明抄本改)看之,果于其家杯渡形相一種。 陳設一合蜜姜,及刀子陸香(高僧傳子下有薰字,香下有手中二字)等,伺渡。 渡即食蜜姜都盡,餘物宛在膝前。 其父子五人,恐是其家杯渡,即留二弟停都守視,余三人還家。 見杯渡如舊,膝前亦有香刀子等,但不噉蜜姜為異爾。 乃語陳云:「刀子鈍,可為磨之。 」二弟還都,云:「杯渡已移靈鷲寺。 」其家忽求黃紙兩幅,作書不成字,合同其背。 陳問上人作何券書,渡不答,竟莫測其然。 時吳部民朱靈期使高麗還,值風,舶飄經九日,至一洲邊。 洲上有山,山甚高大,入山採薪,見有人于路,靈期乃將數人隨路告乞。 行千餘里,聞磬聲香煙,於是共稱佛禮拜。 須臾,見一寺甚光麗,多是七寶莊嚴,又見十餘石人,乃共禮拜。 還反行少許,聞唱道聲,還往更看,猶是石人。 靈期等相謂:「此是聖僧,吾等罪人,不能得見。 」因共竭誠懺悔。 更往,乃見真人,為期等設食,食味是菜,而香美不同。 眾食竟,共叩頭禮拜,乞速還至鄉。 有一僧云:「此間去都乃二十餘萬里,但令至心,不憂不速也。 」因問期云:「識杯渡道人不。 」答言甚識。 因指北壁,有一壺,掛錫杖及鉢,云:「此是杯渡住處,今因君以鉢與之。 」並作書著函中,別有一青竹杖,謂期言:「但擲此杖置舫前水中,閉目靜坐,不假勞力,必令速至。 」於是辭別,令一沙彌送至門上,語曰:「此道去,行七里至船,不須從先路去也。 」如言西轉,行七里許,至船。 即具如所示,唯聞舫從山頂樹木上過,都不見水,經三日,至石頭淮而住,亦不復見竹杖所在。 舫入淮,至朱雀,乃見杯渡騎大航蘭,以捶捶之曰:「馬何不行?」觀者甚多。 靈期等在舫,遙禮之。 渡乃自下舫,取書並鉢,開書視之,字無人識者。 渡大笑曰:「使我還耶。 」取鉢擲雲中,還接之曰:「我不見此鉢,四千年矣。 」渡多在延賢寺法意處,時世以此鉢異物,竟往觀之。 一說云:靈期舫漂至一窮山,遇見一僧來,雲是渡弟子,昔持師鉢而死冶城寺,今因君以鉢還師,但令一人擎鉢舫前,自安隱至也。 期如所教,果獲全濟。 至南州杯渡,期當騎蘭之日。 爾日早出,至晚不還,陳氏明但見門扇上有青書六字云:「福經門,靈人降。 」字勁可識,其家杯渡遂絶跡矣。 都下杯渡往來山邑,多行神咒。 時庾常婢偷物而叛,四追不擒,乃問渡,云:「已死,在城江邊空塚中。 」往看果如所言。 孔寧子時以黃門侍郎在家患痢,遣信請渡,咒竟云:「難差,見有四鬼,皆被傷截。 」寧子泣曰:「昔孫恩作亂,家為軍人所破,二親及叔,皆被痛酷。 」寧子果死。 又有齊諧妻胡母氏病,眾治不癒,被請僧設齋。 坐有僧,勸迎杯渡。 渡既至,一咒,病者即愈。 齊諧伏事為師,因為作傳,記其從來神異,不可備紀。 元嘉三年九月,辭諧入東,留一萬錢物寄諧,請為營齋,於是別去。 行至赤山湖,患痢而死。 諧即為營齋,並接屍還,葬建康覆舟山。 至四年,有吳(吳原作五,據明抄本改)興邵信者,甚奉法,遇傷寒病,無人敢看,乃悲注念觀音。 忽見一僧來,雲是杯渡弟子,語云:「莫憂,家師尋來相看。 」答云:「渡久已死,何容得來?」道人云:「來複何難。 」便衣帶頭出一合許散,與服之,病即差。 又有杜僧哀者,住在南岡下,昔經伏事杯渡。 幾病甚篤,乃思念,恨不得渡與念神咒。 明日,忽見渡來,言語如常,即為咒,病者便愈。 至五年三月,渡復來齊諧家。 呂道惠、聞人(人原作而,據高僧傳改)怛之、杜天期、水丘熙等並見,皆大驚,即起禮拜。 渡語眾人,言年當大凶,可勤修福業。 法意道人甚有德,可往就之。 修立故寺,以禳災禍也。 須臾,門上有一僧喚,渡便辭去,云:「貧道當向交廣之間,不復來也。 」齊諧等拜送慇勤,於是絶跡。 頃世亦言時有見者。 (出《高僧傳》) 【譯文】 第5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太平廣記 二》
第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