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摩騰本是中天竺人,儀表漂亮,通曉大乘與小乘的經義,經常到各地游化。 他曾游化到天竺的附屬小國,在那裡宣講《金光明經》,時值敵國侵犯這個小國的邊境,摩騰便說:「佛經說:‘能夠宣講佛教的教義,就能受到地方神靈的保護,使人們安居樂業,如今戰爭興起,做它是最有益的麼?」便決心以自己的全部精力,親自到對方勸和,終於使這兩個國家成為友鄰,摩騰也由此得到很高的聲譽。 到漢朝永平年間,漢明帝夜晚夢見有個金人從天上飛到他面前,第二天便召集群臣,破釋這個夢的含義。 負責外交事務的通事傅毅啟奏道:「我聽說西域有一位神,名字叫佛。 陛下所夢到的那個金人,想必就是他了。 」明帝認為他說得很對,立即派遣郎中蔡愔與博士弟子秦景等人出使印度,尋訪佛法。 蔡愔等到印度後,遇見了摩騰,邀請他到漢邦。 摩騰立志宏揚佛教,不怕疲勞辛苦,經過流沙荒野,長途跋涉來到洛陽。 明帝盛情接待了他,在洛陽城西門外建築精舍(即白馬寺)讓他住在裡面。 這是中國有出家修道的人的開始。 因為是佛教剛剛傳播,人們都不信奉,摩騰只好將自己對佛教的深刻理解蘊藏在心裡,沒有地方宣講。 過了不久,他便死在洛陽。 有關他的傳記說,摩騰用漢語翻譯了一卷《四十二章經》,原先藏在蘭台石室的第十四間裡面;他住的地方,就是現在洛陽城西雍門外的白馬寺。 據說,異族國王曾經要毀壞所有的寺廟,招提寺還沒有來得及毀壞的時候,夜間有一匹白馬繞着寺塔轉來轉去,發出悲慘的嘶叫聲;有人把這件事稟報了國王,國王便停止了毀壞各個寺廟的行動。 因此,招提寺改名為白馬寺,其他各寺取名時,多數效仿白馬寺。 竺法蘭 竺法蘭,中天竺人也。 自言誦經論數萬章,為天竺學者之師。 時蔡愔既至彼國,蘭與摩騰共契游化,遂相隨而來。 會彼學徒留礙,蘭乃間行而至之。 既達洛陽,與騰同止。 少(止少原作步,據《高僧傳》改)時便善漢言,愔于西域獲經,即為翻譯。 所謂十地斷結、佛本生(生原作僧,據《高僧傳》改)、法誨藏、佛本行、四十二章等五部。 會移都寇亂,四部失本,不傳江左。 唯四十二章經今見在,可二千餘言。 漢地見存諸經,唯此為始也。 愔又于西域得畫釋迦倚像,是優田王旃檀像師第四作。 既至洛陽。 明帝即令畫工圖寫置清涼台中,及顯節陵(陵原作林,據高僧傳改)上,舊像今不復存焉。 又昔漢武穿昆明池底,得黑灰,問東方朔,朔云:「可問西域梵人。 」後法蘭既至,眾人追問之。 蘭云:「世界終盡,劫火洞燒,此灰是也。 」朔言有徵,信者甚眾。 蘭後卒於洛陽,春秋六十餘矣。 (出《高僧傳》) 【譯文】 竺法蘭是中印度人,自己說誦讀經書幾萬章,他是印度許多學者的師傅。 當時漢朝使者蔡愔已經到了他們國家,法蘭與摩騰共同決定游化四方,便一塊兒跟隨漢朝使者來中國,因為他的學生不讓他來,他便秘密起程來到中國。 到達洛陽後,與摩騰住在一起。 年輕的時候他就通曉漢語,蔡愔從西域帶來許多經書,他就動手翻譯。 他翻譯的經書有《十地斷結經》、《佛本生經》、《法海藏經》、《佛本行經》、《四十二章經》等五部。 在都城遷移與賊寇作亂的時候,有四部丟失,未見在江東流傳。 唯獨《四十二章經》至今仍在,約有兩千餘字,是中國現存的經書中最早的一部漢譯佛教經典。 蔡愔還從西域帶回一幅釋迦牟尼倚坐著的畫像,是優田王旃檀像師第四所繪,畫像帶到洛陽後,漢明帝便讓畫師摹仿製作,安置在清涼台裡和顯節陵上,舊有的畫像已經不存在了。 過去漢武帝在昆明湖底得到了黑灰,問東方朔,東方朔說可以詢問西域佛教徒。 後來法蘭僧人來到洛陽,人們都追問他,法蘭說:「在世界的盡頭,被劫火燒穿了,這黑灰就是被燒穿處的灰燼。 」東方朔當年所說的話被驗證了,相信的人特別多。 法蘭後來死在洛陽,享年六十餘歲。 康僧會 第3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太平廣記 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