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首五絶是司空圖《退居漫題七首》中的第一、三兩首。 詩題既名曰「退居」,當然是指歸隱後的作品。 司空圖曾親身經歷黃巢農民起義的動亂,目睹農民軍佔領長安,深感唐王朝國勢衰危,於是跑到家鄉中條山王官谷,過起「身外都無事,山中久避喧」那種表面閒散而內心並不平靜的林泉生活。 這兩首詩都表達了詩人對唐王朝春光遲暮的感傷,但憂慮和孤寂中並不使人感到消沉。 先看第一首。 前兩句對仗極其工穩。 抒寫傷春,不是籠統點明惆悵的情懷,也不是泛泛描繪春意闌珊,而是先從表現春光已晚的典型景色着筆:一是花,二是鶯。 落紅滿地,花瓣殘缺,這固然是春光消逝的象徵。 然而詩人偏偏把「花缺」的客觀圖景,和有感於「花缺」的心情融合起來,從而深化一層,表明目擊了這一幅圖景的詩人,所感到的實已無法將殘花重新彌補的悲傷。 與此類似,黃鶯巧囀中透露出哀怨蕭瑟的聲音,往往成為歷來詩人抒寫抑鬱特別是春怨的標誌:「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金昌緒《春怨》):「曾苦傷春不忍聽,鳳城何處有花枝」(李商隱《流鶯》)。 司空圖在這裡卻別開蹊徑:既不象金昌緒用怨憤之情抱怨它啼叫時驚人好夢,更不象李商隱因為怕引起自己傷春的情緒而不忍去聆聽。 相反地,因為自己退居深谷,長期度着「疏鐘泛泬寥」的歲月,心境寂寞孤獨之極,所以喧閙的鶯聲反而使他感到親切,並且不自禁地側耳諦聽。 而參差巧囀的鶯聲又恰似吐露着「花缺傷難綴」的愁情,這更引起詩人的共鳴,而把黃鶯引為寂寞生活中的同調了。 「奈細聽」相當於「耐細聽」。 它表示三層意思:樂意聽;別有會心地去聽;聽後深切領會到彼此同感的傷春之情。 因此這「惜春」之「春」,就不僅僅指王官谷大自然的春天,也是自傷詩人自己韶華已去的春天,同時還暗喻着唐王朝繁華事散的春天,涵蘊相當豐富。 「花缺」句以沉着見長,是深穩之筆。 「鶯喧」句以委婉見長,是渟蓄之筆。 儘管二者各有不同,但這兩種各具審美特徵的暮春景物──作為圖畫美的殘花和作為音樂美的鶯啼,卻都統一到詩人傷春之感的渾然天成的意境之中,畫龍點睛地表達他為「家山牢落」而百感叢生的深切感受。 也許因為頭兩句情緒太傷感了吧,後兩句作一轉折,詩情稍稍振起,彷彿詩人於無可奈何中的自遣、自慰和自勵。 「惜春春已晚」總結了以上殘花和啼鶯的情境,表示春天行將別去,雖欲「惜春」,勢已無從。 但是,詩人並沒有就此淒然欲絶。 無可奈何花落去,尚有野草色青青。 要珍重啊!這一結句,是突破重重失望萌發的希望,使全詩的意境突然增添了亮色,表明詩人身處亂世、仍能自葆高潔的情懷。 後來朱全忠的部下柳璨一度矯詔要他入朝參預政事,他有意裝成年老昏憒,誤墮朝笏,終獲詔許還山,不為裹脅。 詩的情調是感傷的,但其風骨卻是挺拔的。 詩人因不得已而無所作為,但卻又有點不甘於無所作為。 後一首寫的還是春暮之感。 開頭兩句也是對仗,不過描寫手法卻別具一格。 第一首前兩句對仗一暗一明交相輝映,後一首卻是利用兩度時間來互為對襯。 春燕歸來,樑上作棲,呢喃細語,轉眼都成往事。 你看,「曾」字用得多麼傳神!爛漫春光,一陣陣催着百花開放,然而,這正是催着百花與春光同逝,終於與賞花人作別。 花開是催,花謝是催。 暮春催走了殘花,而花謝則更帶去春光。 這裡的「欲別」是說花正在被催走,亦即欲別而未別之時。 這該是多麼使人難堪啊!一邊是回憶曾經帶來過春天的燕子,一邊卻又懸想著即將來臨的與春天的別離。 這樣一種時間的互襯,把春光渲染得來去匆匆,使人深感惋惜與憂慮。 同前一首一樣,這裡「莫愁」一折,也有着峰迴路轉、灑落挺拔的情趣,使人看到希望和信心。 「莫愁春已過,看著又新春」,這可以說是司空圖詩論中「生氣遠出,不着死灰」(《詩品》)的實例。 這兩首小詩始終無頽萎之氣,能使讀者翛然遠矚,寄希望于前程,為迎接新的春天而更相信青春必能永葆。 從司空圖的大部分詩歌看來,他的情調往往傾向于消沉和抑鬱,但也有一部分作品表現為「不堪寂寞對衰翁」的磊落之氣;而這兩首詩恰可以說是兩種心情交織而亮色較為顯著的典型。 表面看來,這兩首詩前後兩部分的情調互不相同,然而從詩人感情變幻起伏的匯歸來說,卻又完全統一。 惟其春暮,所以分外惜春,而惜春的根本目的卻是期待「新春」的來臨。 (吳調公) 雲 雲 來鵠 千形萬象竟還空,映水藏山片復重。 無限旱苗枯欲盡,悠悠閒處作奇峰。 夏雲形狀奇特,變幻不常。 「夏雲多奇峰」,是歷來傳誦的名句。 但這首詩的作者似乎對悠閒作態的夏雲頗為憎厭,這是因為作者的心境本來就並不悠閒,用意又另有所屬的緣故。 首句撇開夏雲的各種具體形象,用「千形萬象」四字一筆帶過,緊接着下了「竟還空」這幾個感情份量很重的詞語。 原來,詩人是懷着久旱盼甘霖的焦急心情注視着風雲變幻。 對他說來,夏雲的千姿百態並沒有實際意義,當然也就想不到要加以描寫。 對事物關心的角度不同,描寫的方式也自然有別。 這一句對夏雲的描寫儘管抽象,卻完全符合詩人此時的感情。 它寫出一個過程:雲不斷幻化出各種形象,詩人也不斷重複着盼望、失望,最後,雲彩隨風飄散,化為烏有,詩人的希望也終於完全落空。 「竟還空」三字,既含有事與願違的深深失望,也含有感到被作弄之後的一腔怨憤。 次句寫「竟還空」後出現的情形。 雲彩雖變幻以至消失,但切盼甘霖者仍在尋覓它的蹤影。 它彷彿故意與人們捉迷藏:到處尋覓不見,驀然低頭,卻發現它的倒影映入水中;猛然抬頭,則又見它原來就隱藏在山後。 又好象故意在你面前玩戲法:忽而輕雲片片,忽而重重迭迭。 這就進一步寫出了雲的容與悠閒之狀,怡然自得之情,寫出了它的故作姿態。 而經歷過失望、體驗過被作弄的滋味的詩人,面對弄姿自媚的雲,究竟懷着一種什麼樣的感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無限旱苗枯欲盡,悠悠閒處作奇峰。 」第三句是全詩的背景,按自然順序,似應放在首句。 詩人把它安排在這裡,一方面是使這首篇幅很狹的小詩也有懸念,有波瀾;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讓它在感情發展的關節點上出現,以便與第四句形成鮮明尖鋭的對照,取得更加強烈的藝術效果。 第三句明顯地蘊含著滿腔的焦慮、怨憤,提得很高,出語很重,第四句放下去時卻很輕,表面上几乎不帶感情。 一邊是大片旱苗行將枯死,亟盼甘霖,一邊卻是高高在上,悠閒容與,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賞。 正是在跌宕有致的對比描寫中,詩人給雲的形象添上了畫龍點睛的一筆,把憎厭如此夏雲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第14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唐詩鑑賞下》
第1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