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送宇文六》詩說:「花映垂楊漢水清,微風林裡一枝輕。 即今江北還如此,愁殺江南離別情。 」李嘉祐《夜宴南陵留別》詩也說:「雪滿庭前月色閒,主人留客未能還。 預愁明日相思處,匹馬千山與萬山。 」結尾都是深一層的寫法。 前代文藝評論家稱之為「厚」,也就是有深度。 「厚」,就能夠更加飽滿地完成詩的主題。 這首詩色調鮮明,音節諧美,淺而不露,淡而有韻,予人以一種清新的美感。 淡淡的晴煙,青青的楊柳,襯托着道旁的離筵別酒,彷彿一幅詩意盎然的設色山水。 詩中人臨別時揚鞭指點的動作,又使這幅畫圖顯得栩栩如生。 讀着它,人們很容易聯想起宋元畫家所畫的小品,風格和情致都相當接近。 (劉逸生) 題菊花 題菊花 黃巢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唐末詩人林寬有這樣兩句詩:「莫言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詩。 」古往今來,確有不少能「解詩」的英雄,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個。 自從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標傲世的高士、隱者結下了不解之緣,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絶俗精神的一種象徵。 黃巢的菊花詩,卻完全脫出了同類作品的窠臼,表現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藝術風格。 第一句寫滿院菊花在颯颯秋風中開放。 「西風」點明節令,逗起下句:「滿院」極言其多。 說「栽」而不說「開」,是避免與末句重韻,同時「栽」字本身也給人一種挺立勁拔之感。 寫菊花迎風霜開放,以顯示其勁節,這在文人的詠菊詩中也不難見到;但「滿院栽」卻顯然不同於文人詩中菊花的形象。 無論是表現「孤標傲世」之情,「孤高絶俗」之態或「孤孑無伴」之感,往往脫離不了一個「孤」字。 黃巢的詩獨說「滿院栽」,是因為在他心目中,這菊花是勞苦大眾的象徵,與「孤」字無緣。 菊花迎風霜開放,固然顯出它的勁節,但時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難來」,卻是極大的憾事。 在颯颯秋風中,菊花似乎帶著寒意,散髮着幽冷細微的芳香,不象在風和日麗的春天開放的百花,濃香競發,因此蝴蝶也就難得飛來采掇菊花的幽芳了。 在舊文人的筆下,這個事實通常總是引起兩種感情:孤芳自賞與孤孑不偶。 作者的感情有別于此。 在他看來,「蕊寒香冷」是因為菊花開放在寒冷的季節,他自不免為菊花的開不逢時而惋惜、而不平。 三、四兩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發展,揭示環境的寒冷和菊花命運的不公平。 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讓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開放。 這一充滿強烈浪漫主義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達了作者的宏偉抱負。 統觀全詩,寓意是比較明顯的。 詩中的菊花,是當時社會上千千萬萬處于底層的人民的化身。 作者既讚賞他們迎風霜而開放的頑強生命力,又深深為他們所處的環境、所遭的命運而憤激不平,立志要徹底加以改變。 所謂「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農民革命政權的形象化表述。 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廣大勞苦大眾就都能生活在溫暖的春天裡。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還體現了農民樸素的平等觀念。 因為在作者看來,菊花和桃花同為百花之一,理應享受同樣的待遇,菊花獨處寒秋,蕊寒香冷,實在是天公極大的不公。 因此他決心要讓菊花同桃花一樣享受春天的溫暖。 不妨認為,這是詩化了的農民平等思想。 這裡還有一個靠誰來改變命運的問題。 是祈求天公的同情與憐憫,還是「我為青帝」,取而代之?其間存在着做命運的奴隷和做命運的主人的區別。 詩的作者說:「我為青帝」,這豪邁的語言,正體現了農民階級領袖人物推翻舊政權的決心和信心。 而這一點,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鐵門檻。 這首詩所抒寫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壯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會中的文人學士表達自己胸襟抱負的各種豪言壯語都相形失色。 但它並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蘊。 這是因為詩中成功地運用了比興手法,而比興本身又融合著作者對生活的獨特感受與理解的緣故。 (劉學鍇) 菊花 菊花 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這首詩的題目,《全唐詩》作「不第後賦菊」,大概是根據明代郎瑛《七修類稿》引《清暇錄》關於此詩的記載。 但《清暇錄》只說此詩是黃巢落第後所作,題為「菊花」。 重陽節有賞菊的風俗,相沿既久,這一天也無形中成了菊花節。 這首菊花詩,其實並非泛詠菊花,而是遙慶菊花節。 因此一開頭就是「待到秋來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節那一天。 不說「九月九」而說「九月八」,是為了與「殺」、「甲」叶韻。 這首詩押入聲韻,作者要藉此造成一種斬截、激越、凌厲的聲情氣勢。 「待到」二字,似脫口而出,其實份量很重。 因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轉乾坤之日,因而這「待」是充滿熱情的期待,是熱烈的嚮往。 而這一天,又絶非虛無縹緲,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來,時序更遷那樣,一定會到來的,因此,語調輕鬆,跳脫,充滿信心。 「待到」那一天又怎樣呢?照一般人的想象,無非是菊花盛開,清香襲人。 作者卻接以石破天驚的奇句──「我花開後百花殺」。 菊花開時,百花都已凋零,這本是自然界的規律,也是人們習以為常的自然現象。 這裡特意將菊花之「開」與百花之「殺」(凋零)並列在一起,構成鮮明的對照,以顯示其間的必然聯繫。 作者親切地稱菊花為「我花」,顯然是把它作為廣大被壓迫人民的象徵,那麼,與之相對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動腐朽的封建統治集團了。 這一句斬釘截鐵,形象地顯示了農民革命領袖果決堅定的精神風貌。 三、四句承「我花開」,極寫菊花盛開的壯麗情景:「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地盡帶黃金甲。 」整個長安城,都開滿了帶著黃金盔甲的菊花。 它們散髮出的陣陣濃郁香氣,直衝雲天,浸透全城。 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國,也是菊花的盛大節日。 想象的奇特,設喻的新穎,辭采的壯偉,意境的瑰麗,都可謂前無古人。 菊花,在封建文人筆下,最多不過把它作為勁節之士的化身,讚美其傲霜的品格;這裡卻賦予它農民起義軍戰士的戰鬥風貌與性格,把黃色的花瓣設想成戰士的盔甲,使它從幽人高士之花成為最新最美的農民革命戰士之花。 正因為這樣,作者筆下的菊花也就一變過去那種幽獨淡雅的靜態美,顯現出一種豪邁粗獷、充滿戰鬥氣息的動態美。 它既非「孤標」,也不止「叢菊」,而是花開滿城,占盡秋光,散髮出陣陣濃郁的戰鬥芳香,所以用「香陣」來形容。 「沖」、「透」二字,分別寫出其氣勢之盛與浸染之深,生動地展示出農民起義軍攻佔長安,主宰一切的勝利前景。 第14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唐詩鑑賞下》
第1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