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句承、轉交錯,是全詩樞紐。 承,即所謂「夜半前席」,把文帝當時那種虛心垂詢、凝神傾聽、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狀描繪得維妙維肖,使歷史陳跡變成了充滿生活氣息、鮮明可觸的畫面。 這種善於選取典型細節,善於「從小物寄慨」的藝術手段,正是李商隱詠史詩的絶招。 通過這個生動的細節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訪」而讚的那架「重賢」的雲梯升到了最高處;而「轉」,也就在這戲劇高潮中同時開始。 不過,它並不露筋突骨,硬轉逆折,而是用詠歎之筆輕輕撥轉──在「夜半虛前席」前加上可憐兩字。 可憐,即可惜。 不用感情色彩強烈的「可悲」、「可嘆」一類詞語,只說「可憐」,一方面是為末句──一篇之警策預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在這裡貌似輕描淡寫的「可憐」,比劍拔弩張的「可悲」、「可嘆」更為含蘊,更耐人尋味。 彷彿給文帝留有餘地,其實卻隱含着冷雋的嘲諷,可謂似輕而實重。 「虛」者,空自、徒然之謂。 雖只輕輕一點,卻使讀者對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賢姿態從根本上產生了懷疑,可謂舉重而若輕。 如此推重賢者,何以竟然成「虛」?詩人引而不發,給讀者留下了懸念,詩也就顯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瀉無餘。 這一句承轉交錯的藝術處理,精煉,自然,和諧,渾然無跡。 末句方引滿而發,緊承「可憐」與「虛」,射出直中鵠的的一箭──不問蒼生問鬼神。 鄭重求賢,虛心垂詢,推重歎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為了詢求治國安民之道,卻是為了「問鬼神」的本原問題!這究竟是什麼樣的求賢,對賢者又究竟意味着什麼啊!詩人仍只點破而不說盡──通過「問」與「不問」的對照,讓讀者自己對此得出應有的結論。 辭鋒極犀利,諷刺極辛辣,感概極深沉,卻又極抑揚吞吐之妙。 由於前幾句圍繞「重賢」逐步升級,節節上揚,第三句又盤馬彎弓,引而不發,末句由強烈對照而形成的貶抑便顯得特別有力。 這正是通常所謂「抬得高,摔得重」。 整首詩在正反、揚抑、輕重、隱顯、承轉等方面的藝術處理上,都蘊含著藝術的辯證法,而其新警含蘊、唱嘆有情的藝術風格也就通過這一系列成功的藝術處理,逐步顯示出來。 點破而不說盡,有論而無斷,並非由於內容貧弱而故弄玄虛,而是由於含蘊豐富,片言不足以盡意。 詩有諷有慨,寓慨于諷,旨意並不單純。 從諷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實際上詩人的主要用意並不在此。 晚唐許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藥求仙,不顧民生,不任賢才,詩人矛頭所指,顯然是當時現實中那些「不問蒼生問鬼神」的封建統治者。 在寓諷時主的同時,詩中又寓有詩人自己懷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詩人夙懷「欲回天地」的壯志,但偏遭衰世,沉淪下僚,詩中每發「賈生年少虛垂涕」、「賈生兼事鬼」之慨。 這首詩中的賈誼,正有詩人自己的影子。 概而言之,諷漢文實刺唐帝,憐賈生實亦自憫。 (劉學鍇) 謁山 謁山 李商隱 從來系日乏長繩,水去雲回恨不勝。 欲就麻姑買滄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時間的流逝,使古往今來多少志士才人慷慨悲歌。 李商隱這首詩,所吟詠慨嘆的儘管還是這樣一個帶有永恆性的宇宙現象,卻極富浪漫主義的奇思異想,令人耳目一新。 一開頭就把問題直截了當地提到人們面前。 傅玄《九曲歌》說:「歲暮景邁群光絶,安得長繩系白日?」長繩系日,是古代人們企圖留駐時光的一種天真幻想。 但這樣的「長繩」又到哪裡去找呢?傅詩說「安得」,已經透露出這種企望之難以實現;李詩更進一步,說「從來系日乏長繩」,乾脆將長繩系日的設想徹底否定了。 正因為時間的流逝無法阻止,望見逝川東去、白雲歸山的景象,不免令人感慨,中心悵恨,無時或已。 由系日無繩之慨,到水去雲回之恨,感情沉降到最低點,似乎已經山窮水盡,詩人卻由「恨」忽生奇想,轉出一片柳暗花明的新鏡。 「欲就麻姑買滄海。 」麻姑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女仙,她自稱曾在短時間內三見滄海變為桑田。 這裡即因此而認定滄海歸屬於麻姑,並想到要向麻姑買下整個滄海。 乍讀似覺這奇想有些突如其來,實則它即緣「系日乏長繩」和「水去雲回」而生。 在詩人想象中,「逝者如斯」的時間之流,最後都流注彙集于大海,因而這橫無際涯的滄海便是時間的總匯;買下了滄海,也就控制佔有了全部時間,不致再有水去雲回之恨了。 這想象,天真到接近童話的程度,卻又大膽得令人驚奇;曲折到埋沒意緒的程度,卻自有其幻想的邏輯。 末句更是奇中出奇,曲之又曲。 滄海究竟能不能「買」?詩人不作正面回答,而是幻覺似地在讀者面前推出一個意味深長的形象──一杯春露冷如冰。 剛剛還展現在面前的浩渺無際的滄海彷彿突然消失了,只剩下了一杯冰冷的春露。 神話中的麻姑曾經發現,蓬萊仙山一帶的海水比不久前又淺了一半,大概滄海又一次要變成陸地了。 詩人抓住這一點加以發揮,將滄海變桑田的過程縮短為一瞬間,讓人意識到這眼前的一杯春露,不過是浩渺的滄海倏忽變化的遺蹟,頃刻之間,連這一杯春露也將消失不存了。 這是對宇宙事物變化迅疾的極度誇張,也是對時間流逝之快的極度誇張。 一個「冷」字,揭示出時間的無情、自然規律的冰冷無情和詩人無可奈何的失望情緒。 詩中那種「欲就麻姑買滄海」的奇異而大膽的幻想,「一杯春露冷如冰」的奇幻而瑰麗的想象,卻充分體現出詩人的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 這種奇幻的想象和構思,頗似李賀,可以看出李賀對李商隱的影響。 有人曾指出詩中買滄海的設想和李賀《苦晝短》中「天東有若木,下置銜燭龍。 吾將斬龍足,嚼龍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的意思差不多,而「一杯春露冷如冰」的詩句則是點化李駕《夢天》「一泓海水杯中瀉」的句子,這是非常精闢的比較分析。 題稱「謁山」,即拜謁名山之意。 從詩中所抒寫的內容看,當是登高山望見水去雲回日落的景象有感而作。 將一個古老的題材寫得這樣新奇浪漫,富於詩情,也許正可以借用和詩人同時的李德裕說的一句話來評價:「譬諸日月,雖終古常見,而光景常新,此所以為靈物也。 」 (劉學鍇) 哭劉司戶蕡 哭劉司戶蕡 李商隱 路有論冤謫,言皆在中興。 空聞遷賈誼,不待相孫弘。 江闊惟迴首,天高但撫膺。 去年相送地,春雪滿黃陵。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劉蕡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考試,在策文中痛斥宦官專權,引起強烈反響。 考官懾于宦官威勢,不敢錄取。 後來令狐楚、牛僧孺均曾表蕡幕府,授秘書郎,以師禮待之。 而宦官深恨蕡,誣以罪,貶柳州司戶卒。 對劉蕡貶謫而冤死,李商隱是極為悲痛的。 第11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唐詩鑑賞下》
第1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