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由兩個設問句組成,頓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國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暢地表達出來了。 第一個設問是泛問,也是自問,含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豪情。 「男兒何不帶吳鈎」,起句峻急,緊連次句「收取關山五十州」,猶如懸流飛瀑,從高處跌落而下,顯得氣勢磅礴。 「帶吳鈎」指從軍的行動,身佩軍刀,奔赴疆場,那氣概多麼豪邁!「收復關山」是從軍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詩人怎甘蟄居鄉間,無所作為呢?因而他嚮往建功立業,報效國家。 一、二兩句,十四字一氣呵成,節奏明快,與詩人那昂揚的意緒和緊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首句「何不」二字極富表現力,它不只構成了特定句式(疑問),而且強調了反詰的語氣,增強了詩句傳情達意的力量。 詩人面對烽火連天、戰亂不已的局面,焦急萬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寶刀,奔赴沙場,保衛家邦。 「何不」云云,反躬自問,有勢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軍情和詩人自己焦慮不安的心境。 此外,它還使人感受到詩人那鬱積已久的憤懣情懷。 李賀是個書生,早就詩名遠揚,本可以才學入仕,但這條進身之路被「避父諱」這一封建禮教無情地堵死了,使他沒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能。 「何不」一語,表示實在出於無奈。 次句一個「取」字,舉重若輕,有破竹之勢,生動地表達了詩人急切的救國心願。 然而「收取關山五十州」談何容易?書生意氣,自然成就不了收復關山的大業,而要想擺脫眼前悲涼的處境,又非經歷戎馬生涯,殺敵建功不可。 這一矛盾,突出表現了詩人憤激不平之情。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詩人問道:封侯拜相,繪像凌煙閣的,哪有一個是書生出身?這裡詩人又不用陳述句而用設問句,牢騷的意味顯得更加濃郁。 看起來,詩人是從反面襯托投筆從戎的必要性,實際上是進一步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憤激情懷。 由昂揚激越轉入沉鬱哀怨,既見出反襯的筆法,又見出起伏的節奏,峻急中作迴蕩之姿。 就這樣,詩人把自己複雜的思想感情表現在詩歌的節奏裡,使讀者從節奏的感染中加深對主題的理解、感受。 李賀《南園》組詩,多就園內外景物諷詠,以寫其生活與感情。 但此首不借所見發端,卻憑空寄慨,于豪情中見憤然之意。 蓋只是同時所作,拉雜彙編,不能以題目限的。 (朱世英) 南園十三首(其六) 南園十三首(其六) 李賀 尋章摘句老彫蟲,曉月當簾掛玉弓。 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 慨嘆讀書無用、懷才見棄,是這首絶句的命意所在。 詩的前兩句描述艱苦的書齋生活,其中隱隱地流露出怨艾之情。 首句說我的青春年華就消磨在這尋章摘句的彫蟲小技上了。 此句詩意,好象有點自卑自賤,頗耐人尋繹。 李賀向以文才自負,曾把自己比作「漢劍」,「自言漢劍當飛去」(《出城寄權璩、楊敬之》),抱負遠大。 可是,現實無情,使他處于「天荒地老無人識」(《致酒行》)的境地。 「彫蟲」之詞出於李賀筆下,顯然是憤激之辭。 句中的「老」字用作動詞,有終老紙筆之間的意思,包含着無限的辛酸。 次句用白描手法顯現自己刻苦讀書、發奮寫作的情狀:一彎殘月,低映檐前,抬頭望去,象是當簾掛着的玉弓;天將破曉,而自己還在孜孜不倦地琢句謀篇。 這裡,詩人慘淡苦吟的精神和他那只有殘月作伴的落寞悲涼的處境形成鮮明的比照,暗示性很強。 讀書為何無用?有才學為何不能見用於世?三、四句遒勁悲愴,把個人遭遇和國家命運聯繫起來,揭示了造成內心痛苦的社會根源,表達了鬱積已久的憂憤情懷。 「遼海」指東北邊境,即唐河北道屬地。 從元和四年(809)到元和七年,這一帶割據勢力先後發生兵變,全然無視朝廷的政令。 唐憲宗曾多次派兵討伐,屢戰屢敗,弄得天下疲憊,而藩鎮割據的局面依然如故。 國家多難,民不聊生,這是詩人所以要痛哭流涕的原因之一;由於戰亂不已,朝廷重用武士,輕視儒生,以致斯文淪落,這是詩人所以要痛哭流涕的原因之二。 末句的「文章」指代文士,實即作者自己。 「哭秋風」不是一般的悲秋,而是感傷時事、哀悼窮途的文士之悲。 此與屈原的「悲迴風之搖蕙兮,心冤結而內傷。 ……魚葺鱗以自別兮,蛟龍隱其文章」(《九章。 悲迴風》)頗有相似之處。 時暗君昏則文章不顯,這正是屈原之所以「悲迴風」(按:「迴風」即秋風)、李賀之所以「哭秋風」的真正原因。 這首詩比較含蓄深沉,在表現方法上也顯得靈活多變。 首句敘事兼言情,滿腹牢騷通過一個「老」字傾吐出來,煉字的功夫極深。 次句寫景,亦即敘事、言情,它與首句相照應,活畫出詩人勤奮的書齋生活和苦悶的內心世界。 「玉弓」一詞,暗點兵象,為「遼海」二句伏綫,牽絲帶筆,曲曲相關,見出文心之細。 第三句只點明時間和地點,不言事(戰事)而事自明,頗具含蓄之致。 三、四兩句若即若離,似斷實續,結構得非常精巧;詩人用隱晦曲折的手法揭示了造成斯文淪落的社會根源,從而深化了主題,加強了詩歌的感染力量。 (朱世英) 南園十三首(其七) 南園十三首(其七) 李賀 長卿牢落悲空舍,曼倩詼諧取自容。 見買若耶溪水劍,明朝歸去事猿公。 這是一首述懷之作。 前兩句寫古人,暗示前車可鑒;後兩句寫自己,宣稱要棄文習武,易轍而行。 首句描述司馬相如窮愁潦倒的境況。 這位大辭賦家才氣縱橫,早年因景帝「不好辭賦」,長期沉淪下僚,後依梁孝王,廁身門下,過着閒散無聊的生活。 梁孝王死後,他回到故鄉成都,家徒四壁,窮窘不堪。 (見《漢書。 司馬相如傳》)「空舍」,正是這種情況的寫照。 李賀以司馬相如自況,出於自負,更出於自悲。 次句寫東方朔。 這也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他見世道險惡,在宮廷中,常以開玩笑的形式進行諷諫,以避免直言悖上。 結果漢武帝只把他當作俳優看待,而在政治上不予信任。 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詼諧取容,怵惕終生,東方朔的遭遇是斯文淪喪的又一個例證。 詩人回顧歷史,瞻望前程,不免感到茫然。 三、四句直接披露懷抱,表示要棄文習武。 既然歷來斯文淪喪,學文無用,倒不如買柄利劍去訪求名師,學習武藝,或許還能有一番作為。 詩人表面顯得很冷靜,覺得還有路可走,其實這是他在屢受挫折,看透了險惡世道之後發出的哀嘆。 李賀的政治理想並不在於兵戈治國,而是禮樂興邦。 棄文習武的違心之言,只不過是反映理想幻滅時痛苦而絶望的反常心理。 這首詩,把自己和前人揉合在一起,把歷史和現實揉合在一起,把論世和述懷揉合在一起,結構新奇巧妙。 詩歌多處用典。 或引用古人古事據以論世,或引用神話傳說藉以述懷。 前者是因,後者是果,四句一氣呵成,語意連貫,所用的典故都以各自顯現的形象融入整個畫面之中,無今無古,無我無他,顯得渾化蘊藉,使人有諷詠不盡之意。 (朱世英) 南園十三首(其十三) 南園十三首(其十三) 李賀 小樹開朝徑,長茸濕夜煙。 柳花驚雪浦,麥雨漲溪田。 古剎疏鐘度,遙嵐破月懸。 沙頭敲石火,燒竹照漁船。 第5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唐詩鑑賞下》
第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