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首詩的成功,不僅在於簡煉;單言繁簡,還不足以說明它的妙處。 詩貴善於抒情。 這首詩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 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返了。 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後並不罷休,又繼之以二問三問,其言甚繁,而其筆則簡,以簡筆寫繁情,益見其情深與情切。 而且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 「松下問童子」時,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採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綫希望;及至最後一答:「雲深不知處」,就惘然若失,無可奈何了。 然而詩的抒情要憑藉藝術形象,要講究色調。 從表面看,這首詩似乎不着一色,白描無華,是淡妝而非濃抹。 其實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 鬱鬱青松,悠悠白雲,這青與白,這松與雲,它的形象與色調恰和雲山深處的隱者身份相符。 而且未見隱者先見其畫,青翠挺立中隱含無限生機;而後卻見茫茫白雲,深邃杳靄,捉摸無從,令人起秋水伊人無處可尋的浮想。 從造型的遞變,色調的先後中也映襯出作者感情的與物轉移。 詩中隱者採藥為生,濟世活人,是一個真隱士。 所以賈島對他有高山仰止的欽慕之情。 詩中白雲顯其高潔,蒼松贊其風骨,寫景中也含有比興之義。 惟其如此,欽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悵惘之情了。 (沈熙乾) 閒居 閒居 姚合 不自識疏鄙,終年住在城。 過門無馬跡,滿宅是蟬聲。 帶病吟雖苦,休官夢已清。 何當學禪觀,依止古先生? 姚合極稱賞王維的詩,特別追求王詩中的一種「靜趣」,此詩就反映了這個傾向。 首兩句:「不自識疏鄙,終年住在城。 」姚合自稱「野性多疏惰」(《閒居遣懷》其八)。 一個性格疏懶,習于野性的人,認為不適宜為官臨民,這在旁觀者看是很清楚的。 而自己偏不瞭解這點,終年住在城裡,絲竹亂耳,案牘勞形,求靜不得,求閒不能,皆由於自己的「不自識」。 本不樂於城市,今終年住在城裡,總得自己尋個譬解。 古人說,大隱隱于市,因此認為在城市亦算是隱居。 「縣去帝城遠,為官與隱齊。 」(《武功縣詩》)自己作這樣一番解釋,是明心跡,也見心安理得了。 這兒寫身處縣城,卻透露了心地的靜趣。 景況也確是這樣:「過門無馬跡,滿宅是蟬聲。 」這第二聯寫的正是適應自己疏鄙之性的境地,從首二句一氣貫注而來。 沒有馬跡過門,就是表明來訪者稀少,為官很清閒。 蟬聲聒噪,充滿庭院,是因無人驚擾,反覺閙中處靜;寫的滿耳聲音,卻從聲音中暗透一個「靜」字。 上句寫出清閒,下句寫出清靜。 正是于有聲處見無聲,反感靜意籠罩。 在這清閒、清靜的城中一隅,詩人是「帶病吟雖苦,休官夢已清」。 這第三聯從「病」寫性情。 病,帶點小病,舊時往往成為士大夫的風雅事;病而不廢吟詠,更顯得閒情雅緻。 現今「休官」,連小小的職務也不擔任之後,真是夢境也感到很清閒,很清靜了。 寫來步步幽深,益見靜境。 唐人由於受佛家思想影響,有所謂更高一層的境界,就是把生活逃遁于「禪」,所以第四聯作者自問:「何當學禪觀,依止古先生?」何時能摒除一切縈心的俗務,求古先生(指佛)學這種禪觀呢?觀,即觀照。 妄念既除、則心自朗然無所不照。 這樣的境界,就是禪觀(即禪理、禪道),是清閒、清靜的更高一境。 借禪理說心境,表現了詩人對當時吏治腐敗、社會黑暗的鄙視厭惡之情,成功地描摹了作者所追求的藝術上靜趣的境界。 姚合是寫五律的能手。 他刻意苦吟,層層寫來,一氣貫注;詩句平淡文雅,樸直中寓工巧,而又暢曉自然,所以為佳。 (施紹文) 窮邊詞二首(其一) 窮邊詞二首(其一) 姚合 將軍作鎮古州,水膩山春節氣柔。 清夜滿城絲管散,行人不信是邊頭。 題一作《邊詞》。 窮邊,意思是極遠的邊地。 原詩二首,這是第一首。 詩寫邊鎮的昇平景象,藉以讚揚邊鎮守將的防守之功。 作者在元和十年(815),曾以記室從「隴西公」鎮涇州(今屬甘肅),詩或作於此時。 (qiān牽)州,今為陝西千縣。 唐自天寶以後,西北疆土大半陷于吐蕃。 州離長安並不算遠,但在作者眼中卻成了「窮邊」,國力就可想而知了。 全詩主要在寫景象,借景象來顯示將軍防守之功,並不着眼于直接歌功頌德。 首句「將軍作鎮古州」,點明本詩頌揚的對象,下面二句詩即介紹了將軍擔任鎮守之職後,古州出現的繁榮景象。 詩人着意渲染了春日的山、水、節氣和清夜的絲管,使人感到這裡不再有邊地的荒涼,不再有邊地的戰火氣息,耳濡目染的都是欣欣向榮的太平景象。 「水膩山春節氣柔」,水膩,是說水滑潤如油,自是春水的柔美形態,和夏水的洶湧浩蕩有別。 用「膩」字形容春水,自然也含了詩人的讚美之意。 「山春」二字簡潔地描繪出群山萬壑山花爛漫的無限春色。 節氣柔,是說節氣柔和,風雨以時。 這句的意思是:春光柔媚,山青水秀;而明麗的春光,則正是「節氣柔」的結果。 這是總寫春日白天的邊鎮風光。 入夜以後的邊鎮,又是一番景象。 詩人只用了「滿城絲管」四字來描繪它,這是用了誇張的手法。 絲管之聲不是隻從高門大戶中傳出,而是大街小巷滿城蕩漾。 一個「散」字用得極妙,把萬家歡樂,沒有邊警之擾的景象烘託了出來。 絲管之聲發自「清夜」,又說明邊鎮在歡樂中清靜而有秩序,雖然歡樂,卻不擾嚷。 因此,地雖是「窮邊」,景卻是美景。 難怪從內地來的客人看到這種春意盎然、歌舞昇平的景象,竟然不相信這是邊塞之地。 這種太平景象的出現,應該歸功于「作鎮」的將軍。 但是詩人卻沒有對將軍致邊地于太平之功直接讚美一詞,只是把讚美之情暗含于對美景的讚揚之中,用筆顯得非常委婉。 結句寫行人的感想,仍然避免自己直說譽詞。 「行人不信」,似乎是作為客觀現象來寫,然而,來來往往的行人不也包括詩人自己嗎?那種由衷的讚美之情寫得蘊藉有味。 (孫其芳) 山行 山行 項斯 青櫪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數家分。 山當日午回峰影,草帶泥痕過鹿群。 蒸茗氣從茅捨出,繰絲聲隔竹籬聞。 行逢賣藥歸來客,不惜相隨入島雲。 項斯除做過小官丹徒縣尉外,長期身居草野,很熟悉山野風光。 這首《山行》,便是寫山村野景。 由於詩人觀察入微,體驗深刻,詩寫得清新,細膩,貼切,逼真。 讀來如聞如見,引人入勝。 「青櫪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數家分。 」起筆展示山間佳境──有景,有人,有村落。 「亦」、「分」二字下得活脫。 「亦」字表明此處櫪木雖已蔚成深林,但並非杳無人煙,而是「亦有人」。 有人必有村,可詩人並不正面說「亦有村」,卻說一條溪水被幾戶人家分享着,這就顯得出語不凡。 這裡一片櫪林,一條溪水,幾戶人家,一幅恬美的山村圖都從十四字繪出。 第4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唐詩鑑賞下》
第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