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從數里外的曠野走向山村,一路行來,時間不知不覺地過去,夜幕悄悄地拉開。 頸聯轉寫夜景:「初月未終夕,邊烽不過秦。 」邊烽,指邊境的烽火。 唐代邊烽有兩種:一種是報邊境有事的緊急烽火,一種是報平安的烽火。 秦,指今陝西南部一帶。 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初升的月亮高懸天空,烽火點燃起來,沒有越過秦地,表明這一地區平安無事,山區更顯得闃靜,安謐。 這時候詩人逐漸走近山莊。 尾聯即寫接近山村時的喜悅感受:「蕭條桑柘外,煙火漸相親。 」詩人經過蕭疏荒涼的山區曠野,終於隱隱約約地看到山村人家宅邊常種的桑柘樹和茅舍上升起的裊裊輕煙,內心不禁感到無比的溫暖與親切,先前的驚懼心情漸漸平靜下來,轉而產生一種歡欣喜悅的感情。 結句「煙火漸相親」,寫得極富生活情趣與韻味。 詩人對生活的感受相當敏鋭,體驗深刻,又着意煉句,因此,詩裡的心理刻畫也顯得細緻入微而耐人尋味。 詩的佈局以「寒水」開始,「煙火」告終,中間歷敘曠野中的怪禽、落日、初月、邊烽,給人的感受是由寒而暖,從惶恐而至欣慰。 山區景物採用移步換景法描繪,隨着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變動,詩人的情緒也跟着波浪式起伏與發展。 這樣,詩的格局便顯得有波瀾,有開闔,寓變化多樣于章法井然之中。 詩的形象寫得險怪寒瘦,境界幽深奇異,在中唐詩歌中確實別具一格。 明胡應麟推崇「浪仙之幽奇」為「五言獨造」(《詩藪。 內編》卷四)。 從風格這一角度上看,這一評語也說得中肯。 (何國治) 寄韓潮州愈 寄韓潮州愈 賈島 此心曾與木蘭舟,直到天南潮水頭。 隔嶺篇章來華岳,出關書信過瀧流。 峰懸驛路殘雲斷,海浸城根老樹秋。 一夕瘴煙風捲盡,月明初上浪西樓。 賈島初為僧,好苦吟,由於著名的「推敲」故事,博得當時文苑巨擘韓愈的賞識而還俗應舉,所以他與韓愈感情深摯。 元和十四年(819),憲宗迎佛骨,韓愈上表切諫,觸怒皇帝,貶為潮州刺史。 赴任途中遇侄孫韓湘,寫了一首《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抒發自己的激憤之情。 此詩傳到京師,賈島讀後有感而作《寄韓潮州愈》詩。 詩一開頭就表達了與韓愈不同尋常的交契,流露了一種深情的眷念和神往的心曲。 作者說,我的心早與您同乘蘭舟,水宿風餐,一直流到嶺南韓江潮水的盡頭了。 兩句筆力奇橫,體現了忠臣遭斥逐,寒士心不平,甘願陪同貶官受苦的深厚友情。 中二聯直抒別後景況。 「篇章」即指韓愈《左遷》一詩。 作者說,你這一腔忠憤的「篇章」隔着秦嶺傳到京師(「華岳」指代長安),我怎能不內心共鳴,馳書慰問?當出關驛馬馳過瀧流,謫貶中的知友就可得到片紙慰藉了。 這一聯,表明二人正是高山流水,肝膽相照。 愈詩說:「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賈島則報以「峰懸驛路殘雲斷,海浸城根老樹秋。 」這是互訴衷曲之語。 「懸」、「浸」二字,一高一下,富於形象。 望不到盡頭的驛路,盤山而上,好象懸掛在聳入雲霄的峰巒上。 這是途中景況。 潮州濱海,海潮浸到城根,地卑湮濕,老樹為之含秋。 這是到任後的景況。 「峰懸驛路」是寫道路險阻:「海浸城根」則說處境淒苦。 「殘雲斷」內含人雖隔斷,兩心相連之意:「老樹秋」則有「樹猶如此,人何以堪」之慨。 在物景烘托中透露作者深沉的關切心情。 寫到第三聯,已把堅如磐石的友情推到絶頂,詩的境界也達到了高峰。 第四聯則宕開一筆,別開生面:「一夕瘴煙風捲盡,月明初上浪西樓。 」南方山林間濕熱蒸鬱,能致人疾疫的瘴氣,總有一天會象風捲殘雲那樣一掃而光。 到那時,皓月東昇,銀光朗照在潮州浪西樓上,整個大地也將變成瓊玉般的銀裝世界了。 月光如洗,天下昭然,友人無辜遭貶的冤屈,自將大白於天下。 這裡針對韓愈「好收吾骨瘴江邊」一語,一反其意,以美好的憧憬結束全詩。 此詩首聯寫意,次聯寫實,三聯寫懸想,尾聯寫祝願,而通篇又以「此心」二字為契機,抒寫了深摯的友情。 八句詩直如清澄的泉水,字字句句均從丹田流出。 詩的語言酷似韓愈《左遷》一詩的和詩,真是「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馬君驊) 題興化寺園亭 題興化寺園亭 賈島 破卻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種薔薇。 薔薇花落秋風起,荊棘滿亭君自知。 孟棨《本事詩。 怨憤》說:「島《題興化寺園亭》以刺裴度。 」文宗時裴度進位中書令,大肆修造興化寺亭園。 此詩反映了中唐「富者兼地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的社會現實。 俗語說,整紙畫鼻,臉面可知。 詩的開頭,便運用了這樣的構思方法。 「破卻千家作一池」。 池,只不過是興化寺園亭中的一個小小局部,卻要「破卻千家」;那麼整個園亭究竟要「破卻」多少人家?它的規模之大不是可想而知了嗎!整個園亭中的假山真水,奇樹異花,幽徑畫廊,自然是景隨步移,筆難盡述。 但詩人對那些卻一概從略,而只抓住「不栽桃李種薔薇」一點,這一點抓得好。 第一,它反映了貧富的心理殊異。 在食不果腹、家無壟畝的貧者看來,那麼好的土地,種成莊稼該有多好?即使為了觀賞,起碼該種桃李。 桃李春華秋實,能看能吃,卻棄之不種,薔薇華而不實,無補于用,卻偏偏要種,豈非一怪?其實,這種「怪」事在奢靡的上層社會所在多有,如聶夷中的《公子行》:「種花滿西園,花發青樓道。 花下一禾生,去之為惡草。 」同樣是反映耕者與有閒階級心理的迥別。 這「怪」字的背後,顯然暗藏著一個「奢」字。 第二,這一句也是為表現詩的題旨張本。 《韓詩外傳》卷七說:「春種桃李者,夏得陰其下,秋得其實。 春種蒺藜者,夏不可採其葉,秋得其刺焉。 」這大概便是詩的題旨所本。 而詩的妙處卻在於,作者接「種薔薇」的茬兒,將題旨拈連帶出:「薔薇花落秋風起,荊棘滿園君自知」,表面是寫秋後將出現的園景,實則指出了聚斂定要出現的後果;以「種花」拈連「栽刺」,擬聚斂定有的可悲下場,自然而又貼切。 最後一句,蘊藉含蓄,諷喻之意,溢於言外。 本篇以家常語,從眼前物中提煉出譏誚聚斂、諷嘲權貴的題旨,是很難得的。 在藝術上,巧而不華,素淡中寓深意,也是本詩的可取之處。 (傅經順) 訪隱者不遇 訪隱者不遇 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賈島是以「推敲」兩字出名的苦吟詩人。 一般認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實他的「推敲」不僅着眼于錘字煉句,在謀篇構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的。 此詩就是一個例證。 這首詩的特點是寓問于答。 「松下問童子」,必有所問,而這裡把問話省略了,只從童子所答「師採藥去」這四個字而可想見當時松下所問是「師往何處去」。 接着又把「採藥在何處」這一問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辭,把問句隱括在內。 最後一句「雲深不知處」,又是童子答覆對方採藥究竟在山前、山後、山頂、山腳的問題。 明明三番問答,至少須六句方能表達的,賈島採用了以答句包賅問句的手法,精簡為二十字。 這種「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間了。 第4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唐詩鑑賞下》
第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