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首詩裡,籠罩一切、包羅一切的東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萬徑」都是雪,才使得「鳥飛絶」、「人蹤滅」。 就連船篷上,漁翁的蓑笠上,當然也都是雪。 可是作者並沒有把這些景物同「雪」明顯地聯繫在一起。 相反,在這個畫面裡,只有江,只有江心。 江,當然不會存雪,不會被雪蓋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裡,也立刻會變成水。 然而作者卻偏偏用了「寒江雪」三個字,把「江」和「雪」這兩個關係最遠的形象聯繫到一起,這就給人以一種比較空濛、比較遙遠、比較縮小了的感覺,這就形成了遠距離的鏡頭。 這就使得詩中主要描寫的對象更集中、更靈巧、更突出。 因為連江裡都彷彿下滿了雪,連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滿了雪,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濃又厚的情形完全寫出來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蒼茫一片的氣氛也完全烘托出來了。 至于上面再用一個「寒」字,固然是為了點明氣候;但詩人的主觀意圖卻是在想不動聲色地寫出漁翁的精神世界。 試想,在這樣一個寒冷寂靜的環境裡,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專心地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 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託和寫照。 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把全詩前後兩部分有機地聯繫起來,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煉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體而細緻的手法來摹寫背景,用遠距離畫面來描寫主要形象;精雕細琢和極度的誇張概括,錯綜地統一在一首詩裡,是這首山水小詩獨有的藝術特色。 (吳小如) 漁翁 漁翁 柳宗元 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 此篇作於永州。 作者所寫的著名散文《永州八記》,于寄情山水的同時,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憤。 同樣的意味,在他的山水小詩中也是存在的。 此詩首句的「西岩」即指《始得西山宴遊記》的西山,而詩中那在山青水綠之處自遣自歌、獨往獨來的「漁翁」,則含有幾分自況的意味。 主人公獨來獨往,突現出一種孤芳自賞的情緒,「不見人」、「回看天際」等語,又都流露出幾分孤寂情懷。 而在藝術上,此詩尤為後人注目。 蘇東坡讚歎說:「詩以奇趣為宗,反常合道為趣。 熟味此詩有奇趣。 」(《全唐詩話續編》捲上引惠洪《冷齋夜話》)「奇趣」二字,的確抓住了此詩主要的藝術特色。 首句就題從「夜」寫起,「漁翁夜傍西岩宿」,還很平常;可第二句寫到拂曉時就奇了。 本來,早起打水生火,亦常事。 但「汲清湘」而「燃楚竹」,造語新奇,為讀者所未聞。 事實不過是汲湘江之水、以枯竹為薪而已。 不說汲「水」燃「薪」,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詩句的意藴也就不一樣了。 猶如「炊金饌玉」給人侈靡的感覺一樣,「汲清湘」而「燃楚竹」則有超凡絶俗的感覺,似乎象徵著詩中人孤高的品格。 可見造語「反常」能表現一種特殊情趣,也就是所謂「合道」。 一、二句寫夜盡拂曉,讀者從汲水的聲響與燃竹的火光知道西岩下有一漁翁在。 三、四句方寫到「煙銷日出」。 按理此時人物該與讀者見面,可是反而「不見人」,這也「反常」。 然而隨「煙銷日出」。 綠水青山頓現原貌忽聞櫓槳「欸乃一聲」,原來人雖不見,卻只在山水之中。 這又「合道」。 這裡的造語亦甚奇:「煙銷日出」與「山水綠」互為因果,與「不見人」則無干;而「山水綠」與「欸乃一聲」更不相干。 詩句偏作「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尤為「反常」。 但「熟味」二句,「煙銷日出不見人」,適能傳達一種驚異感;而于青山綠水中聞櫓槳欸乃之聲尤為悅耳怡情,山水似乎也為之綠得更其可愛了。 作者通過這樣的奇趣,寫出了一個清寥得有幾分神秘的境界,隱隱傳達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 所以又不是為奇趣而奇趣。 結尾兩句是全詩的一段餘音,漁翁已乘舟「下中流」,此時「回看天際」,只見岩上繚繞舒展的白雲彷彿尾隨他的漁舟。 這裡用了陶潛《歸去來辭》「雲無心而出岫」句意。 只有「無心」的白雲「相逐」,則其孤獨無伴可知。 關於這末兩句,東坡卻以為「雖不必亦可」。 這不經意道出的批評,引起持續數百年的爭執。 南宋嚴羽、明胡應麟、清王士禛、沈德潛同意東坡,認為此二句刪好。 而南宋劉辰翁、明李東陽、王世貞認為不刪好。 劉辰翁以為此詩「不類晚唐」正賴有此末二句(《詩藪。 內編》卷六引),李東陽也說「若止用前四句,則與晚唐何異?」(《懷麓堂詩話》)兩派分歧的根源主要就在於對「奇趣」的看法不同。 蘇東坡欣賞此詩「以奇趣為宗」,而刪去末二句,使詩以「欸乃一聲山水綠」的奇句結,不僅「餘情不盡」(《唐詩別裁》),而且「奇趣」更顯。 而劉辰翁、李東陽等所菲薄的「晚唐」詩,其顯著特點之一就是奇趣。 刪去此詩較平淡閒遠的尾巴,致使前四句奇趣尤顯,「則與晚唐何異?」兩相權衡,不難看出,後者立論理由頗欠充足。 「晚唐」詩固有獵奇太過不如初盛者,亦有出奇制勝而發初盛所未發者,豈能一概抹煞?如此詩之奇趣,有助于表現詩情,正是優點,雖「落晚唐」何傷?「詩必盛唐」,不正是明詩衰落的病根之一麼?蘇東坡不著成見,就詩立論,其說較通達。 自然,選錄作品應該維持原貌,不當妄加更改;然就談藝而論,可有可無之句,究以割愛為佳。 (周嘯天) 潤州聽暮角 潤州聽暮角 李涉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邊聲怨思長。 驚起暮天沙上雁,海門斜去兩三行。 詩題一作《晚泊潤州聞角》,與本題恰成補充,說明本詩是覊旅水途之作。 這首絶句,是李涉很有名的即景抒情之作,寫得氣勢蒼涼,意境高遠,通俗凝煉,耐人尋味。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邊聲怨思長。 」「江城」,臨江之城,即潤州。 這裡雖然是寫耳聞目睹景象,但字裡行間,都使人感到一個憂憤滿懷的詩人影子。 他佇立船頭,眼望着茫茫江面,耳聽著城頭傳來悠揚悲切的邊地樂調。 大凡覊途之士,雖非邊地戍卒,總有異地思歸之情。 在這一點上,他們的感情是相通的。 因而,一聞邊地樂聲,便立刻引起詩人的共鳴,勾起他思鄉歸里的綿綿情思。 在這裡,詩人巧妙地借助于邊聲的幽怨之長和江流的悠長,從形、聲兩個方面着筆,將抽象的心中的思歸之情,作了形象具體的刻畫。 「驚起暮天沙上雁,海門斜去兩三行。 」暮角聲起。 江邊沙灘上的鴻雁驚起,而飛向了遠方。 乍看,象是實景的描寫,但仔細品味,這不正是詩人有家不得歸,而且天涯海角、越走越遠的真實寫照嗎?詩人家居洛陽,方向在潤州的西北;而驚雁是向南,越飛越遠。 莫說歸里,就是連借飛雁而通家書的指望也沒有哇!「驚起」二字,不言「己」而言雁,是所謂不犯正位的寫法。 寫雁的受驚遠飛,實際上也兼含了詩人當時「不虞」的遭際。 文宗時,詩人曾因事流放康州(治所在今廣東德慶),此詩很可能是作於遷謫途中。 第3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唐詩鑑賞下》
第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