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直抒胸臆,純任自然,八句一氣貫串,讀起來感到感情強烈逼人,不容換氣。 全詩用「四支」韻,本來是不十分響的韻部,到了詩人筆下,卻變得瀏亮哀遠,音樂效果特彆強烈。 古來懷友的名篇,共同的特點是真摯、深刻。 白居易此詩是悼亡友,在真摯、深刻之外,又多了一重淒愴的色彩。 (賴漢屏) 楊柳枝詞 楊柳枝詞 白居易 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金色軟于絲。 永豐西角荒園裡,盡日無人屬阿誰? 關於這首詩,當時河南尹盧貞有一首和詩,並寫了題序說:「永豐坊西南角園中,有垂柳一株,柔條極茂。 白尚書曾賦詩,傳入樂府,遍流京都。 近有詔旨,取兩枝植于禁苑。 乃知一顧增十倍之價,非虛言也。 」永豐坊為唐代東都洛陽坊裡名。 白居易於武宗會昌二年(842)以刑部尚書致仕後寓居洛陽,直至會昌六年卒;盧貞會昌四年七月為河南尹(治所在洛陽)。 白詩寫成到傳至京都,須一段時間,然後有詔旨下達洛陽,盧貞始作和詩。 據此推知,白氏此詩約作於會昌三年至五年之間。 移植永豐柳詔下達後,他還寫了一首《詔取永豐柳植禁苑感賦》的詩。 此詩前兩句寫柳的風姿可愛,後兩句發抒感慨,是一首詠物言志的七絶。 詩中寫的是春日的垂柳。 最能表現垂柳特色的,是它的枝條,此詩亦即于此着筆。 首句寫枝條之盛,舞姿之美。 「春風千萬枝」,是說春風吹拂,千絲萬縷的柳枝,隨風起舞。 一樹而千萬枝,可見柳之繁茂。 次句極寫柳枝之秀色奪目,柔嫩多姿。 春風和煦,柳枝綻出細葉嫩芽,望去一片嫩黃;細長的柳枝,隨風飄蕩,比絲縷還要柔軟。 「金色」、「絲」,比譬形象,寫儘早春新柳又嫩又軟之嬌態。 此句上承春風,寫的仍是風中情景,風中之柳,才更能顯出枝條之軟。 句中疊用兩個「于」字,接連比況,更加突出了「軟」和「嫩」,而且使節奏輕快流動,與詩中欣喜讚美之情非常協調。 這兩句把垂柳之生機橫溢,秀色照人,輕盈裊娜,寫得極生動。 《唐宋詩醇》稱此詩「風致翩翩」,確是中肯之論。 這樣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應當受到人們的讚賞,為人珍愛;但詩人筆鋒一轉,寫的卻是它荒涼冷落的處境。 詩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長之地,有意給人以突兀之感,在詩意轉折處加重特寫,強調垂柳之不得其地。 「西角」為背陽陰寒之地,「荒園」為無人所到之處,生長在這樣的場所,垂柳再好,又有誰來一顧呢?只好終日寂寞了。 反過來說,那些不如此柳的,因為生得其地,卻備受稱讚,為人愛惜。 詩人對垂柳表達了深深的惋惜。 這裡的孤寂落寞,同前兩句所寫的動人風姿,正好形成鮮明的對比;而對比越是鮮明,越是突出了感嘆的強烈。 這首詠物詩,抒發了對永豐柳的痛惜之情,實際上就是對當時政治腐敗、人才埋沒的感慨。 白居易生活的時期,由於朋黨鬥爭激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擠。 詩人自己,也為避朋黨傾軋,自請外放,長期遠離京城。 此詩所寫,亦當含有詩人自己的身世感慨在內。 此詩將詠物和寓意熔在一起,不着一絲痕跡。 全詩明白曉暢,有如民歌,加以描寫生動傳神,當時就「遍流京都」。 後來蘇軾寫《洞仙歌》詞詠柳,有「永豐坊那畔,盡日無人,誰見金絲弄晴晝」之句,隱括此詩,讀來仍然令人有無限低回之感,足見其藝術力量感人至深了。 (王思宇) 白雲泉 白雲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雲泉,雲自無心水自閒。 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 「天平山上白雲泉」,起句即點出吳中的奇山麗水、風景形勝的精華所在。 天平山在蘇州市西二十里。 「此山在吳中最為崷崪高聳,一峰端正特立」①,「巍然特出,群峰拱揖」②,岩石峻峭。 山上青松鬱鬱蔥蔥。 山腰依崖建有亭,「亭側清泉,泠泠不竭,所謂白雲泉也」③,號稱「吳中第一水」④,泉水清洌而晶瑩,「自白樂天題以絶句」,「名遂顯于世」⑤。 然而,這一名山勝水的優美景色在詩人眼帘中卻呈現為:「雲自無心水自閒」。 白雲隨風飄蕩,舒捲自如,無牽無掛;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瀉,從容自得。 詩人無意描繪天平山的巍峨高聳和吳中第一水的清澄透澈,卻着意描寫「雲無心以出岫」的境界,表現白雲坦蕩淡泊的胸懷和泉水閒靜雅緻的神態。 句中連用兩個「自」字,特彆強調雲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樂,逍遙而愜意。 這裡移情注景,景中寓情,「雲自無心水自閒」,恰好是詩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寫照。 唐敬宗寶曆元年(825)至二年,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期間,政務十分繁忙冗雜,「清旦方堆案,黃昏始退公。 可憐朝暮景,消在兩衙中」(《秋寄微之十二韻》),覺得很不自由。 面對閒適的白雲與泉水,對照自己「心為形役」的情狀,不禁產生羡慕的心情,一種清靜無為、與世無爭的思想便油然而起:「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問清清的白雲泉水,何必向山下奔騰飛瀉而去,給紛擾多事的人世推波助瀾!自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貶官江州司馬後,濟世的抱負和鬥爭的鋭氣漸漸減少,而「知足保和」、獨善其身的思想則逐步增加。 在蘇州刺史任上,他深深感到「公私頗多事,衰憊殊少歡。 迎送賓客懶,鞭笞黎庶難」(《自詠》),渴望能早日擺脫惱人的俗務。 結尾兩句流露出「既無可戀者,何以不休官」的情緒,集中反映了詩人隨遇而安、出世歸隱的思想,表現了詩人後期人生觀的一個側面。 這首七絶猶如一幅線條明快簡潔的淡墨山水圖。 詩人並不注重用濃墨重彩描繪天平山上的風光,而是着意摹畫白雲與泉水的神態,將它人格化,使它充滿生機、活力,點染着詩人自己閒逸的感情,給人一種饒有風趣的清新感。 詩人採取象徵手法,寫景寓志,以雲水的逍遙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懷與閒適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徵社會風浪,「興發於此而義歸於彼」,言淺旨遠,意在象外,寄託深厚,理趣盎然。 詩的風格平淡渾樸,清代田雯謂「樂天詩極清淺可愛,往往以眼前事為見得語,皆他人所未發。 」(《古歡堂集》)這一評語正好道出了這首七絶的藝術特色。 (何國治) 憫農二首 憫農二首 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紳,字公垂。 他不僅是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之一,而且是寫新樂府詩的最早實踐者。 元稹曾說過:「予友李公垂,貺予樂府新題二十首。 雅有所謂,不虛為文。 予取其病時之尤急者,列而和之,蓋十二而已。 」元稹和了十二首,白居易又寫了五十首,並改名《新樂府》。 可見李紳創作的《新題樂府》對他們的影響。 所謂「不虛為文」,不也就含有「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意思嗎?可惜的是李紳寫的《新樂府》二十首今已不傳,不過,他早年所寫的《憫農二首》(一稱《古風二首》),亦足以體現「不虛為文」的精神。 第2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唐詩鑑賞下》
第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