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繫元稹的詩,更可見兩人的交誼之篤,也更可見白居易的這首《憶元九》詩雖象是偶然動念,隨筆成篇,卻有其深厚真摯的感情基礎。 如果把兩人的詩合起來看:一寫於長安,一寫於梁州;一寫居者之憶,一寫行人之思;一寫真事,一寫夢境;詩中情事卻如《本事詩》所說,「合若符契」。 而且,兩詩寫於同一天,又用的是同一韻。 這是兩情的異地交流和相互感應。 讀者不僅從詩篇的藝術魅力,而且從它的感情內容得到了真和美的享受。 (陳邦炎) 惜牡丹花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在群芳鬥艷的花季裡,被譽為國色天香的牡丹花總是姍姍開遲,待到她占斷春光的時候,一春花事已經將到盡期。 歷代多愁善感的詩人,對於傷春惜花的題材總是百詠不厭。 而白居易這首《惜牡丹花》卻在無數惜花詩中別具一格。 人們向來在花落之後才知惜花,此詩一反常情,卻由鮮花盛開之時想到紅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鮮立意表現了對牡丹的無限憐惜,寄寓了歲月流逝、青春難駐的深沉感慨。 全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氣跌宕迴環,語意層層深入。 首句開門見山,點出題意:「惆悵階前紅牡丹」,淡淡一筆,詩人的愁思,庭院的雅緻,牡丹的紅艷,都已歷歷分明。 「惆悵」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開敗的錯覺,立即將人引入惜花的惆悵氣氛之中。 第二句卻將語意一轉:「晚來唯有兩枝殘」,強調到晚來只有兩枝殘敗,才知道滿院牡丹花還開得正盛呢!「唯有」、「兩枝」,語氣肯定,數字確切,足見詩人賞花之細心,只有將花枝都認真數過,才能得出這樣精確的結論,而唯其如此精細,才見出詩人惜花之情深。 這兩句自然樸質,不加雕飾,僅用跌宕起伏的語氣造成一種寫意的效果,通過惜花的心理描繪表現詩人黃昏時分在花下流連忘返的情景,可謂情篤而意深。 既然滿院牡丹只有兩枝殘敗,似乎不必如此惆悵,然而一葉知秋,何況兩枝?詩人從兩枝殘花看到了春將歸去的消息,他的擔心並非多餘。 「明朝風起應吹盡」,語氣又是一轉,從想象中進一步寫出惜花之情。 明朝或許未必起風,「應」字也說明這只是詩人的憂慮。 但天有不測風雲,已經開到極盛的花朵隨時都會遭到風雨的摧殘。 一旦風起,「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艷散隨風」②,那種淒涼冷落實在使人情不能堪。 但是詩人縱有萬般惜花之情,他也不能拖住春天歸去的腳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來的風雨,這又如何是好呢?古人說過:「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古詩十九首》)那麼,趁着花兒尚未被風吹盡,夜裡起來把火看花,不也等於延長了花兒的生命麼?何況在搖曳的火光映照下,將要衰謝的牡丹越發紅得濃艷迷人,那種美麗而令人傷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領略不到的風味。 全篇詩意幾經轉折,詩人憐花愛花的一片痴情已經抒發得淋漓盡致,至于花殘之後的心情又如何,也就不難體味了。 白居易此詩一出,引起後人爭相模仿,李商隱的《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 」在殘花萎紅中寄託人去筵空的傷感,比白詩寫得更加穠麗含蓄,情調也更淒艷迷惘。 而在豁達開朗的蘇東坡筆下,與高燭相對的花兒則象濃妝艷抹的美女一樣嬌懶動人:「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海棠》)惜花的惆悵已經消溶在詩人優雅風趣的情致之中。 無可否認,李商隱和蘇東坡這兩首詩歷來更為人們所稱道,但後人藝術上的成功是由於擷取了前人構思的精英,因此,當人們陶醉在李商隱、蘇東坡所創造的優美意境之中的時候,也不應當忘記白居易以燭光照亮了後人思路的功勞。 (葛曉音) 望驛台 望驛台 白居易 靖安宅裡當窗柳,望驛台前撲地花。 兩處春光同日盡,居人思客客思家! 元和四年(809)三月,元稹以監察御史身份出使東川按獄,往來鞍馬間,寫下《使東川》一組絶句。 稍後,白居易寫了十二首和詩,《望驛台》便是其中一首。 元稹《望驛台》云:「可憐三月三旬足,悵望江邊望驛台。 料得孟光今日語,不曾春盡不歸來!」 這是元稹在三月的最後一天,為思念妻子韋叢而作。 結句「不曾春盡不歸來」,乃詩人懸揣之辭。 料想妻子以春盡為期,待他重聚,而現在竟無法實現,悵惘之情,宛然在目。 白居易的和詩更為出色。 首句「靖安宅裡當窗柳」,元稹宅在長安靖安裡,他的夫人韋叢此時就住在那裡,寫其宅自見其人。 「當窗柳」意即懷人。 唐人風俗,愛折柳以贈行人,因柳而思遊子。 大概是取柳絲柔長不斷,以寓彼此情愫不絶之意。 我們從這詩句裡,依稀看見韋叢天天守着窗前碧柳、凝眸念遠的情景,她對丈夫懷念之情太深了!次句「望驛台前撲地花」,自然是寫元稹。 春意闌珊,落紅滿地。 他一人獨處驛邸,見落花而念彼如花之人。 這一句巧用比喻,富於聯想,也很饒詩情。 三句「兩處春光同日盡」,更是好句。 「盡」字如利刀割水,效果強烈,它含有春光盡矣、人在天涯的感傷情緒。 「春光」不單指春天,而兼有美好的時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 「春光同日盡」,也就是兩人預期的歡聚落空了。 這樣,就自然導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 本來,思念決不限此一日,但這一日既是春盡日,這種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 一種相思,兩處離愁,感情的暗線把千里之外的兩顆心緊緊聯繫起來了。 詩的中心是一個「思」字。 全詩緊扣思字,含蓄地、層層深入地展開。 首句「當窗柳」,傳出閨中綺思,次用「撲地花」,寫出驛旅苦思。 這兩句都通過形象以傳情,不言思而思字灼然可見。 三句推進一層,寫出了三月三十日這個特定時日由希望轉入失望的刻骨相思。 但仍不直遂,只以「春光盡」三字出之,頗富含蓄之妙。 四句更推進一層,含蓄變成了爆發,直點「思」字,而且迭用兩個思字,將前三句都綰合起來,點明詩旨,收束得很有力量。 此詩詩格與原作一樣,采平起仄收式,但又于原詩不同,下筆便用對句,且對仗工穩。 不僅具有形式整飭之美,且加強了表達力量。 因為,在內容上,這兩句是賅舉雙方,用了對句,則見雙方感情同等深摯,相思同樣纏綿,形式與內容和諧一致,相得益彰。 又由於對起散收,章法于嚴謹中有變化,也就增加了詩的聲情之美。 (賴漢屏) 江樓月 江樓月 白居易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雖同人別離。 一宵光景潛相憶,兩地陰晴遠不知。 誰料江邊懷我夜,正當池畔望君時。 今朝共語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詩。 這是白居易給元稹的一首贈答詩。 元和四年(809)春,元稹以監察御史使東川,不得不離開京都,離別正在京任翰林的摯友白居易。 他獨自在嘉陵江岸驛樓中,見月圓明亮,波光蕩漾,遂浮想聯翩,作七律《江樓月》寄樂天,表達深切的思念之情。 後來,樂天作《酬和元九東川路詩十二首》,在題下註云:「十二篇皆因新境追憶舊事,不能一一曲敘,但隨而和之,唯予與元知之耳。 」這首七律《江樓月》是其中第五首。 第1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唐詩鑑賞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