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列長長的駱駝隊遠遠地走過沙漠,頸上的懸鈴不斷搖動,發出響亮悅耳的聲音,給人以安謐的感覺。 詩人以訴之聽覺的鈴聲讓人產生視覺的駱駝隊形象,從而觸發起一種神往的感情,這樣便把聽覺、視覺和意覺彼此溝通起來,寫得異常巧妙,極富創新精神。 這就是美學上所說的「通感」手法。 但聯繫下面一句,這種感情便起了突變。 無數鈴聲意味着很多的駱駝商隊。 如今它們走向遙遠的沙漠,究竟通向哪裡去呢?詩人不由懷念起往日「平時安西萬里疆」絲綢之路上和平繁榮的情景。 「應馱白練到安西。 」在這「蘆筍初生漸欲齊」的溫暖季節裡,本應是運載絲綢的商隊「萬里向安西」的最好時候呀!言外之意是說,現在的安西都護府轄境為吐蕃控制,「絲綢之路」早已閉塞阻隔,駱駝商隊再不能到達安西了。 句首一「應」字,凝聚了多麼辛酸而沉痛的感情! 這首《涼州詞》用濃厚的色彩描繪西北邊塞風光,它宛如一幅風景油畫,遠近景的結構,層次分明,明暗的對比強烈。 畫面上的空間遼遠,沙漠廣闊,中心展現着一列在緩緩行進的駱駝商隊,詩的思想感情就通過這一駱駝隊的行動方向,集中表現出來,從而收到以一當十、以少勝多,寓虛于實的藝術效果。 (何國治) 江館 江館 王建 水面細風生,菱歌慢慢聲。 客亭臨小市,燈火夜妝明。 在唐代詩人中,王建是擅長素描速寫的著名作手。 他熟練地運用各種形式,創作了一幅幅上自宮廷禁苑下至市井鄉村的風物風情畫。 這些作品,都充溢着濃郁的生活氣息。 這首題為《江館》的五絶,就是一幅清新的江館夜市的素描。 唐代商業繁榮,中唐以來更有進一步發展。 不但大都市有繁華的商業區和笙歌徹曉的夜市,連一般州縣也設有商市,甚至在州縣城以外的交通便利地點也有形形色色的草市、小市。 杜牧在《上李太尉論江賊書》中說到,江淮地區的草市,都設在水路兩旁,富室大戶,多住在市上。 這首詩中所描繪的「小市」,大概就是這類臨江市鎮上的商市;所謂「江館」,則是市鎮上一所臨江的旅館。 詩裡寫的,便是詩人夜宿江館所見江邊夜市的景色。 客館臨江,所以開頭先點出環境特點。 「水面細風生」,寫的是清風徐來,水波微興的景象。 但因為是在朦朧的暗夜,便主要不是憑視覺而是憑觸覺去感知。 「生」字樸素而真切地寫出微風新起的動態,透露出在這以前江面的平靜,也透露出詩人在靜默中觀察、感受這江館夜景的情態。 因為只有在靜默狀態中,才能敏鋭地感覺到微風悄然興起於水面時所帶來的涼意和快感。 這個開頭,為全詩定下一個輕柔的基調。 第二句「菱歌慢慢聲」,轉從聽覺角度來寫。 菱歌,指夜市中歌女的清唱。 她們唱的大概就是江南水鄉采菱採蓮一類民歌小調。 「慢慢聲」,寫出了歌聲的婉曼柔美,舒緩悠揚。 在這朦朧的夜色裡,這菱歌清唱的婉曼之聲,隨着陣陣清風的吹送,顯得格外清揚悅耳,動人遐想。 如果說第一句還只是為江邊夜市佈置了一個安恬美好的環境,那麼這一句就露出了江邊夜市溫馨旖旎的面影,顯示了它特有的風情。 「客亭臨小市,燈火夜妝明。 」客亭,就是詩人夜宿的江館中的水亭。 它緊靠着「小市」,這才能聽到菱歌清唱,看到燈火夜妝,領略水鄉夜市的風情。 這一句明確交代了詩人所在的地方和他所要描繪的對象,在全篇中起着點題的作用。 詩人不把它放在開頭而特意安排在這裡,看來是用過一些心思的。 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色本比較簡單,缺乏層次與曲折,如果開頭用敘述語點醒,接着連用三個描寫句,不但使全篇傷于平直和一覽無餘,而且使後三句略無層遞,變成景物的單純羅列堆砌。 現在這樣,將敘述語嵌入前後的描寫句中間,一則可使開頭不過于顯露,二則可使中間稍有頓挫,三則可使末句更加引人注目,作用是多方面的。 末句又轉從視覺角度來寫。 透過朦朧的夜色,可以看到不遠處有明亮的燈光,燈光下,正活動着盛妝女子婉麗的身影。 「明」字寫燈光,也寫出在明亮燈光照映下鮮麗的服飾和容顏。 詩人寫江邊夜市,始則在朦朧中感觸到「水面細風生」,繼則在朦朧中聽到「菱歌慢慢聲」。 就在這夜市剛剛撩開面紗,露出隱約的面影時,卻突然插入「客亭臨小市」這一句,使文勢出現頓挫曲折,也使讀者在情緒上稍作間歇和醞釀,跟着詩人一起用視覺去捕捉夜市最動人的一幕。 因此當夜市終於展示出它的明麗容顏——「燈火夜妝明」時,景象便顯得分外引人注目,而夜市的風姿也就以鮮明的畫面美和濃郁的詩意美呈現在面前了。 旅館夜宿的題材,往往滲透着淒清孤寂的鄉愁覊思。 從「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淒然」、「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這些詩句中,可以看到這個傳統的相繼不衰。 王建這首旅宿詩,卻懷着悠閒欣喜的感情,領略江邊夜市的詩意風情。 這裡面似乎透露出由於商業經濟的繁榮,出現了新的生活場景,而有關這方面的描繪,在以前的詩歌中是反映得不多的。 由此啟漸,「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夜市橋邊火,春風寺外船」一類描寫便時時出現在詩人筆下。 這正反映出時代生活的變化,和由這種變化引起的詩人視野的擴大,和審美感情的變化。 (劉學鍇) 望夫石 望夫石 王建 望夫處,江悠悠。 化為石,不回頭。 山頭日日風復雨,行人歸來石應語。 這是一首依據古老的民間傳說寫成的抒情小詩。 相傳,古代有個女子,因為丈夫離家遠行,經久未歸,就天天上山遠望,盼望丈夫歸來。 但是許多年過去了,丈夫終未回來,這女子便在山巔化為石頭。 石頭的形象如一位女子翹首遠望,人們就把此石稱作望夫石,此山稱作望夫山了。 這個故事起源於今湖北武昌附近,由於流傳廣泛,許多地方都有望夫山、望夫石、望夫台。 在我國古典詩歌中,有不少以這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民間傳說作為題材的作品,王建的這首《望夫石》感深情切,在眾多的詩作中獨具特色。 第12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唐詩鑑賞中》
第1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