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到漁家 張籍 漁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 行客欲投宿,主人猶未歸。 竹深村路遠,月出釣船稀。 遙見尋沙岸,春風動草衣。 這首《夜到漁家》,一本作《宿漁家》。 張籍用蘸滿感情的筆墨描繪了前人較少觸及的漁民生活的一個側面,題材新穎,藝術構思富有獨創性。 春天的一個傍晚,詩人行旅至江邊,映入眼底的景色,蕭索而落寞。 詩人一開頭就展示漁家住所的典型特徵:茅舍簡陋,靠近僻遠江口,便于出江捕魚。 時值潮漲,江潮侵入了柴門。 詩人在柴門外窺望,發現屋裡闃無一人。 詩人為何在門外徘徊張望呢?原來他要在這戶漁民家裡投宿,而屋主人卻還未回家。 「行客欲投宿」,暗示時已臨晚,而「主人猶未歸」,則透露出主人在江上打漁時間之長,其勞動之辛苦不言而喻。 此時此刻,詩人只好在屋外躑躅,等待,觀看四周環境:竹叢暗綠而幽深,鄉間小路蜿蜓伸展,前村還在遠處;詩人焦急地眺望江面,江上漁船愈來愈稀少。 一個「遠」字,隱隱寫出詩人急於在此求宿的心境。 「月出」,表明夜已降臨。 「釣船稀」則和「主人猶未歸」句,前後呼應,相互補充。 面對這冷落淒清的境界,詩人渴望主人歸來的心情更加迫切。 他不斷眺望江口,遠遠看見一葉扁舟向岸邊行來,漁人正尋沙岸泊船,他身上的蓑衣在春風中飄動。 期待已久的漁人大概回來了吧!詩人喜悅的心情陡然而生。 結尾一句,形象生動,調子輕快,神采飛揚,極富神韻,給人特別深刻的印象,凝聚了詩人對漁民的深情厚意。 這首詩語言淺切流暢,活潑圓轉。 「春風動草衣」句寫得尤為傳神。 正如清人田雯評價張籍詩歌特色時所指出的那樣:「名言妙句,側見橫生,淺淡精潔之至。 」(《古歡堂集》) (何國治) 秋思 秋思 張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盛唐絶句,多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較少敘事成分;到了中唐,敘事成分逐漸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為絶句的習見題材,風格也由盛唐的雄渾高華、富於浪漫氣息轉向寫實。 張籍這首《秋思》寓情於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富於包孕的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作客他鄉的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懷念。 第一句說客居洛陽,又見秋風。 平平敘事,不事渲染,卻有含蘊。 秋風是無形的,可聞、可觸、可感,而彷彿不可見。 但正如春風可以染綠大地,帶來無邊春色一樣,秋風所包含的肅殺之氣,也可使木葉黃落,百卉凋零,給自然界和人間帶來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態。 它無形可見,卻處處可見。 作客他鄉的遊子,見到這一切淒涼搖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覊泊異鄉的孤孑淒寂情懷,引起對家鄉、親人的悠長思念。 這平淡而富於含蘊的「見」字,所給予讀者的暗示和聯想,是很豐富的。 第二句緊承「見秋風」,正面寫「思」字。 晉代張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蒓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覊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晉書。 張翰傳》)。 張籍祖籍吳郡,此時客居洛陽,情況與當年的張翰相彷彿,當他」見秋風「而起鄉思的時候,也許曾經聯想到張翰的這段故事。 但由於種種沒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張翰的」命駕而歸「,只好修一封家書來寄託思家懷鄉的感情。 這就使本來已經很深切強烈的鄉思中又增添了欲歸不得的悵惘,思緒變得更加複雜多端了。 」欲作家書意萬重「,這」欲「字頗可玩味。 它所表達的正是詩人鋪紙伸筆之際的意念和情態:心裡湧起千愁萬緒,覺得有說不完、寫不盡的話需要傾吐,而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處說起,也不知如何表達。 本來顯得比較抽象的」意萬重「,由於有了這」欲作家書“而遲遲不能下筆的生動意態描寫,反而變得鮮明可觸、易於想象了。 三、四兩句,撇開寫信的具體過程和具體內容,只剪取家書就要發出時的一個細節——「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詩人既因「意萬重」而感到無從下筆,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無暇細加考慮,深厚豐富的情意和難以表達的矛盾,加以時間「匆匆」,竟使這封包含着千言萬語的信近乎「書被催成墨未濃」(李商隱《無題四首》)了。 書成封就之際,似乎已經言盡;但當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時候,卻又忽然感到剛纔由於匆忙,生怕信裡漏寫了什麼重要的內容,於是又匆匆拆開信封。 「復恐」二字,刻畫心理入微。 這「臨發又開封」的行動,與其說是為了添寫幾句匆匆未說盡的內容,不如說是為了驗證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擔心。 (開封驗看檢查的結果也許證明這種擔心純屬神經過敏。 )而這種毫無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詩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開封」的決定,正顯出他對這封「意萬重」的家書的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千言萬語,惟恐遺漏了一句。 如果真以為詩人記起了什麼,又補上了什麼,倒把富於詩情和戲劇性的生動細節化為平淡無味的實錄了。 這個細節之所以富於包孕和耐人咀嚼,正由於它是在「疑」而不是在「必」的心理基礎上產生的。 並不是生活中所有「行人臨發又開封」的現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寫進詩裡。 只有當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狀態聯繫在一起的時候,方纔顯出它的典型意義。 因此,象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樣,在「見秋風」、「意萬重」,而又「復恐匆匆說不盡」的情況下來寫「臨發又開封」的細節,本身就包含着對生活素材的提煉和典型化,而不是對生活的簡單模寫。 王安石評張籍的詩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題張司業詩》),這是深得張籍優秀作品創作要旨和甘苦的評論。 這首極本色、極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樣自然的詩,似乎可以作為王安石精到評論的一個生動例證。 (劉學鍇) 涼州詞三首(其一) 涼州詞三首(其一) 張籍 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 唐德宗貞元六年(790)以後至九世紀中葉,安西和涼州邊地盡入吐蕃手中,「絲綢之路」向西一段也為吐蕃所占。 張籍在涼州詞中表達了他對邊事的憂憤。 詩一開始就寫邊塞城鎮荒涼蕭瑟的氣氛:「邊城暮雨雁飛低。 」黃昏時分,邊城陰雨連綿,雁兒在陰沉沉的暮雨天中低飛,而不是在晴朗的天空中高高飛翔,這給人以一種沉重的壓抑感,象徵中唐西北邊境並不安寧。 詩人抓着鴻雁低飛這一景象下筆,含義深邃,意在言外。 遠景寫得陰沉抑鬱。 近景則相反,富有朝氣:「蘆筍初生漸欲齊。 」 河邊蘆葦發芽似筍,抽枝吐葉,爭着向上生長。 近景的色彩鮮明,情調昂揚,和遠景的幽深低沉剛好形成強烈的對照。 以上兩句所寫一抑一揚,一暗一明的景色,互相襯托,相得益彰。 蘆筍的蓬勃生機給邊境帶來春色,荒漠的大地上 也看到人的活動了:「無數鈴聲遙過磧。 」 第12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唐詩鑑賞中》
第1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