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四句是敘述與杜甫同朝為官的生活境況。 詩人連續鋪寫「天仗」、「丹陛」、「禦香」、「紫微」,表面看,好象是在炫耀朝官的榮華顯貴;但揭開「榮華顯貴」的帷幕,卻使我們看到另外的一面:朝官生活多麼空虛、無聊、死板、老套。 不是麼?每天他們總是煞有介事、誠惶誠恐地「趨」(小跑)入朝廷,分列殿廡東西。 但君臣們辦了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定了什麼興利除弊、定國安邦之策呢?沒有。 詩人特意告訴我們,清早,他們隨威嚴的儀仗入朝,而到晚上,唯一的收穫就是沾染一點「禦香」之氣而「歸」罷了。 「曉」、「暮」兩字說明這種庸俗無聊的生活,日復一日,天天如此。 這對於立志為國建功的詩人來說,怎能不感到由衷的厭惡? 五、六兩句,詩人直抒胸臆,向老朋友吐露內心的悲憤。 「白髮悲花落,青雲羡鳥飛。 」這兩句中,「悲」字是中心,一個字概括了詩人對朝官生活的態度和感受。 詩人為大好年華浪費于「朝隨天仗入,暮惹禦香歸」的無聊生活而悲,也為那種「聯步趨丹陛,分曹限紫微」的木偶般的境遇而不勝愁悶。 因此,低頭見庭院落花而倍感神傷,抬頭睹高空飛鳥而頓生羡慕。 如果我們聯繫當時安史亂後國家瘡痍滿目、百廢待興的時事背景,對照上面四句所描寫的死氣沉沉、無所作為的朝廷現狀,就會更加清楚地感到「白髮悲花落,青雲羡鳥飛」兩句,語憤情悲,抒發了詩人對時事和身世的無限感慨。 詩的結尾兩句,是全詩的高潮。 闕事,指缺點、過錯。 有人說這兩句是吹捧朝廷,倘若真是這樣,詩人又何須「悲花落」、「羡鳥飛」,甚至愁生白髮呢?很顯然,這「聖朝無闕事」,是詩人憤慨至極,故作反語;與下句合看,既是諷刺,也是揭露。 只有那昏庸的統治者,才會自詡聖明,自以為「無闕事」,拒絶納諫。 正因為如此,身任「補闕」的詩人見「闕」不能「補」,「自覺諫書稀」,一個「稀」字,反映出詩人對文過飾非、諱疾忌醫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 這和當時同為諫官的杜甫感慨「袞職曾無一字補」(《題省中壁》)、「何用虛名絆此身」(《曲江二首》),是語異而心同的。 所以杜甫讀了岑參詩後,心領神會,奉答曰:「故人得佳句,獨贈白頭翁。 」(《奉答岑參補闕見贈》)他是看出岑詩中的「潛台詞」的。 這首詩,採用的是曲折隱晦的筆法,寓貶于褒,棉裡藏針,表面頌揚,骨子裡感慨身世遭際和傾訴對朝政的不滿。 用婉曲的反語來抒發內心憂憤,使人有尋思不盡之妙。 (何慶善)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岑參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為題材的好詩不少,並且各有特點。 岑參的這首五絶,表現的不是一般的節日思鄉,而是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亂中人民疾苦的關切。 表面看來寫得平直樸素,實際構思精巧,情韻無限,是一首言簡意深、耐人尋味的抒情佳作。 這首詩的原注說:「時未收長安。 」唐天寶十四載(755)安祿山起兵叛亂,次年長安被攻陷。 至德二載(757)二月肅宗由彭原行軍至鳳翔,岑參隨行。 九月唐軍收復長安,詩可能是該年重陽節在鳳翔寫的。 岑參是南陽人,但久居長安,故稱長安為「故園」。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有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緊扣題目中的「九日」。 劈頭一個「強」字,則表現了詩人在戰亂中的淒清景況。 第二句化用陶淵明的典故。 據《南史。 隱逸傳》記載:陶淵明有一次過重陽節,沒有酒喝,就在宅邊的菊花叢中獨自悶坐了很久。 後來正好王弘送酒來了,才醉飲而歸。 這裡反用其意,是說自己雖然也想勉強地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可是在戰亂中,沒有象王弘那樣的人來送酒助興。 此句承前句而來,銜接自然,寫得明白如話,使人不覺是用典,達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覺,若胸臆語也。 」(邢邵語)正因為此處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們種種的聯想和猜測:造成「無人送酒來」的原因是什麼呢?這裡暗寓着題中「行軍」的特定環境。 第三句開頭一個「遙」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園長安相隔之遠,而更見思鄉之切。 作者寫思鄉,沒有泛泛地籠統地寫,而是特彆強調思念、憐惜長安故園的菊花。 這樣寫,不僅以個別代表一般,以「故園菊」代表整個故園長安,顯得形象鮮明,具體可感;而且這是由登高飲酒的敘寫自然發展而來的,是由上述陶淵明因無酒而悶坐菊花叢中的典故引出的聯想,具有重陽節的節日特色,仍貼題目中的「九日」,又點出「長安故園」,可以說是切時切地,緊扣詩題。 詩寫到這裡為止,還顯得比較平淡,然而這樣寫,卻是為了逼出關鍵的最後一句。 這句承接前句,是一種想象之辭。 本來,對故園菊花,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想象,詩人別的不寫,只是設想它「應傍戰場開」,這樣的想象扣住詩題中的「行軍」二字,結合安史之亂和長安被陷的時代特點,寫得新巧自然,真實形象,使我們彷彿看到了一幅鮮明的戰亂圖:長安城中戰火紛飛,血染天街,斷牆殘壁間,一叢叢菊花依然寂寞地開放著。 此處的想象之辭顯然已經突破了單純的惜花和思鄉,而寄託着詩人飽經戰爭憂患的人民的同情,對早日平定安史之亂的渴望。 這一結句用的是敘述語言,樸實無華,但是寓巧於樸,余意深長,耐人咀嚼,頓使全詩的思想和藝術境界出現了一個飛躍。 (吳小林) 武威送劉判官赴磧西行軍 武威送劉判官赴磧西行軍 岑參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馬去疾如鳥。 都護行營太白西,角聲一動胡天曉。 天寶十載(751)五月,西北邊境石國太子引大食(古阿拉伯帝國)等部襲擊唐境,當時的武威(今甘肅武威)太守、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將兵三十萬出征抵抗。 此詩是作者于武威送僚友劉判官(名單)赴軍前之作,「磧西」即安西都護府。 這是一首即興口占而頗為別緻的送行小詩。 首句似即景信口道來,點明劉判官赴行軍的季候(「五月」)和所向。 「火山」即今新疆吐魯番的火焰山,海拔四、五百米,岩石多為第三紀砂岩,色紅如火,氣候炎熱。 尤其時當盛夏五月,那是「火雲滿山凝未開,鳥飛千里不敢來」(《火山雲歌送別》)的。 鳥且不敢飛,無怪「行人少」了。 所以此句還寫出了火山赫赫炎威。 而那裡正是劉判官赴軍必經之地。 這裡未寫成行時,先出其路難行之懸念。 常人視火山為畏途,讀者便等着看劉判官的了。 接着便寫劉判官過人之勇。 「看君馬去疾如鳥」,使讀者如睹這樣景象:烈日炎炎,黃沙莽莽,在斷絶人煙的原野上,一匹飛馬掠野而過,向火山撲去。 那騎者身手何等矯健不凡!以鳥形容馬,不僅寫出其疾如飛,又通過其小,反襯出原野之壯闊。 本是「鳥飛千里不敢來」的火山,現在竟飛來這樣一隻不避烈焰的勇敢的「鳥」,令人肅然起敬。 這就形象地歌頌了劉判官一往無前的氣概。 全句以一個「看」字領起,讚歎嘖嘖聲如聞。 第7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唐詩鑑賞中》
第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