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國」以下六句,老翁把話頭進一步引向現實,發出悲憤而又慷慨的呼聲:睜開眼看看吧!如今天下到處都是征戰,烽火燃遍了山岡;草木叢中散髮着積屍的惡臭,百姓的鮮血染紅了廣闊的山川,哪兒還有什麼樂土?我們怎敢只想到自己,還老在那裡躊躇徬徨?這一小節有兩層意思。 一是逼真而廣闊地展開了時代生活的畫面,這是山河破碎、人民塗炭的真實寫照。 他告訴老妻:人間的災難並不只是降臨在我們兩人頭上,言外之意是要想開一些。 一是面對凶橫的敵人,我們不能再徘徊了,與其束手待斃,還不如撲上前去拚一場!通過這些既形象生動又概括集中的話語,詩人給我們塑造了一個正直的、豁達大度而又富有愛國心的老翁形象,這在中國詩史上還不多見。 從詩情發展的脈絡來看,這是一大振起,難捨難分的局面終將結束了。 「棄絶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到狠下心真要和老妻決別離去的時候,老翁突然覺得五內有如崩裂似的苦痛。 這不是尋常的離別,而是要離開生於斯、長於斯、老于斯的家鄉呵!長期患難與共、冷暖相關的親人,轉瞬間就要見不到了,此情此景,將何以堪!感情的閘門再也控制不住,淚水匯聚成人間的深悲巨痛。 這一結尾,情思大跌,卻藴蓄着何等豐厚深長的意境:獨行老翁的前途將會怎樣,被扔下的孤苦伶仃的老妻將否陷入絶境,蒼黃莫測的戰局將怎樣發展變化,這一切都將留給讀者自己去體會、想象、思索……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這首敘事短詩,並不以情節的曲折取勝,而是以人物的心理刻畫見長。 詩人用老翁自訴自嘆、慰人亦即自慰的獨白語氣來展開描寫,着重表現人物時而沉重憂憤、時而曠達自解的複雜的心理狀態;而這種多變的情思基調,又決定了全詩的結構層次,于謹嚴整飭之中,具有跌宕起伏、緣情宛轉之妙。 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評此詩敘別妻,「忽而永訣,忽而相慰,忽而自奮,千曲百折,末段又推開解譬,作死心塌地語,猶雲無一寸乾淨地,愈益悲痛」,是很有道理的。 杜甫高出於一般詩人之處,主要在於他無論敘事抒情,都能做到立足生活,直入人心,剖精析微,探驪得珠,通過個別反映一般,準確傳神地表現他那個時代的生活真實,概括勞苦人民包括詩人自己的無窮辛酸和災難。 他的詩,博得「詩史」的美稱,決不是偶然的。 (徐竹心) 無家別 無家別 杜甫 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 我裡百餘家,世亂各東西。 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 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 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淒。 但對狐與狸,豎毛怒我啼。 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 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 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 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 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 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 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 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 《無家別》和「三別」中的其他兩篇一樣,敘事詩的「敘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詩中的主人公。 這個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徵去當兵的獨身漢,既無人為他送別,又無人可以告別,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際,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語,彷彿是對老天爺訴說他無家可別的悲哀。 從開頭至「一二老寡妻」共十四句,總寫亂後回鄉所見,而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兩句插在中間,將這一大段隔成兩個小段。 前一小段,以追敘發端,寫那個自稱「賤子」的軍人回鄉之後,看見自己的家鄉面目全非,一片荒涼,於是撫今憶昔,概括地訴說了家鄉的今昔變化。 「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這兩句正面寫今,但背後已藏着昔。 「天寶後」如此,那麼天寶前怎樣呢?於是自然地引出下兩句。 那時候「我裡百餘家」,應是園廬相望,鷄犬相聞,當然並不寂寞:「天寶後」則遭逢世亂,居人各自東西,園廬荒廢,蒿藜(野草)叢生,自然就寂寞了。 一起頭就用「寂寞」二字,渲染滿目蕭條的景象,表現出主人公觸目傷懷的悲涼心情,為全詩定了基調。 「世亂」二字與「天寶後」呼應,寫出了今昔變化的原因,也點明了「無家」可「別」的根源。 「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兩句,緊承「世亂各東西」而來,如聞「我」的嘆息之聲,強烈地表現了主人公的悲傷情緒。 前一小段概括全貌,後一小段則描寫細節,而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承前啟後,作為過渡。 「尋」字刻畫入微,「舊」字含意深廣。 家鄉的「舊蹊」走過千百趟,閉着眼都不會迷路,如今卻要「尋」,見得已非舊時面貌,早被蒿藜淹沒了。 「舊」字追昔,應「我裡百餘家」:「尋」字撫今,應「園廬但蒿藜」。 「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淒。 但對狐與狸,豎毛怒我啼。 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寫「賤子」由接近村莊到進入村巷,訪問四鄰。 「久行」承「尋舊蹊」來,傳「尋」字之神。 距離不遠而需久行,見得舊蹊極難辨認,尋來尋去,繞了許多彎路。 「空巷」言其無人,應「世亂各東西」。 「日瘦氣慘淒」一句,用擬人化手法融景入情,烘托出主人公「見空巷」時的淒慘心境。 「但對狐與狸」的「但」字,與前面的「空」字照應。 當年「百餘家」聚居,村巷中人來人往,笑語喧闐;如今卻只與狐狸相對。 而那些「狐與狸」竟反客為主,一見「我」就脊毛直豎,衝著我怒叫,好象責怪「我」不該闖入它們的家園。 遍訪四鄰,發現只有「一二老寡妻」還活着!見到她們,自然有許多話要問要說,但杜甫卻把這些全省略了,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象的空間。 而當讀到後面的「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時,就不難想見與「老寡妻」問答的內容和彼此激動的表情。 「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 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 」──這在結構上自成一段,寫主人公回鄉後的生活。 前兩句,以宿鳥為喻,表現了留戀鄉土的感情。 後兩句,寫主人公懷着悲哀的感情又開始了披星戴月的辛勤勞動,希望能在家鄉活下去,不管多麼貧困和狐獨! 最後一段,寫無家而又別離。 「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波瀾忽起。 以下六句,層層轉折。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這是第一層轉折;上句自幸,下句自傷。 這次雖然在本州服役,但內顧一無所有,既無人為「我」送行,又無東西可攜帶,怎能不令「我」傷心!「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這是第二層轉折。 「近行」孑然一身,已令人傷感;但既然當兵,將來終歸要遠去前線的,真是前途迷茫,未知葬身何處!「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這是第三層轉折。 回頭一想,家鄉已經蕩然一空,「近行」、「遠去」,又有什麼差別!六句詩抑揚頓挫,層層深入,細緻入微地描寫了主人公聽到召令之後的心理變化。 如劉辰翁所說:「寫至此,可以泣鬼神矣!」(見楊倫《杜詩鏡銓》引)沈德潛在講到杜甫「獨開生面」的表現手法時指出:「……又有透過一層法。 如《無家別》篇中云:」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無家客而遣之從征,極不堪事也;然明說不堪,其味便淺。 此雲』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轉作曠達,彌見沉痛矣。 “ 第2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唐詩鑑賞中》
第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