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鳥沒何處,青山空向人。 長江一帆遠,落日五湖春。 誰見汀洲上,相思愁白蘋.這首送別詩,着意寫與友人離別時的心情。 詩人借助眼前景物,通過遙望和凝思,來表達離愁別緒。 手法新穎,不落俗套。 詩題雖是「餞別」,但詩中看不到餞別的場面,甚至一句離別的話語也沒有提及。 詩一開始,他的朋友王十一(此人名字爵裡不詳)已經登舟遠去,小船行駛在浩渺的長江之中。 詩人遠望着煙水空茫的江面,頻頻揮手,表達自己依依之情。 此時,江岸上只留下詩人自己。 友人此刻又如何,讀者已無從知道,但從詩人送別的舉動,卻可想象到江心小舟友人惜別的情景。 筆墨集中凝煉,構思巧妙。 詩人以「望」、「揮手」、「淚沾巾」這一系列動作,濃墨渲染了自己送別友人時的心情。 他沒有直抒心中所想,而是借送別處長江兩岸的壯闊景物入詩,用一個「望」字,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為一體,讓江中煙水、岸邊青山、天上飛鳥都來烘托自己的惆悵心情。 第三句是實寫又是虛擬,詩中「飛鳥」隱喻友人的南遊,寫出了友人的遠行難以預料,傾注了自己的關切和憂慮。 「沒」字,暗扣「望」。 「何處」則點明凝神遠眺的詩人,目光久久地追隨着遠去的友人,愁思綿綿,不絶如縷。 真誠的友情不同於一般的客套,它不在當面應酬,而在別後思念。 詩人對朋友的一片真情,正集聚在這別後的獨自久久凝望上。 這使人聯想到《三國演義》描寫劉備與徐庶分別時的情景。 然而,目力所及總是有限的。 朋友遠去了,再也望不到了。 別後更誰相伴?只見一帶青山如黛,依依向人。 一個「空」字,不只點出了被送的人是遠了,同時烘托出詩人此時空虛寂寞的心境。 回曲跌宕之中,見出詩人借景抒情的功力。 五六兩句,從字面上看,似乎只是交代了朋友遠行的起止:友人的一葉風帆沿江南去,漸漸遠行,抵達五湖(當指太湖)畔後休止。 然而,詩句所包含的意境卻不止於此。 友人的行舟消逝在長江盡頭,肉眼是看不到了,但是詩人的心卻追隨友人遠去一直伴送他到達目的地。 你看,在詩人的想象中,他的朋友不正在夕陽燦照的太湖畔觀賞明媚的春色嗎! 詩的最後,又從恍惚的神思中折回到送別的現場來。 詩人站在汀洲之上,對著秋水蘋花出神,久久不忍歸去,心中充滿着無限愁思。 情景交融,首尾相應,離思深情,悠然不盡。 (李琳) 重送裴郎中貶吉州 重送裴郎中貶吉州 劉長卿 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 詩題「重送」,是因為這以前詩人已寫過一首同題的五言律詩。 劉、裴曾一起被召回長安又同遭貶謫,同病相憐,發為歌吟,感情真摯動人。 首句描寫氛圍。 「猿啼」寫聲音,「客散」寫情狀,「暮」字點明時間,「江頭」交代地點。 七個字,沒有一筆架空,將送別的環境,點染得「黯然銷魂」。 猿啼常與悲淒之情相關。 《荊州記》載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何況如今聽到猿聲的,又是處于逆境中的遷客,縱然不浪浪淚下,也難免要愴然動懷了。 「客散暮江頭」,也都不是純客觀的景物描寫。 日落西山,暮靄沉沉,旅人揚帆,送者星散,此時尚留在江頭,即將分手的詩人與裴郎中又怎能不更動情呢? 第二句「人自傷心水自流」,切合規定情景中的地點「江頭」,這就越發顯出上下兩句有水乳交融之妙。 此時日暮客散,友人遠去,自己還留在江頭,更感到一種難堪的孤獨,只好獨自傷心了,而無情的流水卻只管載着離人不停地流去。 兩個「自」字,使各不相干的「傷心」與「水流」聯繫到了一起,以無情水流反襯人之「傷心」,以自流之水極寫無可奈何的傷心之情。 三四句從「傷心」兩字一氣貫下,以前兩句更推進一步。 第三句在「遠」字首碼一「更」字,自己被逐已經不幸,而裴郎中被貶謫的地方更遠,着重寫出對方的不幸,從而使同病相憐之情,依依惜別之意,表現得更為豐富、深刻。 末句「青山萬里一孤舟」與第二句的「水自流」相照應,而「青山萬里」又緊承上句「更遠」而來,既寫盡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遠去的只有萬里青山,又表達了詩人戀戀不捨的深情。 隨着孤帆遠影在望中消失,詩人的心何嘗沒有隨着眼前青山的延伸,與被送者一道漸行漸遠呢! 從通篇來看,基本上採用了直陳其事的賦體,緊緊扣住江邊送別的特定情景來寫,使寫景與抒情自然而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情摯意深,別有韻味。 前人論劉長卿「詩體雖不新奇,甚能煉飾」(高仲武《中興間氣集》)。 此詩寫得如此清新自然,正見他的「煉飾」功夫。 (陳志明) 酬李穆見寄 酬李穆見寄 劉長卿 孤舟相訪至天涯,萬轉雲山路更賒。 欲掃柴門迎遠客,青苔黃葉滿貧家。 李穆是劉長卿的女婿,頗有清才。 《全唐詩》載其《寄妻父劉長卿》,全詩是:「處處雲山無盡時,桐廬南望轉參差。 舟人莫道新安近,欲上潺湲行自遲。 」它就是劉長卿這首和詩的原唱。 劉長卿當時在新安郡(治所在今安徽歙縣)。 「孤舟相訪至天涯」則指李穆的新安之行。 「孤舟」江行,帶有一種淒楚意味:「至天涯」形容行程之遠,和途次之艱辛。 不說「自天涯」而說「至天涯」,是作者站在行者角度,體貼他愛婿的心情,企盼與愉悅的情緒都在不言之中了。 李穆當時從桐江到新安江逆水行舟。 這一帶山環水繞,江流曲折,且因新安江上下游地勢高低相差很大,多險灘,上水最難行。 次句說「萬轉雲山」,每一轉折,都會使人產生快到目的地的猜想。 而打聽的結果,前面的路程總是出乎意料的遠。 「路更賒」,賒,即遠,這三字是富於旅途生活實際感受的妙語。 劉長卿在前兩句之中巧妙地隱括了李穆原唱的詩意,毫不著跡,運用入化。 後兩句則進而寫主人盼客至的急切心情。 這裡仍未明言企盼、愉悅之意,而讀者從詩句的含咀中自能意會。 年長的岳父親自打掃柴門迎接遠方的來客,顯得多麼親切,更使人感到他們翁婿間融洽的感情。 「欲掃柴門」句使人聯想到「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杜甫《客至》)的名句,也表達了同樣欣喜之情。 末句以景結情,更見精彩,其含意極為豐富。 「青苔黃葉滿貧家」,既表明貧居無人登門,頗有寂寞之感,從而為客至而喜;同時又相當於「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的自謙。 稱「貧」之中流露出好客之情,十分真摯動人。 將杜甫七律《客至》與此詩比較一番是很有趣的。 律詩篇幅倍于絶句,四聯的起承轉合比較定型化,宜于景語、情語參半的寫法。 杜詩就一半寫景,一半抒情,把客至前的寂寞,客至的喜悅,主人的致歉與款待一一寫出,意盡篇中。 絶句體裁有天然限制,不能取同樣手法,多融情入景。 劉詩在客將至而未至時終篇,三四句法倒裝(按理是「青苔黃葉滿貧家」,才「欲掃柴門迎遠客」),使末句以景結情,便饒有餘味,可謂長於用短了。 (周嘯天) 長沙過賈誼宅 長沙過賈誼宅 劉長卿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 第15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唐詩鑑賞上》
第1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