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聯中的「籠」字是評家所稱道的「詩眼」,寫得生動、傳神,含意豐滿,表現了多方面的內容。 它包含的第一層意思是: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葉婆娑,籠罩着棧道。 這正是從遠處觀看到的景色。 秦棧便是由秦(今陝西省)入蜀的棧道,在山岩間鑿石架木建成,路面狹隘,道旁不會長滿樹木。 「籠」字準確地描畫了棧道林蔭是由山上樹木朝下覆蓋而成的特色。 第二層的意思是:與前面的「芳樹」相呼應,形象地表達了春林長得繁盛芳茂的景象。 最後,「籠秦棧」與對句的「繞蜀城」,字凝語煉,恰好構成嚴密工整的對偶句。 前者寫山上蜀道景緻,後者寫山下春江環繞成都而奔流的美景。 遠景與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襯,風光旖旎,有如一幅瑰瑋的蜀道山水畫。 詩人以濃彩描繪蜀道勝景,這對入蜀的友人來說,無疑是一種撫慰與鼓舞。 尾聯忽又翻出題旨:「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 李白瞭解他的朋友是懷着追求功名富貴的目的入蜀,因而臨別贈言,便意味深長地告誡:個人的官爵地位,進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詢問善卜的君平呢!西漢嚴遵,字君平,隱居不仕,曾在成都賣卜為生。 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轉地啟發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祿之中,可謂諄諄善誘,凝聚着深摯的情誼,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 尾聯寫得含蓄蘊藉,語短情長。 這首詩,風格清新俊逸,曾被前人推崇為「五律正宗」(《唐宋詩醇》卷一)。 詩的中間兩聯對仗非常精工嚴整,而且,頷聯語意奇險,極言蜀道之難,頸聯忽描寫纖麗,又道風景可樂,筆力開闔頓挫,變化萬千。 最後,以議論作結,實現主旨,更富有韻味。 清人趙翼曾指出李白所寫的五律,「蓋才氣豪邁,全以神運,自不屑束縛于格律對偶,與雕繪者爭長。 然有對偶處,仍自工麗;且工麗中別有一種英爽之氣,溢出行墨之外」(《甌北詩話》卷一)。 這一評語很精確,正好道出了這首五律在對偶上的藝術特點。 (何國治)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 這是天寶末年李白在宣城期間餞別秘書省校書郎李雲之作。 謝朓樓,系南齊著名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創建,又稱北樓、謝公樓。 詩題一作《陪侍禦叔華登樓歌》。 發端既不寫樓,更不敘別,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鬱結。 「昨日之日」與「今日之日」,是指許許多多個棄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 也就是說,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時光難駐,心煩意亂,憂憤鬱悒。 這裡既蘊含了「功業莫從就,歲光屢奔迫」的精神苦悶,也融鑄着詩人對污濁的政治現實的感受。 他的「煩憂」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煩憂」者也非止一端。 不妨說,這是對他長期以來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個藝術概括。 憂憤之深廣、強烈,正反映出天寶以來朝政的愈趨腐敗和李白個人遭遇的愈趨困窘。 理想與現實的尖鋭矛盾所引起的強烈精神苦悶,在這裡找到了適合的表現形式。 破空而來的發端,重疊復沓的語言(既說「棄我去」,又說「不可留」;既言「亂我心」,又稱「多煩憂」),以及一氣鼓蕩、長達十一字的句式,都極生動形象地顯示出詩人鬱結之深、憂憤之烈、心緒之亂,以及一觸即發、發則不可抑止的感情狀態。 三四兩句突作轉折:而對著寥廓明淨的秋空,遙望萬里長風吹送鴻雁的壯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飲高樓的豪情逸興。 這兩句在讀者面前展現出一幅壯闊明朗的萬里秋空畫圖,也展示出詩人豪邁闊大的胸襟。 從極端苦悶忽然轉到朗爽壯闊的境界,彷彿變化無端,不可思議。 但這正是李白之所以為李白。 正因為他素懷遠大的理想抱負,又長期為黑暗污濁的環境所壓抑,所以時刻都嚮往着廣大的可以自由馳騁的空間。 目接「長風萬里送秋雁」之境,不覺精神為之一爽,煩憂為之一掃,感到一種心、境契合的舒暢,「酣飲高樓」的豪情逸興也就油然而生了。 下兩句承高樓餞別分寫主客雙方。 東漢時學者稱東觀(政府的藏書機構)為道家蓬萊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閣指秘書省,李雲是秘書省校書郎,所以這裡用「蓬萊文章」借指李雲的文章。 建安骨,指剛健遒勁的「建安風骨」。 上句讚美李雲的文章風格剛健,下句則以「小謝」(即謝朓)自指,說自己的詩象謝朓那樣,具有清新秀髮的風格。 李白非常推崇謝朓,這裡自比小謝,正流露出對自己才能的自信。 這兩句自然地關合了題目中的謝朓樓和校書。 七、八兩句就「酣高樓」進一步渲染雙方的意興,說彼此都懷有豪情逸興、雄心壯志,酒酣興發,更是飄然欲飛,想登上青天攬取明月。 前面方寫晴晝秋空,這裡卻說到「明月」,可見後者當非實景。 「欲上」云云,也說明這是詩人酒酣興發時的豪語。 豪放與天真,在這裡得到了和諧的統一。 這正是李白的性格。 上天攬月,固然是一時興到之語,未必有所寓托,但這飛動健舉的形象卻讓我們分明感覺到詩人對高潔理想境界的嚮往追求。 這兩句筆酣墨飽,淋漓盡致,把面對「長風萬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揚情緒推向最高潮,彷彿現實中一切黑暗污濁都已一掃而光,心頭的一切煩憂都已丟到了九霄雲外。 然而詩人的精神儘管可以在幻想中遨遊馳騁,詩人的身體卻始終被覊束在污濁的現實之中。 現實中並不存在「長風萬里送秋雁」這種可以自由飛翔的天地,他所看到的只是「夷羊滿中野,綠葹盈高門」(《古風》五十一)這種可憎的局面。 因此,當他從幻想中回到實裡,就更強烈地感到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不可調和,更加重了內心的煩憂苦悶。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轉折,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必然出現的。 「抽刀斷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於獨創性的,同時又是自然貼切而富於生活氣息的。 謝朓樓前,就是終年長流的宛溪水,不盡的流水與無窮的煩憂之間本就極易產生聯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煩憂的強烈願望中引發出「抽刀斷水」的意念。 由於比喻和眼前景的聯繫密切,從而使它多少具有「興」的意味,讀來便感到自然天成。 儘管內心的苦悶無法排遣,但「抽刀斷水」這個細節卻生動地顯示出詩人力圖擺脫精神苦悶的要求,這就和沉溺于苦悶而不能自拔者有明顯區別。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 」李白的進步理想與黑暗現實的矛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是無法解決的,因此,他總是陷于「不稱意」的苦悶中,而且只能找到「散髮弄扁舟」這樣一條擺脫苦悶的出路。 這結論當然不免有些消極,甚至包含着逃避現實的成分。 但歷史與他所代表的社會階層都規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第12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唐詩鑑賞上》
第1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