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 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 農月無閒人,傾家事南畝。 這是一首田園詩。 描寫初夏的鄉村,雨後新晴,詩人眺望原野所見到的景色。 詩的開頭兩句,總寫新晴野望時的感受:經過雨水的沖滌,空氣中無絲毫塵埃,顯得特別明淨清新;極目遠眺,原野顯得格外空曠開闊。 詩人一下了就抓住了環境的特徵,僅僅用「原野曠」、「無氛垢」六個字,便把此情此境真切地再現出來。 而且將讀者也引進這一特定情境中去,隨着詩人一起遠眺。 縱目四望,周圍是一片多麼秀麗的景色啊!遠處,可以遙遙望見臨靠着河邊渡頭的城門樓;近處,可以看到村邊的綠樹緊連着溪流的入河口。 這在平時都不能看得如此清晰分明。 田野外面,銀白色的河水閃動着粼粼波光,因為雨後水漲,晴日輝映,比平時顯得明亮;山脊背後,一重重青翠的峰巒突兀而出,峰巒疊現,遠近相襯,比平時更富於層次感。 這一組風景鏡頭,緊緊扣住了雨後新晴的景物特點。 隨着目之所及,由遠而近,又由近及遠,有層次,有格局,有色彩,有亮度,意境清幽秀麗,儼然構成了一幅天然絶妙的圖畫。 然而,這樣一幅畫,還只能說是靜物寫生,雖則秀美,畢竟顯得有點空曠,缺乏活力。 王維作為山水詩和山水畫的大師,是深深懂得這一點的。 因而在最後兩句中,他便給這幅靜態畫面加上了動態的人物:「農月無閒人,傾家事南畝。 」雖然是虛寫,卻給原野平添了無限生意,能讓人想見初夏田間活躍的情狀並感受到農忙勞動的氣氛。 這樣一筆,整個畫面都活起來了。 這首詩基調明朗、健康,表現了詩人愛自然、愛田園、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詩人對自然美有敏鋭的感受,他善於抓住景物特徵,注意動靜結合,進行層次分明的描繪,給讀者以美的藝術享受。 (劉德重) 夷門歌 夷門歌 王維 七雄雄雌猶未分,攻城殺將何紛紛。 秦兵益圍邯鄲急,魏王不救平原君。 公子為嬴停駟馬,執轡愈恭意愈下。 亥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門抱關者。 非但慷慨獻奇謀,意氣兼將生命酬。 向風刎頸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題材的因襲,包括不同文學形式對同一題材的移植、改編,都有一個再創造的過程。 王維《桃源行》固然是成功的一例,而他的《夷門歌》同樣也是故事新編式的傑作。 此詩題材出自《史記。 魏公子列傳》,即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歷史故事。 但從《魏公子列傳》到《夷門歌》,有一重要更動:故事主人公由公子無忌(信陵君)變為夷門俠士侯嬴,從而成為主要是對布衣之士的一曲讚歌。 從藝術手法上看,將史傳以二千餘字篇幅記載的故事改寫成不足九十字的小型敘事詩,對題材的重新處理,特別是剪裁提煉上「縮龍成寸」的特殊本領,令人嘆絶。 詩共十二句,四句一換韻,按韻自成段落。 「七雄雄雌猶未分,攻城殺將何紛紛。 秦兵益圍邯鄲急,魏王不救平原君。 」四句交代故事背景。 細分,則前兩句寫七雄爭霸天下的局勢,後兩句寫「竊符救趙」的緣起。 粗線鉤勒,筆力雄健,「敘得峻潔」(姚鼐)。 「何紛紛」三字將攻城殺將、天下大亂的局面形象地表出。 傳云:「魏安厘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趙長平軍,又進兵圍邯鄲(趙都)」,詩只言「圍邯鄲」,然而「益急」二字傳達出一種緊迫氣氛,表現出趙國的燃眉之「急」來。 於是,與「魏王不救平原君」的輕描淡寫,對照之下,又表現出一種無援的絶望感。 趙魏唇齒相依,平原君(趙國賢公子)又是信陵君的姊夫。 無論就公義私情而言,「不救」都說不過去。 無奈魏王懼虎狼之強秦,不敢發兵。 但詩筆到此忽然頓斷,另開一綫,寫信陵君禮賢下士,並引入主角侯生。 「公子為嬴停駟馬,執轡愈恭意愈下。 亥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門抱關者。 」信陵君之禮遇侯嬴,事本在秦兵圍趙之前,故這裡是倒插一筆。 其作用是,暫時中止前面敘述,造成懸念,同時運用「切割」時間的辦法形成跳躍感,使短篇產生不短的效果,即在後文接敘救趙事時,給讀者以一種隔了相當一段時間的感覺。 信陵君結交侯生事,在《史記》有一段膾炙人口的、繪聲繪色的描寫。 詩中卻把諸多情節,如公子置酒以待,親自駕車相迎,侯生不讓並非禮地要求枉道會客等等,一概略去。 單挑面對侯生的傲慢「公子執轡愈恭」的細節作突出刻畫。 又巧妙運用「愈恭」「愈下」兩個「愈」字,顯示一個時間進程(事件發展過程)。 略去的情節,借助于啟發讀者的聯想,得到補充,便有語短事長的效果。 兩句敘事極略,但緊接二句交代侯嬴身份兼及朱亥,不避繁複,又出人意外地詳。 「嬴乃夷門抱關者也」,「臣乃市井鼓刀屠者」,都是史傳中人物原話。 「點化二豪之語,對仗天成,已征墨妙」(趙殿成《王右丞詩集箋注》),而唱名的方式,使人物情態躍然紙上,頗富戲劇性。 兩句妙在強調二人卑微的地位,從而突出卑賤者的智勇;同時也突出了公子不以富貴驕士的精神。 兩人在竊符救趙中扮演着關鍵角色,故強調並不多餘。 這段的一略一詳,正是白石道人所謂「難說處一語而盡,易說處莫便放過」,貴在匠心獨運。 「非但慷慨獻奇謀,意氣兼將生命酬。 向風刎頸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最後一段專寫侯生,既緊承前段又遙接篇首,回到救趙事上來。 「獻奇謀」,指侯嬴為公子策劃竊符及賺晉鄙軍一事,這是救趙的關鍵之舉。 「意氣」句則指侯嬴于公子至晉鄙軍之日北向自剄事。 其自刎的動機,是因既得信陵君知遇,又已申燕刀一割之用,平生意願已足,生命已屬多餘,故作者着力表現這一點。 末二句議論更作波瀾,說明侯生義舉全為意氣所激,並非有求于信陵君。 慷慨豪邁,有濃郁抒情風味,故歷來為人傳誦。 二句分用謝承《後漢書》楊喬語(「侯生為意氣刎頸」)和《晉書。 段灼傳》語(「七十老公復何所求哉!」)而使人不覺,用事自然入妙。 詩前兩段鋪敘、穿插,已蓄足力量,末段則以「非但」、「兼將」遞進語式,把詩情推向高峰。 以樂曲為比方,有的曲子結尾要拖一個尾聲,有的則在激越外戛然而止。 這首詩採取的正是後一種結尾,它如裂帛一聲,忽然結束,卻有「慷慨不可止」之感,這手法與悲壯的情事正好相宜。 把一個有頭有尾的史傳故事,擇取三個重要情節來表現,組接巧妙,語言精煉,人物形象鮮明,是《夷門歌》藝術上成功之處。 這首詩代表着王維早年積極進取的一面。 唐代是中下層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在政治上揚眉吐氣的時代,這時出現為數不少的歌詠遊俠的詩篇,決不是偶然的。 《夷門歌》故事新編,溶入了新的歷史內容。 吳汝綸評此詩「敘古事而別有寄託」,是很有見地的。 (周嘯天) 隴頭吟 隴頭吟 王維 長安少年遊俠客,夜上戍樓看太白。 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 關西老將不勝愁,駐馬聽之雙淚流。 身經大小百餘戰,麾下偏裨萬戶侯。 蘇武才為典屬國,節旄落盡海西頭。 這是王維用樂府舊題寫的一首邊塞詩,題目一作《邊情》。 第5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唐詩鑑賞上》
第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