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首名作,明代詩人李攀龍曾經推獎它是唐人七絶的壓卷之作。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說:「『秦時明月』一章,前人推獎之而未言其妙,蓋言師勞力竭,而功不成,由將非其人之故;得飛將軍備邊,邊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歸重『至今人說李將軍』也。 防邊築城,起於秦漢,明月屬秦,關屬漢,詩中互文。 」他這段話批評李攀龍只知推獎此詩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說明了全詩的主旨,並沒有點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歸納的全詩的主旨基本是對的,但這個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 為什麼這樣平凡的思想竟能寫成為一首壓卷的絶作呢? 原來,這首詩裡,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尋味的詩句,即開頭第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 這句詩有什麼妙處呢?得從詩題說起。 此詩題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樂府詩。 樂府詩是要譜成樂章、廣泛傳唱的,為入譜傳唱的需要,詩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見習用的詞語。 王昌齡這首詩也不例外。 你看這開頭一句中的「明月」和「關」兩個詞,正是有關邊塞的樂府詩裡很常見的詞語。 《樂府詩集。 橫吹曲辭》裡不是就有《關山月》嗎?《樂府解題》說:「關山月,傷離別也。 」無論徵人思家,思婦懷遠,往往都離不了這「關」和「月」兩個字。 「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徐陵《關山月》),「關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關山月》),「關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盧思道《從軍行》),「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王維《隴頭吟》),例子舉不勝舉。 看清這一點之後,你就明白這句詩的新鮮奇妙之處,就是在「明月」和「關」兩個詞之前增加了「秦」、「漢」兩個時間性的限定詞。 這樣從千年以前、萬里之外下筆,自然形成一種雄渾蒼茫的獨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評詩慣用的詞語來說,就是「發興高遠」,使讀者把眼前明月下的邊關同秦代築關備胡,漢代在關內外與胡人發生一系列戰爭的悠久歷史自然聯繫起來。 這樣一來。 「萬里長徵人未還」,就不只是當代的人們,而是自秦漢以來世世代代的人們共同的悲劇;希望邊境有「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龍城飛將」,也不只是漢代的人們,而是世世代代人們共同的願望。 平凡的悲劇,平凡的希望,都隨着首句「秦」、「漢」這兩個時間限定詞的出現而顯示出很不平凡的意義。 這句詩聲調高昂,氣勢雄渾,也足以統攝全篇。 詩歌之美,詩歌語言之美,往往就表現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說,就表現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確切最關鍵的地方。 而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體現詩人高超的藝術造詣。 (廖仲安) 〔注〕①龍城:或解釋為匈奴祭天之處,其故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鄂爾渾河西側的和碩柴達木湖附近;或解釋為盧龍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 《史記。 李將軍傳》說:「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 」後一解較合理。 ②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中部。 採蓮曲二首(其二) 採蓮曲二首(其二) 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如果把這首詩看作一幅《採蓮圖》,畫面的中心自然是採蓮少女們。 但作者卻自始至終不讓她們在這幅活動的畫面上明顯地出現,而是讓她們夾雜在田田荷葉、艷艷荷花叢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使採蓮少女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使全詩別具一種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 這樣的藝術構思,是獨具匠心的。 一開頭就巧妙地把採蓮少女和周圍的自然環境組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說女子的羅裙綠得象荷葉一樣,不過是個普通的比喻;而這裡寫的是採蓮少女,置身蓮池,說荷葉與羅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風光」,是「賦」而不是「比」了,顯得生動喜人,兼有素樸和美艷的風致。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 說少女的臉龐紅潤艷麗如同出水的荷花,這樣的比喻也不算新鮮。 但「芙蓉向臉兩邊開」卻又不單是比喻,而是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圖景:採蓮少女的臉龐正掩映在盛開的荷花中間,看上去好象鮮艷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臉龐開放。 把這兩句聯成一體,讀者彷彿看到,在那一片綠荷紅蓮叢中,採蓮少女的綠羅裙已經融入田田荷葉之中,几乎分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而少女的臉龐則與鮮艷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難辨。 讓人感到,這些採蓮女子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說竟是荷花的精靈。 這描寫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實感,又帶有濃郁的童話色彩。 第三句「亂入池中看不見」,緊承前兩句而來。 亂入,即雜入、混入之意。 荷葉羅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體,難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細察時才勉強可辨;所以稍一錯神,採蓮少女又與綠荷紅蓮渾然為一,忽然不見蹤影了。 這一句所寫的正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生的一種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覺,一種變幻莫測的驚奇與悵惘。 這是通常所說「看花了眼」時常有的情形。 然而,正當踟躕悵惘、望而不見之際,蓮塘中歌聲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見」的採蓮女子仍在這田田荷葉、艷艷荷花之中。 「始覺有人來」要和「聞歌」聯在一起體味。 本已「不見」,忽而「聞歌」,方知「有人」;但人卻又仍然掩映于荷葉荷花之中,故雖聞歌而不見她們的身姿面影。 這真是所謂「菱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崔國輔《小長干曲》)了。 這一描寫,更增加了畫面的生動意趣和詩境的含蘊,令人宛見十畝蓮塘,荷花盛開,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觀望者聞歌神馳、佇立凝望的情狀,而採蓮少女們充滿青春活力的歡樂情緒也洋溢在這聞歌而不見人的荷塘之中。 直到最後,作者仍不讓畫的主角明顯出現在畫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們作為美麗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還因為這樣描寫,才能留下悠然不盡的情味。 (劉學鍇) 春宮曲 春宮曲 王昌齡 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 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 天寶年間,唐玄宗寵納楊玉環,淫佚無度,詩人以漢喻唐,拉出漢武帝寵幸衛子夫、遺棄陳皇后的一段情事,為自己的諷刺詩罩上了一層「宮怨」的煙幕。 更為巧妙的是,詩人寫宮怨,字面上卻看不出一點怨意,只是從一個失寵者的角度,着力描述新人受寵的情狀,這樣,「只說他人之承寵,而己之失寵,悠然可會」(沈德潛《唐詩別裁》)。 全詩通篇都是失寵者對「昨夜」的追述之詞。 「昨夜風開露井桃」點明時令,切題中「春」字;露井(沒有井亭覆蓋的井)旁邊的桃樹,在春風的吹拂下,綻開了花朵。 「未央前殿月輪高」點明地點,切題中「宮」字。 未央宮的前殿,月輪高照,銀光鋪灑。 字面上看來,兩句詩只是淡淡地描繪了一幅春意融融、安詳和穆的自然景象,觸物起興,暗喻歌女承寵,有如桃花沾沐雨露之恩而開放,是興而兼比的寫法。 月亮,對於人們來說,本無遠近、高低之分,這裡偏說「未央前殿月輪高」,因為那裡是新人受寵的地方,是這個失寵者心嚮往之而不得近的所在,所以她只覺得月是彼處高,儘管無理,但卻有情。 第4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唐詩鑑賞上》
第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