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詩的內容來看,這首詩大約是詩人貶龍標(今湖南省黔陽縣)尉時的作品。 這位柴侍禦可能是從龍標前往武岡(今湖南省武岡縣),詩是王昌齡為他送行而寫的。 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岡」(一作「沅水通流接武岡」),點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語調流暢而輕快,「流水」與「通波」蟬聯而下,顯得江河相連,道無艱阻,再加上一個「接」字,更給人一種兩地比鄰相近之感,這是為下一句作勢。 所以第二句便說「送君不覺有離傷」。 「誰渭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 龍標、武岡雖然兩地相「接」,但畢竟是隔山隔水的「兩鄉」。 於是詩人再用兩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筆法靈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詰,反覆致意,懇切感人。 如果說詩的第一句意在表現兩地相近,那麼這兩句更是雲雨相同,明月共睹,「物因情變」,兩地竟成了「一鄉」。 這種遷想妙得的詩句,既富有濃郁的抒情韻味,又有它鮮明的個性。 它固然不同於「今日送君須盡醉,明朝相憶路漫漫」那種面臨山川阻隔的遠離之愁;但也不象「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何人不識君」那麼豪爽、灑脫。 它是用豐富的想象,去創造各種形象,以化「遠」為「近」,使「兩鄉」為「一鄉」。 語意新穎,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為它蘊涵的正是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誼。 而這種情誼不也就是別後相思的種子嗎!又何況那青山雲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們對友人的思念,「欲問吳江別來意,青山明月夢中看」(王昌齡《李倉曹宅夜飲》)。 所以這三四兩句,一面是對朋友的寬慰,另一面已將深摯不渝的友情和別後的思念,滲透在字裡行間了。 說到這裡,我們便可以感到詩人未必沒有「離傷」,但是為了寬慰友人,也只有將它強壓心底,不讓它去觸發、去感染對方。 更可能是對方已經表現出「離傷」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於言情的詩人,不得不用那些離而不遠、別而未分、既樂觀開朗又深情婉轉的語言,以減輕對方的離愁。 這不是更體貼、更感人的友情麼?是的。 正是如此,「送君不覺有離傷」,它既不會被柴侍禦、也不會被讀者誤認為詩人寡情,恰恰相反,人們于此感到的倒是無比的親切和難得的深情。 這便是生活的辯證法,藝術的辯證法。 這種「道是無情卻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覽無餘的直說,不是更生動、更耐人尋味嗎? (趙其鈞) 從軍行七首(其二) 從軍行七首(其二) 王昌齡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此詩截取了邊塞軍旅生活的一個片斷,通過寫軍中宴樂表現征戍者深沉、複雜的感情。 「琵琶起舞換新聲」。 隨舞蹈的變換,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調,詩境就在一片樂聲中展開。 琵琶是富於邊地風味的樂器,而軍中置酒作樂,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與羌笛。 」這些器樂,對征戍者來說,帶著異或情調,容易喚起強烈感觸。 既然是「換新聲」,總能給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 不,「總是關山舊別情」。 邊地音樂主要內容,可以一言以蔽之,「舊別情」而已。 因為藝術反映實際生活,征戍者誰個不是離鄉背井乃至別婦拋雛?「別情」實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創作素材。 所以,琵琶盡可換新曲調,卻換不了歌詞包含的情感內容。 《樂府古題要解》云:「《關山月》,傷離也。 」句中「關山」在字面的意義外,雙關《關山月》曲調,含意更深。 此句的「舊」對應上句的「新」,成為詩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墜揚抑的音情,特別是以「總是」作有力轉接,效果尤顯。 次句既然強調別情之「舊」,那麼,這樂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亂邊愁聽不盡」,那曲調無論什麼時候,總能擾得人心煩亂不寧。 所以那奏不完、「聽不盡」的曲調,實叫人又怕聽,又愛聽,永遠動情。 這是詩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揚。 「聽不盡」三字,是怨?是嘆?是贊?意味深長。 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嘆。 然作「聽不夠」講,則又含有讚美了。 所以這句提到的「邊愁」既是久戍思歸的苦情,又未嘗沒有更多的意味。 當時北方邊患未除,尚不能盡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會心不寧意不平的。 前人多隻看到它「意調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詩前三句均就樂聲抒情,說到「邊愁」用了「聽不盡」三字,那末結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盡此「不盡」就最見功力。 詩人這裡輕輕宕開一筆,以景結情。 彷彿在軍中置酒飲樂的場面之後,忽然出現一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亙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壯闊而悲涼。 對此,你會生出什麼感想?是無限的鄉愁?是立功邊塞的雄心和對於現實的憂怨?也許,還應加上對於祖國山川風物的深沉的愛,等等。 讀者也許會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細流一波三折地發展(換新聲——舊別情——聽不盡)後,到此卻匯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蕩漾迴旋。 「高高秋月照長城」,這裡離情入景,使詩情得到昇華。 正因為情不可盡,詩人「以不儘儘之」,「思入微茫,似脫實粘」,才使人感到那樣豐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內心世界表達得入木三分。 此詩之臻于七絶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這絶處生姿的一筆也是不容輕忽的。 (周嘯天) 從軍行七首(其四) 從軍行七首(其四) 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唐代邊塞詩的讀者,往往因為詩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雜舉、空間懸隔而感到困惑。 懷疑作者不諳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為之解者亦有之。 這首詩就有這種情形。 第4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唐詩鑑賞上》
第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