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國子博士宋懷方質《儀禮》義,懷方北人,自魏攜《儀禮》、《禮記》疏,秘惜不傳,及將亡,謂家人曰:「吾死後,戚生若赴,便以《儀禮》、《禮記》義本付之,若其不來,即宜隨屍而殯。 」其為儒者推許如此。 尋兼太學博士。 梁簡文在東宮,召袞講論。 又嘗置宴集玄儒之士,先命道學互相質難,次令中庶子徐摛馳騁大義,間以劇談。 摛辭辯縱橫,難以答抗,諸人懾氣,皆失次序。 袞時騁義,摛與往複,袞精采自若,對答如流,簡文深加歎賞。 尋除員外散騎侍郎,又遷員外散騎常侍。 敬帝承製,出為江州長史,仍隨沈泰鎮南豫州。 泰之奔齊也,逼袞俱行,後自鄴下遁還。 又隨程文季北伐,呂梁軍敗,袞沒于周,久之得歸。 仍兼國子助教,除中衛始興王府錄事參軍。 太建十三年卒,時年六十三。 袞于梁代撰《三禮義記》,值亂亡失,《禮記義》四十捲行于世。 鄭灼,字茂昭,東陽信安人也。 祖惠,梁衡陽太守。 父季徽,通直散騎侍郎、建安令。 灼幼而聰敏,勵志儒學,少受業于皇侃。 梁中大通五年,釋褐奉朝請。 累遷員外散騎侍郎、給事中、安東臨川王府記室參軍,轉平西邵陵王府記室。 簡文在東宮,雅愛經術,引灼為西省義學士。 承聖中,除通直散騎侍郎,兼國子博士。 尋為威戎將軍,兼中書通事舍人。 高祖、世祖之世,歷安東臨川、鎮北鄱陽二王府諮議參軍,累遷中散大夫,以本職兼國子博士。 未拜,太建十三年卒,時年六十八。 灼性精勤,尤明《三禮》。 少時嘗夢與皇侃遇于途,侃謂灼曰「鄭郎開口」,侃因唾灼口中,自後義理逾進。 灼家貧,抄義疏以日繼夜,筆毫盡,每削用之。 灼常蔬食,講授多苦心熱,若瓜時,輒偃臥以瓜鎮心,起便誦讀,其篤志如此。 時有晉陵張崖、吳郡陸詡、吳興沈德威、會稽賀德基,俱以禮學自命。 張崖傳《三禮》于同郡劉文紹,仕梁歷王府中記室。 天嘉元年,為尚書儀曹郎,廣沈文阿《儀注》,撰五禮。 出為丹陽令、王府諮議參軍。 御史中丞宗元饒表薦為國子博士。 陸詡少習崔靈恩《三禮義宗》,梁世百濟國表求講禮博士,詔令詡行。 還除給事中、定陽令。 天嘉初,侍始興王伯茂讀,遷尚書祠部郎中。 沈德威字懷遠,少有操行。 梁太清末,遁于天目山,築室以居,雖處亂離,而篤學無倦,遂治經業。 天嘉元年,征出都,侍太子講《禮傳》。 尋授太學博士,轉國子助教。 每自學還私室以講授,道俗受業者數十百人,率常如此。 遷太常丞,兼五禮學士,尋為尚書儀曹郎,後為祠部郎。 俄丁母憂去職。 禎明三年入隋,官至秦王府主簿。 年五十五卒。 賀德基字承業,世傳《禮》學。 祖文發,父淹,仕梁俱為祠部郎,並有名當世。 德基少遊學于京邑,積年不歸,衣資罄乏,又恥服故弊,盛冬止衣裌襦袴。 嘗于白馬寺前逢一婦人,容服甚盛,呼德基入寺門,脫白綸巾以贈之。 仍謂德基曰:「君方為重器,不久貧寒,故以此相遺耳。 」德基問嫗姓名,不答而去。 德基于《禮記》稱為精明,居以傳授,累遷尚書祠部郎。 德基雖不至大官,而三世儒學,俱為祠部,時論美其不墜焉。 全緩,字弘立,吳郡錢塘人也。 幼受《易》于博士褚仲都,篤志研玩,得其精微。 梁太清初,歷王國侍郎、奉朝請,俄轉國子助教,兼司義郎,專講《詩》、《易》。 紹泰元年,除尚書水部郎。 太建中,累遷鎮南始興王府諮議參軍,隨府詣湘州,以疾卒,時年七十四。 緩治《周易》、《老莊》,時人言玄者咸推之。 張譏,字直言,清河武城人也。 祖僧寶,梁散騎侍郎、太子洗馬。 父仲悅,梁廬陵王府錄事參軍、尚書祠部郎中。 譏幼聰俊,有思理,年十四,通《孝經》、《論語》。 篤好玄言,受學于汝南周弘正,每有新意,為先輩推伏。 梁大同中,召補國子《正言》生。 梁武帝嘗于文德殿釋《乾》、《坤》文言,譏與陳郡袁憲等預焉,敕令論議,諸儒莫敢先出,譏乃整容而進,諮審循環,辭令溫雅。 梁武帝甚異之,賜裙襦絹等,仍雲「表卿稽古之力」。 譏幼喪母,有錯彩經帕,即母之遺制,及有所識,家人具以告之,每歲時輒對帕哽噎,不能自勝。 及丁父憂,居喪過禮。 服闋,召補湘東王國左常侍,轉田曹參軍,遷士林館學士。 簡文在東宮,出士林館發《孝經》題,譏論議往複,甚見嗟賞,自是每有講集,必遣使召譏。 及侯景寇逆,于圍城之中,猶侍哀太子于武德後殿講《老》、《莊》。 梁台陷,譏崎嶇避難,卒不事景,景平,歷臨安令。 高祖受禪,除太常丞,轉始興王府刑獄參軍。 天嘉中,遷國子助教。 是時周弘正在國學,發《周易》題,弘正第四弟弘直亦在講席。 譏與弘正論議,弘正乃屈,弘直危坐厲聲,助其申理。 譏乃正色謂弘直曰:「今日義集,辯正名理,雖知兄弟急難,四公不得有助。 」弘直曰:「仆助君師,何為不可?」舉座以為笑樂。 弘正嘗謂人曰:「吾每登座,見張譏在席,使入懍然。 」高宗世,歷建安王府記室參軍,兼東宮學士,轉武陵王限內記室,學士如故。 第9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陳書》
第9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