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遷國子博士。 時于城西立士林館,弘正居以講授,聽者傾朝野焉。 弘正啟梁武帝《周易》疑義五十條,又請釋《乾》、《坤》、《二系》曰:「臣聞《易》稱立以盡意,繫辭以盡言,然後知聖人之情,幾可見矣。 自非含微體極,盡化窮神,豈能通志成務,探賾致遠。 而宣尼比之桎梏,絶韋編於漆字,軒轅之所聽瑩,遺玄珠于赤水。 伏惟陛下一日萬機,匪勞神于瞬息,凝心妙本,常自得于天真,聖智無以隱其幾深,明神無以淪其不測。 至若爻畫之苞于《六經》,文辭之窮於《兩系》,名儒劇談以歷載,鴻生抵掌以終年,莫有試游其籓,未嘗一見其涘。 自製旨降談,裁成《易》道,析至微于秋毫,渙曾冰于幽谷。 臣親承音旨,職司宣授,後進詵詵,不無傳業。 但《乾》、《坤》之藴未剖,《系》表之妙莫詮,使一經深致,尚多所惑。 臣不涯庸淺,輕率短陋,謹與受業諸生清河張譏等三百一十二人,于《乾》、《坤》、《二系》、《象》、《爻》未啟,伏願聽覽之閒,曲垂提訓,得使微臣鑽仰,成其篤習,後昆好事,專門有奉。 自惟多幸,歡沐道于堯年,肄業終身,不知老之將至。 天尊不聞,而冒陳請,冰谷置懷,罔識攸厝。 」詔答曰:「設《卦》觀象,事遠文高,作《系》表言,辭深理奧,東魯絶編之思,西伯幽憂之作,事逾三古,人更七聖,自商瞿稟承,子庸傳授,篇簡湮沒,歲月遼遠。 田生表菑川之譽,梁丘擅琅邪之學,代郡范生,山陽王氏,人藏荊山之寶,各盡玄言之趣,說或去取,意有詳略。 近搢紳之學,咸有稽疑,隨答所問,已具別解。 知與張譏等三百一十二人須釋《乾》、《坤》、《文言》及《二系》,萬機小暇,試當討論。 」 弘正博物知玄象,善占候。 大同末,嘗謂弟弘讓曰:「國家厄運,數年當有兵起,吾與汝不知何所逃之。 」及梁武帝納侯景,弘正謂弘讓曰:「亂階此矣。 」京城陷,弘直為衡陽內史,元帝在江陵,遺弘直書曰:「適有都信,賢兄博士平安。 但京師搢紳,無不附逆,王克已為家臣,陸緬身充卒伍,唯有周生,確乎不拔。 言及西軍,潺湲掩淚,恆思吾至,如望歲焉,松柏後凋,一人而已。 」王僧辯之討侯景也,弘正與弘讓自拔迎軍,僧辯得之甚喜,即日啟元帝,元帝手書與弘正曰:「獯醜逆亂,寒暑亟離,海內相識,零落略盡。 韓非之智,不免秦獄,劉歆之學,猶弊亡新,音塵不嗣,每以耿灼。 常欲訪山東而尋子云,問關西而求伯起,遇有今信,力附相聞,遲比來郵,慰其延佇。 」仍遣使迎之,謂朝士曰:「晉氏平吳,喜獲二陸,今我破賊,亦得兩周,今古一時,足為連類。 」及弘正至,禮數甚優,朝臣無與比者。 授黃門侍郎,直侍中省。 俄遷左民尚書,尋加散騎常侍。 元帝嘗著《金樓子》,曰:「余于諸僧重招提琰法師,隱士重華陽陶貞白,士大夫重汝南周弘正,其于義理,清轉無窮,亦一時之名士也。 」及侯景平,僧辯啟送秘書圖籍,敕弘正讎校。 時朝議遷都,朝士家在荊州者,皆不欲遷,唯弘正與仆射王裒言于元帝曰:「若束脩以上諸士大夫微見古今者,知帝王所都本無定處,無所與疑。 至如黔首萬姓,若未見輿駕入建鄴,謂是列國諸王,未名天子。 今宜赴百姓之心,從四海之望。 」時荊陝人士咸雲王、周皆是東人,志願東下,恐非良計。 弘正面折之曰:「若東人勸東,謂為非計,君等西人欲西,豈成良策?」元帝乃大笑之,竟不還都。 及江陵陷,弘正遁圍而出,歸於京師,敬帝以為大司馬王僧辯長史,行揚州事。 太平元年,授侍中,領國子祭酒,遷太常卿、都官尚書。 高祖受禪,授太子詹事。 天嘉元年,遷侍中、國子祭酒,往長安迎高宗。 三年,自周還,詔授金紫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綬,領慈訓太仆。 廢帝嗣位,領都官尚書,總知五禮事。 仍授太傅長史,加明威將軍。 高宗即位,遷特進,重領國子祭酒,豫州大中正,加扶。 太建五年,授尚書右仆射,祭酒、中正如故。 尋敕侍東宮講《論語》、《孝經》。 太子以弘正朝廷舊臣,德望素重,於是降情屈禮,橫經請益,有師資之敬焉。 弘正特善玄言,兼明釋典,雖碩學名僧,莫不請質疑滯。 六年,卒於官,時年七十九。 詔曰:「追遠褒德,抑有恆規。 故尚書右仆射、領國子祭酒、豫州大中正弘正,識宇凝深,藝業通備,辭林義府,國老民宗,道映庠門,望高禮閣,卒然殂殞,朕用惻然。 可贈侍中、中書監,喪事所須,量加資給。 」便出臨哭。 謚曰簡子。 所著《周易講疏》十六卷,《論語疏》十一卷,《莊子疏》八卷,《老子疏》五卷,《孝經疏》兩卷,《集》二十捲,行于世。 子墳,官至吏部郎。 弘正二弟:弘讓,弘直。 弘讓性簡素,博學多通,天嘉初,以白衣領太常卿、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綬。 第6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陳書》
第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