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高祖崩,世祖在南皖。 時內無嫡嗣,外有強敵,侯瑱、侯安都、徐度等並在軍中,朝廷宿將,唯棱在都,獨典禁兵,乃與蔡景歷等秘不發喪,奉迎世祖,事見景歷傳。 世祖即位,遷領軍將軍。 天嘉元年,以預建立之功,改封永城縣侯,增邑五百戶。 出為雲麾將軍,晉陵太守,加秩中二千石。 二年,征為侍中、領軍將軍。 尋遷翊左將軍、丹陽尹。 廢帝即位,遷鎮右將軍、特進,侍中、尹如故。 光大元年,解尹,量置佐史,給扶,重授領軍將軍。 太建元年,出為散騎常侍、鎮東將軍、吳興太守,秩中二千石。 二年,征為侍中、鎮右將軍。 尋加特進、護軍將軍。 三年,以公事免侍中、護軍。 四年,復為侍中、右光祿大夫,並給鼓吹一部,將軍、佐史、扶並如故。 棱歷事三帝,並見恩寵。 末年不預征役,優遊京師,賞賜優洽。 頃之卒於官,時年七十。 贈開府儀同三司,喪事所須,並令資給,謚曰成。 其年配享高祖廟庭。 子安世嗣。 沈恪,字子恭,吳興武康人也。 深沈有干局。 梁新渝侯蕭映為郡將,召為主簿。 映遷北徐州,恪隨映之鎮。 映遷廣州,以恪兼府中兵參軍,常領兵討伐俚洞。 盧子略之反也。 恪拒戰有功,除中兵參軍。 高祖與恪同郡,情好甚昵,蕭映卒後,高祖南討李賁,仍遣妻子附恪還鄉。 尋補東宮直後,以嶺南勛除員外散騎侍郎,仍令招集宗從子弟。 侯景圍台城,恪率所領入台,隨例加右軍將軍。 賊起東西二土山以逼城,城內亦作土山以應之,恪為東土山主,晝夜拒戰。 以功封東興縣侯,邑五百戶。 遷員外散騎常侍。 京城陷,恪間行歸鄉裡。 高祖之討侯景,遣使報恪,乃于東起兵相應。 賊平,恪謁高祖于京口,即日授都軍副。 尋為府司馬。 及高祖謀討王僧辯,恪預其謀。 時僧辯女婿杜龕鎮吳興,高祖乃使世祖還長城,立柵備龕,又使恪還武康,招集兵眾。 及僧辯誅,龕果遣副將杜泰率眾襲世祖于長城。 恪時已率兵士出縣誅龕黨與,高祖尋遣周文育來援長城,文育至,泰乃遁走。 世祖仍與文育進軍出郡,恪軍亦至,屯于郡南。 及龕平,世祖襲東揚州刺史張彪,以恪監吳興郡。 太平元年,除宣猛將軍、交州刺史。 其年遷永嘉太守。 不拜,復令監吳興郡。 自吳興入朝。 高祖受禪,使中書舍人劉師知引恪,令勒兵入,因衛敬帝如別宮。 恪乃排闥入見高祖,叩頭謝曰:「恪身經事蕭家來,今日不忍見許事,分受死耳,決不奉命。 」高祖嘉其意,乃不復逼,更以蕩主王僧志代之。 高祖踐祚,除吳興太守。 永定二年,徙監會稽郡。 會余孝頃謀應王琳,出兵臨川攻周迪,以恪為壯武將軍,率兵逾嶺以救迪。 余孝頃聞恪至,退走。 三年,遷使持節、通直散騎常侍、智武將軍、吳州刺史,便道之鄱陽。 尋有詔追還,行會稽郡事。 其年,除散騎常侍、忠武將軍、會稽太守。 世祖嗣位,進督會稽、東陽、新安、臨海、永嘉、建安、晉安、新寧、信安九郡諸軍事,將軍、太守如故。 天嘉元年,增邑五百戶。 二年,征為左衛將軍。 俄出為都督郢、武、巴定四州諸軍事、軍師將軍、郢州刺史。 六年,征為中護軍。 尋遷護軍將軍。 光大二年,遷使持節、都督荊武右三州諸軍事、平西將軍、荊州刺史。 未之鎮,改為護軍將軍。 高宗即位,加散騎常侍、都督廣、衡、東衡、交、越、成、定、新、合、羅、愛、德、宜、黃、利、安、石、雙等十八州諸軍事、鎮南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 恪未至嶺,前刺史歐陽紇舉兵拒險,恪不得進,朝廷遣司空章昭達督眾軍討紇,紇平,乃得入州。 州罹兵荒,所在殘毀,恪綏懷安緝,被以恩惠,嶺表賴之。 太建四年,征為領軍將軍。 及代還,以途還不時至,為有司所奏免。 十一年,起為散騎常侍、衛尉卿。 其年授平北將軍、假節,監南兗州。 十二年,改授散騎常侍、翊右將軍,監南徐州。 又遣電威將軍裴子烈領馬五百匹,助恪緣江防戍。 明年,入為衛尉卿,常侍、將軍如故。 尋加侍中,遷護軍將軍。 後主即位,以疾改授散騎常侍、特進、金紫光祿大夫。 其年卒,時年七十四。 贈翊左將軍,詔給東園秘器,仍出舉哀,喪事所須,並令資給,謚曰元。 子法興嗣。 史臣曰:胡穎、徐度、杜棱、沈恪並附騏驥而騰躍,依日月之光輝,始覯王佐之才,方悟公輔之量,生則肉食,終以配饗。 盛矣哉! 列傳第七 徐世譜 魯悉達 周敷 荀朗 子法尚 周炅 徐世譜,字興宗,巴東魚復人也。 世居荊州,為主帥,征伐蠻、蜒。 至世譜 ,尤敢勇有膂力,善水戰。 梁元帝之為荊州刺史,世譜將領鄉人事焉。 侯景之亂,因預征討,累遷至員外散騎常侍。 尋領水軍,從司徒陸法和討景,與景戰于赤亭湖。 時景軍甚盛,世譜乃別造樓船、拍艦、火舫、水車以益軍勢。 將戰,又乘大艦居前,大敗景軍,生擒景將任約,景退走。 因隨王僧辯攻郢州,世譜復乘大艦臨其倉門,賊將宋子仙據城降。 以功除使持節、信武將軍、信州刺史,封魚復縣侯,邑五百戶。 仍隨僧辯東下,恆為軍鋒。 又破景將侯子鑒於湖熟。 侯景平後,以功除通直散騎常侍、衡州刺史資,領河東太守,增邑並前一千戶。 第4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陳書》
第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