杲之風範和潤,善音吐。 世祖令對虜使,兼侍中。 上每嘆其風器之美,王儉在座,曰:「杲之為蟬冕所照,更生風采。 陛下故當與其即真。 」帝意未用也。 永明中,諸王年少,不得妄與人接,敕杲之與濟陽江淹五日一詣諸王,使申游好。 尋又遷廬陵王中軍長史,遷尚書吏部郎,參大選事。 轉太子右衛率,加通直常侍。 九年,卒。 臨終上表曰:「臣昨夜及旦,更增氣疾,自省綿痼,頃刻危殆,無容復臥。 任居隆顯,玷塵明世,乞解所忝,待終私庭。 臣以凡庸,謬徼昌運,獎擢之厚,千載難逢。 且年逾知命,志事榮顯,修夭有分,無所厝言。 若天鑒微誠,暫借余歷,傾宗殞元,陳力無遠。 仰違庭闕,伏枕鯁戀。 送貂蟬及章。 」詔不許。 杲之歷在上府,以文學見遇。 上造崇虛館,使為碑文。 卒時年五十一,上甚惜之。 謚曰貞子。 時會稽孔廣,字淹源,亦美姿制。 歷州治中,卒。 王諶,字仲和,東海郯人也。 祖萬慶,員外常侍。 父元閔,護軍司馬。 宋大明中,沈曇慶為徐州,闢諶為迎主簿,又為州迎從事,湘東王國常侍,鎮北行參軍,州、國、府主皆宋明帝也。 除義陽王征北行參軍,又除度明帝衛軍府。 諶有學義,累為帝蕃佐。 及即位,除司徒參軍,帶薛令,兼中書舍人,見親遇,常在左右。 諶見帝所行慘僻,屢諫不從,請退,坐此見怒,系尚方,少日出。 尋除尚書殿中郎,徙記室參軍,正員郎,薛令如故。 遷兼中書郎,晉平王驃騎板諮議,出為湘東太守,秩中二千石,未拜,坐公事免。 復為桂陽王驃騎府諮議參軍,中書郎。 明帝好圍棋,置圍棋州邑,以建安王休仁為圍棋州都大中正,諶與太子右率沈勃、尚書水部郎庾珪之、彭城丞王抗四人為小中正,朝請褚思莊、傅楚之為清定訪問。 出為臨川內史,還為尚書左丞。 尋以本官領東觀祭酒,即明帝所置總明觀也。 遷黃門,轉正員常侍,輔國將軍,江夏王右軍長史,冠軍將軍。 轉給事中,廷尉卿,未拜。 建元中,武陵王曄為會稽,以諶為征虜長史行事,冠軍如故。 永明初,遷豫章王太尉司馬,將軍如故。 世祖與諶相遇于宋明之世,欲委任,為輔國將軍、晉安王南中郎長史、淮南太守,行府、州事。 五年,除黃門郎,領驍騎將軍,遷太子中庶子,驍騎如故。 諶貞正和謹,朝廷稱為善人,多與之厚。 八年,轉冠軍將軍、長沙王車騎長史,徙廬陵王中軍長史,將軍如故。 西陽王子明在南兗州,長史沈憲去職,上復徙諶為征虜長史,行南兗府、州事,將軍如故。 諶少貧,嘗自紡績,及通貴後,每為人說之,世稱其志達。 九年,卒。 年六十九。 史臣曰:鶉居鷇飲,裁樹司牧,板籍之起,尚未分民,所以愛字之義深,納隍之意重也。 季世以後,務盡民力,量財品賦,以自奉養。 下窮而上不恤,世澆而事愈變。 故有竊名簿閥,忍賊肌膚,生濫死乖,趨避繩網。 積虛累謬,已數十年,欺蔽相容,官民共有,為國之道,良宜矯革。 若令優役輕徭,則斯詐自弭;明糾群吏,則茲偽不行。 空閲舊文,徒成民幸。 是以崔琰之譏魏武,謝安之論京師。 斷民之難,豈直遠在周世哉? 贊曰:玩之止足,為論未光。 劉休善筮,安臥南湘。 沖獲時譽,杲信圭璋。 諶惟舊序,並用興王。 列傳第十六 高帝十二王 高帝十九男:昭皇后生武帝、豫章文獻王嶷;謝貴嬪生臨川獻王映、長沙威王晃;羅太妃生武陵昭王曄;任太妃生安成恭王暠;陸修儀生鄱陽王鏘、晉熙王銶;袁修容生桂陽王鑠;何太妃生始興簡王鑒、宜都王鏗;區貴人生衡陽王鈞;張淑妃生江夏王鋒、河東王鉉;李美人生南平王鋭;第九、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七皇子早亡。 衡陽王鈞出繼元王后。 臨川獻王映,字宣光,太祖第三子也。 宋元徽四年,解褐著作佐郎,遷撫軍行參軍,南陽王文學。 沈攸之事難,太祖時領南徐州,以映為寧朔將軍,鎮京口。 事寧,除中軍諮議、從事中郎、輔國將軍、淮南宣城二郡太守,並不拜。 仍為假節、督南兗兗徐青冀五州諸軍事、行南兗州刺史,將軍如故。 尋除給事黃門侍郎,領前軍將軍,仍復為冠軍將軍、南兗州刺史,假節督,復為監軍,督五州如故。 齊台建,宋帝詔封映及弟晃、曄、暠、鏘、鑠、鑒併為開國縣公,各千五百戶,未及定土宇,而太祖踐阼。 以映為使持節、都督荊湘雍益梁寧南北秦八州諸軍事、平西將軍、荊州刺史。 封臨川王,食邑例二千戶。 又領湘州刺史。 豫章王嶷既留鎮陝西,映亦不行。 改授散騎常侍、都督揚南徐二州諸軍事、前將軍、揚州刺史,持節如故。 國家初創,映以年少臨神州,吏治聰敏,府州曹局皆重足以奉禁令,自宋彭城王義康以後未之有也。 出為都督荊湘雍益梁巴寧南北秦九州諸軍事、鎮西將軍、荊州刺史,持節、常侍如故。 給鼓吹一部。 以國憂解散騎常侍,進號征西。 永明元年入為侍中,驃騎將軍。 二年,給油絡車。 五年,即本號開府儀同三司。 七年,薨。 映善騎射,解聲律,工左右書左右射,應接賓客,風韻韶美,朝野莫不惋惜焉。 時年三十二。 詔賜東園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襲。 贈司空。 九子皆封侯。 第10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南齊書》
第10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