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傳》又曰:「危亂端見,則天地之異生。 木者青,故曰青眚,為惡祥。 凡貌傷者,金沴木,木沴金,衡氣相通。 」 延興元年,海陵王初立,文惠太子塚上有物如人,長數丈,青色,直上天,有聲如雷。 火,南方,揚光輝,出炎龠為明者也。 人君向明而治,蓋取其象。 以知人為分,讒佞既遠,群賢在位,則為明而火氣從矣。 人君疑惑,棄法律,不誅讒邪,則讒口行,內間骨肉,外疏忠臣,至殺世子,逐功臣,以妾為妻,則火失其性,上災宗廟,下災府榭,內本朝,外闕觀,雖興師眾,不能救也。 永明三年正月,甲夜西北有野火,光上生精。 西北有四,東北有一,並長七八尺,黃赤色。 三月庚午,丙夜北面有野火,光上生精,長六尺;戊夜又有一枚,長五尺,並黃赤色。 四年正月丁亥,夜有火精三處。 閏月丁巳,夜有火精四所。 十二月辛酉,夜東南有野火精二枚。 五年十二月丙寅,夜西北有野火,火上生精,一枚,長三尺,黃白色。 六年十一月戊申,夜西南及北三面有野火,火生精,九枚,並長二尺,黃赤色。 九年二月丙寅,甲夜北面有野火,火上生精,二枚,西北又一枚,並長三尺,須臾消。 永元二年八月,宮內火,燒西齋芃儀殿及昭陽、顯陽等殿,北至華林牆,西及秘閣北,屋三千餘間。 《京房易傳》曰:「君不思道,厥妖火燒宮。 」秘閣與《春秋》宣榭火同,天意若曰,既無紀綱,何用典文為也! 二年冬,京師民間相驚雲當行火災,南岸人家往往于籬間得布火纏者,雲公家以此禳之。 三年正月,豫章郡天火燒三千餘家。 京房《易》占曰:「天火下燒民屋,是謂亂治殺兵作。 」是年,台軍與義師偏眾相攻于南江諸郡。 三年二月,乾和殿西廂火,燒屋三十間。 是時西齋既火,帝徙居東齋,高宗所住殿也。 與燒宮占同。 《傳》又曰:「犯上者不誅,則草犯霜而不死。 或殺不以時,事在殺生失柄,故曰草妖也。 」一曰:「草妖者,失眾之象也。 」 永元中,禦刀黃文濟家齋前種昌蒲,忽生花,光影照壁,成五采,其兒見之,餘人不見也。 少時,文濟被殺。 劉歆《視傳》有羽蟲之孽,謂鷄禍也。 班固案《易》鷄屬《巽》,今以羽蟲之孽類是也,依歆說附《視傳》雲。 建武二年,有大鳥集建安,形如水犢子。 其年,郡大水。 三年,大鳥集東陽郡,太守沈約表云:「鳥身備五采,赤色居多。 」案《樂緯葉圖征》云:「焦明鳥質赤,至則水之感也。 」 永明二年四月,烏巢內殿東鴟尾。 三年,大鳥集會稽上虞。 其年,縣大水。 《傳》曰:「維水沴火。 」又曰:「赤眚赤祥。 」 建武四年,王晏子德元所居帷屏,無故有血灑之,少日而散。 晏尋被誅。 《思心傳》曰:「心者,土之象也。 思心不睿,其過在瞀亂失紀。 風于陽則為君,于陰則為大臣之象,專恣而氣盛,故罰常風。 心為五事主,猶土為五行主也。 」一曰:「陰陽相薄,偏氣陽多為風,其甚也常風。 陰氣多者,陰而不雨,其甚也常陰。 」一曰:「風宵起而晝晦,以應常陰同象也。 」 建元元年十一月庚戌,風夜暴起,雲雷合冥,從戌亥上來。 四年十一月甲寅,酉時風起小駃,至二更雪落,風轉浪津。 永明四年二月丙寅,巳時風迅急。 十一月己丑,戌時風迅急,從西北戌亥上來。 五年五月乙酉,子時風迅急,從西北戌亥上來。 七年正月丁卯,陽徵陰賊之日,時加子,風起迅急,從北方子丑上來,暴疾浪津,寅時止。 八年六月乙酉,時加子,風起迅急,暴疾浪津,發屋折木,塵沙,從西南未上來,因雷雨,須臾,風微雨止。 九年七月甲寅,陽羽廉貞之日,時加亥,風起迅急,從東方來,暴疾彭勃浪津,至乙卯陰賊時漸微,名羽動羽。 九月乙丑,時加未,雷,驟雨,風起迅急,暴疾浪津,從西北戌上來。 十月壬辰,陽羽奸邪之日,時加醜,風起從北方子丑上來,暴疾浪津,迅急,塵埃,五日寅時漸微,名羽動宮。 十年正月辛巳,陽商寬大之日,時加寅,風從西北上來,暴疾浪津,迅急,揚沙折木,酉時止。 二月甲辰,陽徵奸邪之日,時加辰,風起迅急,從西北亥上來,暴疾彭勃浪津,至酉時止。 三月丁酉,陽徵廉貞之日,時加未,風從北方子丑上來,迅急,暴疾浪津,戌時止。 七月庚申,陰角貪狼之日,時加午,風從東北醜上來,迅急浪津,至辛酉巳時漸微。 十一年二月庚寅,陽角廉貞之日,時加亥,風從西北亥上來,迅疾浪津,丑時漸微,為角動角。 七月甲寅,陽羽廉貞之日,時加巳,風從東北寅上來,迅疾浪津,發屋折木,戊夜漸微,為羽動徵。 己巳,陽角寬大之日,時加未,風從戌上來,暴疾,良久止,為角動商及宮。 凡時無專恣,疑是陰陽相薄。 建武元年三月乙酉,未時風起,浪津暴急,從北方上來,應本傳瞀亂。 建武二年、三年、四年,每秋七月、八月,輒大風,三吳尤甚,發屋折木,殺人。 京房占:「獄吏暴,風害人。 」時帝嚴刻。 永元元年七月十二日,大風,京師十圍樹及官府居民屋皆拔倒,應本傳。 《傳》又曰:「山之於地,君之象也。 山崩者,君權損,京陵易處,世將變也。 陵轉為澤,貴將為賤也。 」 第6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南齊書》
第64頁